第468章 喜来登酒店收购战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叶凡唐若雪医婿、将军,夫人喊你种田了、恰似寒光遇骄阳、至尊神婿叶昊、卓禹安舒听澜、阮沐希慕慎桀、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稳住别浪、史上最强炼气期、魏晋干饭人、渣前夫总想抢我儿砸
洛杉矶。
亚马逊商业地产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阳光洒在红木长桌上,将“喜来登酒店股权结构报告”映得格外清晰。
陈文锦坐在主位,指尖划过报告上“亨德森家族持股 32%”的字样,目光扫过亚马逊地产总裁安德鲁、酒店管理总裁科尔与财务总监莎拉。
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欧内斯特亨德森先生去世后,他的家族缺少强力的接班人,这是我们入局的最佳时机。无需追求 51%控股,只要拿下亨德森家族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就能主导喜来登的发展方向——要知道,这可是一家从 1937年就扎根酒店业的老牌企业,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第一家改造公寓酒店起步,到如今横跨北美、欧洲的百店连锁,底蕴绝非普通酒店可比。”
安德鲁立刻点头,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语气带着对过往成绩的自信:“你说得对。而且《洛杉矶时报》上周刚刊登了我们的专题报导——从 1960年旧金山第一座‘汽车主题购物中心’开业,到如今七座购物中心覆盖北美核心城市,出租率常年稳定在 96%以上,梅西百货、蒂芙尼等品牌主动追随入驻,媒体都称我们是‘改变美国商业地产格局的力量’。有这样的口碑背书,再加上我们对喜来登历史的尊重——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每一美元投入需让酒店价值增两美元’的经营哲学,亨德森家族没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实力。”
他说着,将一份报纸推到陈文锦面前,头版标题格外醒目——《Allen与他的亚马逊商业帝国》,文中详细追溯了陈文锦从接手家中小额投资,到打造北美顶尖商业地产品牌的历程,还特别提到“他是首位在美拥有七座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华裔企业家”。
陈文锦扫过报道,又拿起桌上一本泛黄的《喜来登发展史》,翻到 1939年那一页——当年亨德森与合伙人摩尔收购波士顿一家酒店时,因屋顶“喜来登”巨型发光招牌更换成本过高,索性将旗下所有酒店统一命名,这一偶然决策竟造就了日后的酒店传奇。
“资金来源我已经想好。”
陈文锦翻开财务报表,条理清晰地说道,“我会拿出 8000万美金注入公司,这部分是自有资金,足够覆盖收购款的六成左右;第二,以‘收购喜来登、传承百年酒店品牌’为名,向大通银行申请组合贷款——用收购喜来登的股份成作抵押,未来分红为偿还保证。争取剩下的美金贷款,利率按同期基准利率下浮 10%。要知道,喜来登 1947年就登陆纽交所,是酒店行业首批上市公司,这样的品牌信誉,银行没有理由拒绝。”
莎拉立刻补充:“我已经和大通银行初步沟通,他们对喜来登的品牌认可度很高,对我们亚马逊集团也非常信任,愿意就此担任贷款银行,并提供收购指导。”
1965年喜来登‘紧张高管在喜来登放松身心’的经典营销案例印象深刻——那个身背巨大发条、在喜来登找回松弛感的商人形象,至今仍是酒店营销的教科书级别案例。
好资产,自然不愁银行贷款,更何况亚马逊集团自身就拥有很大的实力。
会议结束后,安德鲁与科尔立刻带着团队飞往波士顿。
亨德森家族的继承人小欧内斯特亨德森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面对父亲留下的庞大产业,早已因“不懂酒店管理”心生退意。
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父亲的遗物:1941年收购波士顿科普里广场酒店时的签约照片、1950年代喜来登沿东海岸扩张的地图、还有一本写满批注的《酒店经营之道》——那是亨德森先生毕生经验的总结,其中“经商时勿放尽他人‘最后一滴血’”的理念,至今仍是喜来登企业文化的核心。
当代表‘亚马逊集团’的安德鲁提出“以 13.5美元/股市价收购 32%股权,保留家族在董事会的一个席位”时,小亨德森虽心动,却仍在犹豫——他担心家族彻底失去对喜来登的联系,更怕辜负父亲“将喜来登打造成‘有温度的商务酒店’”的遗愿。
就在双方即将达成初步意向时,《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开:ITT跨国集团有意收购喜来登,报价 14.18美元/股,较市价溢价 5%。
