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3章 疯狂第三棒!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轮回乐园、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从木叶开始逃亡、这个外援强到离谱、我,哥斯拉,旧日支配者、我家娘子,不对劲、从执教皇马开始、我在异界肝经验、神秘之劫、海贼之死神副船长、精灵之摆烂大师、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是的,苏神这里已经想好了,剑走偏锋。
就目前来看,牙买加的交接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顺畅。
为了赢只能这么做。
毕竟他很清楚,今年除了牙买加。
没有队伍能跟得上。
毕竟美国对今年的实力。
相当的普通。
那即便是自己在这里交接,有所失误,也能稳稳拿下第二。
那样就足够了。
既然已经稳稳拿第二,那为何不拼一把第一呢?
对的,第一,冲一把第一吧。
稳稳的第二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说了。
世锦赛银牌又不是没拿过。
还是世锦赛的接力金牌比较香啊。
想到这里苏神,胆子顿时大了起来!
他要在这里做一个极其大胆的改变。
而且这个改变只需要他自己做好就行。
不需要后面的配合!
那就是……
下压抽棒式!
核心逻辑就是——
用“瞬时咬合+主动抽离”压缩交接窗口期!
常规下压式的核心是“传棒者送稳→接棒者握牢→传棒者松手”的三段式流程。
而苏神这里准备做的“抽棒式”的关键是将三段流程压缩为:
“送棒插入→接棒咬合→抽棒脱离”……的同步动作。
核心原理是:
不等待接棒者完全握牢,仅通过棒体与接棒手的“瞬时摩擦力咬合”提供0.03-0.05秒的“抽离窗口”。
然后。
在接棒者未完全发力握棒时主动抽走棒体。
用“微小的握力风险”换“时间收益”。
这其实就是苏神给自己留的后手。
这一招风险巨大,但是只要能做出来,那就能瞬间吃掉更多的对方优势。
本来就是用来绝地反击的。
既然是绝地反击,自然就有风险。
而且这一把已经稳保第二了。
那这样正好用来拼一拼!
从训练数据对比看。
常规下压式交接中“传棒者等待接棒者握牢”的耗时占比达40%。
这部分时间正是需要压缩的关键。
而“抽棒式”通过优化棒体形态与接棒手姿势,可将“咬合摩擦力”在0.02秒内提升至足以支撑抽离的强度。
此时即使接棒者未完全握牢,也能通过摩擦力完成棒体传递,后续接棒者再通过“补握动作”加固,最终实现“交接总耗时减少0.05+秒的目标!
如果做的好的话。
甚至能够朝着0.1进发。
当然失误的概率非常大。
而且要在第4区的高速进行交接,只有那么一瞬间。
搞不定的话,还会拖累自己的节奏和速度。
那怎么办呢?
不能怎么办?
反正就是赌一把。
不行就拿第二呗。
说句实话,想到这里苏神甚至有些兴奋了起来。
他原本就是大赛型选手,加上这一世不断的突破,已经将自己的神经练到了金刚般的程度。
原本应该处于落后很紧张很窒息的状态。
不知道为什么,他反而在这个地方。
开始热血沸腾起来。
说怪也怪,但是这就是苏神现在的真实感觉。
而且这一场比赛基本能够保证第二。
试问。
还有什么能够在保证拿到银牌的情况下,还能去做这样的尝试呢?
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做了不成功也能拿银牌。
这么好的实战演练机会。
而且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那么……
不试试就太可惜了。
而且他在下一次改动里面很有可能要把咱们种花家接力队的接力技术进行全面升级。
到时候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所以说。
这是老天给机会让自己实战一次呀。
理论上的东西给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你实战……
不知道为什么。
苏神甚至有些感谢,现在落后起来。
不然的话,他绝对不会采取这样的极端做法。
毕竟事情已经发生,那就要用更好的心态来面对,现在最好的心态就是不抱怨不埋怨,反而用感激的心态来迎接现在的落后。
人这个动物很奇怪,心态一旦改变……
你的整个情绪都不一样了。
这个技术改动的核心之一——是从“棒体-手部”双向优化“瞬时咬合效率”。
要实现“未完全握稳即抽离”,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抽离瞬间棒体不滑落,摩擦力足够。
二是抽离动作不干扰接棒者身体平衡。需从“棒体物理形态”和“接棒手动作逻辑”双向改良。
第一个问题应该没有那么困难。
因为莫斯科的接力棒的形态又不是上世纪的那一些接力棒,都是越发让运动员交接流畅。
上面的“微凸纹路+重心前置”,都可以算是提升瞬时摩擦力的代表。
工艺的进步也是不可否决的条件。
如果太粗糙,比如像五六十年代那种,那你即便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你比如上世纪,80年代之前,常规接力棒为光滑圆柱体,摩擦力主要依赖手部汗液,动态摩擦系数≤0.3。
那想要这么做。
抽离时易打滑。
这个时代改良后的接力棒。
需通过物理结构提升“瞬时摩擦系数”。
给了先决条件。
光是在棒体中段,距棒尖10-15cm,接棒时主要接触区域,加工“环形微凸棱”,高度0.3mm,间距1mm,纹路方向与棒体轴线垂直就是利好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当棒体插入接棒手时,微凸棱会嵌入手指皮肤的细微褶皱中,动态摩擦系数可提升至0.5-0.6。
比光滑棒体提升60%-100%。
此时即使接棒手仅施加15-20N的握力,甚至更小,摩擦力也能达到7.5-12N,足以支撑0.03秒内的抽离动作。
抽离时棒体受到的拉力≤10N。
这可都是有数据能够量化的了。
不是脑袋一拍就得出的结论。
其次是重心前置调整。
将棒体重心从中心,距两端25cm前移至距棒尖20cm处,通过在棒尖内置0.5g配重实现。
也就是说,当传棒者抽离时,棒体因重心偏前会自然向前倾斜,与接棒手掌心夹角从10°增至15°。
此时手掌皮肤对棒体的“包裹面积”从35cm增至40cm,进一步提升摩擦力的稳定性。
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你才知道苏神为什么在这里要这么做。
接棒手动作改良,采取“半握拳预咬+随动补握”替代“全掌紧握”。
常规下压式接棒手需“全掌发力握牢”后才允许传棒者松手。
而“抽棒式”要求接棒手在“半握状态”下先通过“手指自然咬合”提供瞬时摩擦力,再在抽离后0.02秒内完成“补握”。
也就是进入交接区第4区间时,到时候苏神右臂肘部微屈20°,比常规姿势屈度大10°,手掌呈“半握拳”状。
拇指与食指、中指弯曲形成“U