洛杉矶的写字楼里,陈文锦看着报纸,眼神瞬间凝重。
他太清楚 ITT与哈罗德吉宁的底细——这家从水泵制造起家的企业,在吉宁的主导下,早已变成一台“并购机器”:六十年代至今,ITT以平均每两周收购一家公司的速度,吞下近百家企业,业务从电信蔓延到食品、保险、酒店,市值突破 20亿美金。吉宁更是以“铁血整合”闻名,曾在收购一家食品公司后,三个月内裁掉 30%员工,还放言“企业不需要感情,只需要利润”。
“让这样的人掌控喜来登,简直是对亨德森先生毕生心血的亵渎。”
陈文锦手指敲击桌面,目光锐利,“我们不跟他拼盲目溢价,要让所有股东看到‘长期价值’——喜来登不是 ITT的‘现金流工具’,而是承载着近三十年酒店文化的品牌。安德鲁、科尔,你们立刻联系《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放出我们的核心观点:ITT是工业集团,对酒店业的理解停留在‘收租金’,而我们有丽思卡尔顿的全球冠名权,懂高端服务,更懂如何传承喜来登‘服务至上’的基因。”
安德鲁立刻行动。
第二天,《波士顿环球报》就刊登了对亚马逊商业的专访,‘亚马逊酒店管理’的CEO科尔在文中特意提到喜来登的历史:“从 1937年斯通黑文酒店的第一间客房,到如今全球百店的规模,喜来登靠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让商务客找到家的感觉’——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要求的‘客房灯光亮度需适合阅读又不刺眼’‘前台响应时间不超过 30秒’,这些细节 ITT根本不懂。我们去年收购波士顿丽思卡尔顿后,仅用一年就将客房入住率从 80%提升到 95%,靠的就是对这类服务细节的把控。如果收购喜来登,保留喜来登‘商务首选’的定位,让‘喜来登=可靠’的品牌印象延续下去,这是 ITT永远做不到的。”
与此同时.
《纽约时报》还挖出了 ITT的“黑历史”——三年前收购一家连锁酒店后,因不懂运营,短短一年就关闭了 12家门店,还因服务质量下降被顾客投诉,最终只能低价转手。对比之下,喜来登近三十年“零大规模闭店”“老客户复购率超 60%”的成绩,以及亚马逊购物中心“十年零闭店”“品牌续约率 100%”的表现,更显可靠。
舆论风向瞬间倒向亚马逊,不少持有喜来登股票多年的老股东在写给喜来登总部的信中:“我们持有喜来登股票,是因为相信亨德森先生的理念,不是为了 ITT那点溢价。”
但哈罗德吉宁岂会轻易认输。他亲自飞到波士顿,当着亨德森家族的面,拍着胸脯承诺:“ITT将投入 5000万美金,帮喜来登拓展欧洲市场,还能将喜来登的会员体系与 ITT旗下旅行社打通,每年至少新增 100万客源。”
他甚至拿出一份“整合计划”,扬言要在一年内将喜来登的特许加盟门店从 60家扩到 100家,“让喜来登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连锁品牌”。
可当小亨德森问起“如何保留父亲留下的服务标准”时,吉宁却含糊其辞:“规模上去了,利润自然就来了,服务细节可以后续再完善。”
小亨德森再次陷入犹豫,陈文锦得知消息后,连夜飞往波士顿,直接与小亨德森面谈。
他没有堆砌华丽的承诺,只是从公文包中拿出两样东西:一本翻旧的《喜来登发展史》,还有一份波士顿丽思卡尔顿的服务手册。“你看这里,”
陈文锦翻到 1946年喜来登与美国房地产改善公司合并的章节,“你父亲当年合并时,特意在协议中加入‘保留原有管理团队’的条款,就是为了不让品牌文化断层。而我们的丽思卡尔顿服务手册,扉页上写着‘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服务’,这与你父亲‘服务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亚马逊愿意以 14.58美元/股报价,较市价溢价 8%,更重要的是,我们考虑只收购你家族 25%的股权,保留 7%股份;邀请你担任‘亚马逊酒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喜来登现有管理层全部留任,甚至会成立‘亨德森品牌传承委员会’,专门负责维护喜来登的历史文化——比如保留每家老店的标志性装饰,延续‘紧张高管放松’的营销内核。我们要的是‘共同发展’,不是‘全盘掌控’,更不会让喜来登变成没有灵魂的‘连锁机器’。”
小亨德森看着《喜来登发展史》上父亲的签名,又看了看陈文锦眼中的坚定,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他太清楚吉宁的“扩张计划”意味着什么——那会让喜来登失去近三十年积累的品牌灵魂,变成 ITT的“赚钱工具”。
当天晚上,他召集家族成员开会,将父亲的批注本与亚马逊的方案放在桌上,激动地说道:“亚马逊懂酒店业,更懂父亲的遗愿!他们知道喜来登的价值不是门店数量,而是那些让客人记住的细节——是前台的微笑,是客房的灯光,是多年不变的服务承诺!跟着他们,喜来登才能走得更远!”
最终,亨德森家族全票通过与亚马逊的合作。
解决了第一大股东后,陈文锦马不停蹄地赶往纽约,拜访喜来登的第二大股东——摩根大通基金(持股 8%)。
基金经理马克威尔逊见到他时,语气带着几分微妙:“吉宁昨天刚来过,承诺收购后将喜来登的部分资产抵押给我们,换取更低的贷款利息。说实话,这对我们短期收益很有吸引力。”
陈文锦早有准备,他递上一份合作协议。
“马克,短期利息收益只是‘小利’,长期合作才是‘大利’。”
陈文锦语气沉稳,继续说道:“你应该知道,喜来登 1947年上市时,摩根大通就是它的主承销商之一,你们见证了它从几十家店到百店连锁的历程。现在,我们不仅能让喜来登继续壮大,还能带着它进入亚洲市场——我的家族在香港、新加坡有庞大的地产资源,未来在维多利亚港旁开的喜来登,既能延续品牌历史,又能吸引全球游客,这背后的商机,你比我更清楚。”
稍后,陈文锦的岳父卡森甚至亲自打电话给摩根大通,稍后马克威尔逊便收到一个电话。
马克威尔逊想起摩根大通与喜来登的渊源,心中立刻有了决定。“摩根大通愿意支持亚马逊。”
他当场拍板,“我们不仅会在股东大会上投赞成票,还会帮你游说其他中小股东,甚至限制 ITT的收购通道——凡是他们想收购的大宗股票,我们都会以‘股东暂不转让’为由拒绝撮合。我们相信,只有懂品牌、尊重历史的经营者,才能让喜来登的价值真正释放。”
哈罗德吉宁得知消息后,彻底被激怒。他在 ITT总部召开紧急发布会,对着镜头咆哮:“我会以 15美元/股的价格,在市场公开收购喜来登股票,誓要拿下控制权!”
可此时的亚马逊,已手握亨德森家族 25%股权、摩根大通 8%股权,再加上从市场收购的 5%散股,总持股比例达 38%,成为绝对第一大股东。
更致命的是,舆论早已一边倒——《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标题直指核心:“吉宁的溢价收购,就像用金条买古董,却不懂如何保养;亚马逊的方案,才是让古董增值的正确方式——他懂喜来登的历史,懂它的灵魂,更懂如何让这个近三十年的品牌,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不少中小股东宁愿持股观望,也不愿卖给 ITT,吉宁的“公开收购”最终变成一场闹剧,仅收购到 2%的散股,便不得不宣布放弃。
一周后的喜来登股东大会上,投票结果出炉:亚马逊以 30%的持股比例,成功当选第一大股东,小亨德森如期担任董事局主席,亚马逊酒店业务负责人科尔出任执行董事。
当会议结束,陈文锦与小亨德森共同揭开“亨德森品牌传承委员会”的牌匾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老股东眼眶泛红,他们知道,喜来登的历史,终于没有在资本的狂潮中断裂。
ITT的代表坐在台下,脸色铁青如铁,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幕——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收购战,终究以“懂行的诚意”“对历史的尊重”,战胜了“盲目的资本”。
当然,亚马逊商管集团的价格并不比ITT低。
也因为ITT集团介入,这次收购成本贵了几千万美金。
当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陈文锦也很快收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他顿时感觉自己最近做的一切,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成绩——父亲的认可!
地产、酒店产业,是他作为二房长子发展的根基,按照父亲的意思是,一个家族必须要有能产生‘霸权’的生意——而‘地产霸权’也是霸权。
http://www.rulianshi.net/congshanghaitanderenlichefukaishijueqi/487327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亚马逊商业地产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阳光洒在红木长桌上,将“喜来登酒店股权结构报告”映得格外清晰。
陈文锦坐在主位,指尖划过报告上“亨德森家族持股 32%”的字样,目光扫过亚马逊地产总裁安德鲁、酒店管理总裁科尔与财务总监莎拉。
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欧内斯特亨德森先生去世后,他的家族缺少强力的接班人,这是我们入局的最佳时机。无需追求 51%控股,只要拿下亨德森家族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就能主导喜来登的发展方向——要知道,这可是一家从 1937年就扎根酒店业的老牌企业,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第一家改造公寓酒店起步,到如今横跨北美、欧洲的百店连锁,底蕴绝非普通酒店可比。”
安德鲁立刻点头,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语气带着对过往成绩的自信:“你说得对。而且《洛杉矶时报》上周刚刊登了我们的专题报导——从 1960年旧金山第一座‘汽车主题购物中心’开业,到如今七座购物中心覆盖北美核心城市,出租率常年稳定在 96%以上,梅西百货、蒂芙尼等品牌主动追随入驻,媒体都称我们是‘改变美国商业地产格局的力量’。有这样的口碑背书,再加上我们对喜来登历史的尊重——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每一美元投入需让酒店价值增两美元’的经营哲学,亨德森家族没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实力。”
他说着,将一份报纸推到陈文锦面前,头版标题格外醒目——《Allen与他的亚马逊商业帝国》,文中详细追溯了陈文锦从接手家中小额投资,到打造北美顶尖商业地产品牌的历程,还特别提到“他是首位在美拥有七座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华裔企业家”。
陈文锦扫过报道,又拿起桌上一本泛黄的《喜来登发展史》,翻到 1939年那一页——当年亨德森与合伙人摩尔收购波士顿一家酒店时,因屋顶“喜来登”巨型发光招牌更换成本过高,索性将旗下所有酒店统一命名,这一偶然决策竟造就了日后的酒店传奇。
“资金来源我已经想好。”
陈文锦翻开财务报表,条理清晰地说道,“我会拿出 8000万美金注入公司,这部分是自有资金,足够覆盖收购款的六成左右;第二,以‘收购喜来登、传承百年酒店品牌’为名,向大通银行申请组合贷款——用收购喜来登的股份成作抵押,未来分红为偿还保证。争取剩下的美金贷款,利率按同期基准利率下浮 10%。要知道,喜来登 1947年就登陆纽交所,是酒店行业首批上市公司,这样的品牌信誉,银行没有理由拒绝。”
莎拉立刻补充:“我已经和大通银行初步沟通,他们对喜来登的品牌认可度很高,对我们亚马逊集团也非常信任,愿意就此担任贷款银行,并提供收购指导。”
1965年喜来登‘紧张高管在喜来登放松身心’的经典营销案例印象深刻——那个身背巨大发条、在喜来登找回松弛感的商人形象,至今仍是酒店营销的教科书级别案例。
好资产,自然不愁银行贷款,更何况亚马逊集团自身就拥有很大的实力。
会议结束后,安德鲁与科尔立刻带着团队飞往波士顿。
亨德森家族的继承人小欧内斯特亨德森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面对父亲留下的庞大产业,早已因“不懂酒店管理”心生退意。
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父亲的遗物:1941年收购波士顿科普里广场酒店时的签约照片、1950年代喜来登沿东海岸扩张的地图、还有一本写满批注的《酒店经营之道》——那是亨德森先生毕生经验的总结,其中“经商时勿放尽他人‘最后一滴血’”的理念,至今仍是喜来登企业文化的核心。
当代表‘亚马逊集团’的安德鲁提出“以 13.5美元/股市价收购 32%股权,保留家族在董事会的一个席位”时,小亨德森虽心动,却仍在犹豫——他担心家族彻底失去对喜来登的联系,更怕辜负父亲“将喜来登打造成‘有温度的商务酒店’”的遗愿。
就在双方即将达成初步意向时,《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开:ITT跨国集团有意收购喜来登,报价 14.18美元/股,较市价溢价 5%。
洛杉矶的写字楼里,陈文锦看着报纸,眼神瞬间凝重。
他太清楚 ITT与哈罗德吉宁的底细——这家从水泵制造起家的企业,在吉宁的主导下,早已变成一台“并购机器”:六十年代至今,ITT以平均每两周收购一家公司的速度,吞下近百家企业,业务从电信蔓延到食品、保险、酒店,市值突破 20亿美金。吉宁更是以“铁血整合”闻名,曾在收购一家食品公司后,三个月内裁掉 30%员工,还放言“企业不需要感情,只需要利润”。
“让这样的人掌控喜来登,简直是对亨德森先生毕生心血的亵渎。”
陈文锦手指敲击桌面,目光锐利,“我们不跟他拼盲目溢价,要让所有股东看到‘长期价值’——喜来登不是 ITT的‘现金流工具’,而是承载着近三十年酒店文化的品牌。安德鲁、科尔,你们立刻联系《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放出我们的核心观点:ITT是工业集团,对酒店业的理解停留在‘收租金’,而我们有丽思卡尔顿的全球冠名权,懂高端服务,更懂如何传承喜来登‘服务至上’的基因。”
安德鲁立刻行动。
第二天,《波士顿环球报》就刊登了对亚马逊商业的专访,‘亚马逊酒店管理’的CEO科尔在文中特意提到喜来登的历史:“从 1937年斯通黑文酒店的第一间客房,到如今全球百店的规模,喜来登靠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让商务客找到家的感觉’——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要求的‘客房灯光亮度需适合阅读又不刺眼’‘前台响应时间不超过 30秒’,这些细节 ITT根本不懂。我们去年收购波士顿丽思卡尔顿后,仅用一年就将客房入住率从 80%提升到 95%,靠的就是对这类服务细节的把控。如果收购喜来登,保留喜来登‘商务首选’的定位,让‘喜来登=可靠’的品牌印象延续下去,这是 ITT永远做不到的。”
与此同时.
《纽约时报》还挖出了 ITT的“黑历史”——三年前收购一家连锁酒店后,因不懂运营,短短一年就关闭了 12家门店,还因服务质量下降被顾客投诉,最终只能低价转手。对比之下,喜来登近三十年“零大规模闭店”“老客户复购率超 60%”的成绩,以及亚马逊购物中心“十年零闭店”“品牌续约率 100%”的表现,更显可靠。
舆论风向瞬间倒向亚马逊,不少持有喜来登股票多年的老股东在写给喜来登总部的信中:“我们持有喜来登股票,是因为相信亨德森先生的理念,不是为了 ITT那点溢价。”
但哈罗德吉宁岂会轻易认输。他亲自飞到波士顿,当着亨德森家族的面,拍着胸脯承诺:“ITT将投入 5000万美金,帮喜来登拓展欧洲市场,还能将喜来登的会员体系与 ITT旗下旅行社打通,每年至少新增 100万客源。”
他甚至拿出一份“整合计划”,扬言要在一年内将喜来登的特许加盟门店从 60家扩到 100家,“让喜来登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连锁品牌”。
可当小亨德森问起“如何保留父亲留下的服务标准”时,吉宁却含糊其辞:“规模上去了,利润自然就来了,服务细节可以后续再完善。”
小亨德森再次陷入犹豫,陈文锦得知消息后,连夜飞往波士顿,直接与小亨德森面谈。
他没有堆砌华丽的承诺,只是从公文包中拿出两样东西:一本翻旧的《喜来登发展史》,还有一份波士顿丽思卡尔顿的服务手册。“你看这里,”
陈文锦翻到 1946年喜来登与美国房地产改善公司合并的章节,“你父亲当年合并时,特意在协议中加入‘保留原有管理团队’的条款,就是为了不让品牌文化断层。而我们的丽思卡尔顿服务手册,扉页上写着‘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服务’,这与你父亲‘服务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亚马逊愿意以 14.58美元/股报价,较市价溢价 8%,更重要的是,我们考虑只收购你家族 25%的股权,保留 7%股份;邀请你担任‘亚马逊酒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喜来登现有管理层全部留任,甚至会成立‘亨德森品牌传承委员会’,专门负责维护喜来登的历史文化——比如保留每家老店的标志性装饰,延续‘紧张高管放松’的营销内核。我们要的是‘共同发展’,不是‘全盘掌控’,更不会让喜来登变成没有灵魂的‘连锁机器’。”
小亨德森看着《喜来登发展史》上父亲的签名,又看了看陈文锦眼中的坚定,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他太清楚吉宁的“扩张计划”意味着什么——那会让喜来登失去近三十年积累的品牌灵魂,变成 ITT的“赚钱工具”。
当天晚上,他召集家族成员开会,将父亲的批注本与亚马逊的方案放在桌上,激动地说道:“亚马逊懂酒店业,更懂父亲的遗愿!他们知道喜来登的价值不是门店数量,而是那些让客人记住的细节——是前台的微笑,是客房的灯光,是多年不变的服务承诺!跟着他们,喜来登才能走得更远!”
最终,亨德森家族全票通过与亚马逊的合作。
解决了第一大股东后,陈文锦马不停蹄地赶往纽约,拜访喜来登的第二大股东——摩根大通基金(持股 8%)。
基金经理马克威尔逊见到他时,语气带着几分微妙:“吉宁昨天刚来过,承诺收购后将喜来登的部分资产抵押给我们,换取更低的贷款利息。说实话,这对我们短期收益很有吸引力。”
陈文锦早有准备,他递上一份合作协议。
“马克,短期利息收益只是‘小利’,长期合作才是‘大利’。”
陈文锦语气沉稳,继续说道:“你应该知道,喜来登 1947年上市时,摩根大通就是它的主承销商之一,你们见证了它从几十家店到百店连锁的历程。现在,我们不仅能让喜来登继续壮大,还能带着它进入亚洲市场——我的家族在香港、新加坡有庞大的地产资源,未来在维多利亚港旁开的喜来登,既能延续品牌历史,又能吸引全球游客,这背后的商机,你比我更清楚。”
稍后,陈文锦的岳父卡森甚至亲自打电话给摩根大通,稍后马克威尔逊便收到一个电话。
马克威尔逊想起摩根大通与喜来登的渊源,心中立刻有了决定。“摩根大通愿意支持亚马逊。”
他当场拍板,“我们不仅会在股东大会上投赞成票,还会帮你游说其他中小股东,甚至限制 ITT的收购通道——凡是他们想收购的大宗股票,我们都会以‘股东暂不转让’为由拒绝撮合。我们相信,只有懂品牌、尊重历史的经营者,才能让喜来登的价值真正释放。”
哈罗德吉宁得知消息后,彻底被激怒。他在 ITT总部召开紧急发布会,对着镜头咆哮:“我会以 15美元/股的价格,在市场公开收购喜来登股票,誓要拿下控制权!”
可此时的亚马逊,已手握亨德森家族 25%股权、摩根大通 8%股权,再加上从市场收购的 5%散股,总持股比例达 38%,成为绝对第一大股东。
更致命的是,舆论早已一边倒——《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标题直指核心:“吉宁的溢价收购,就像用金条买古董,却不懂如何保养;亚马逊的方案,才是让古董增值的正确方式——他懂喜来登的历史,懂它的灵魂,更懂如何让这个近三十年的品牌,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不少中小股东宁愿持股观望,也不愿卖给 ITT,吉宁的“公开收购”最终变成一场闹剧,仅收购到 2%的散股,便不得不宣布放弃。
一周后的喜来登股东大会上,投票结果出炉:亚马逊以 30%的持股比例,成功当选第一大股东,小亨德森如期担任董事局主席,亚马逊酒店业务负责人科尔出任执行董事。
当会议结束,陈文锦与小亨德森共同揭开“亨德森品牌传承委员会”的牌匾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老股东眼眶泛红,他们知道,喜来登的历史,终于没有在资本的狂潮中断裂。
ITT的代表坐在台下,脸色铁青如铁,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幕——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收购战,终究以“懂行的诚意”“对历史的尊重”,战胜了“盲目的资本”。
当然,亚马逊商管集团的价格并不比ITT低。
也因为ITT集团介入,这次收购成本贵了几千万美金。
当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陈文锦也很快收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他顿时感觉自己最近做的一切,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成绩——父亲的认可!
地产、酒店产业,是他作为二房长子发展的根基,按照父亲的意思是,一个家族必须要有能产生‘霸权’的生意——而‘地产霸权’也是霸权。
http://www.rulianshi.net/congshanghaitanderenlichefukaishijueqi/487327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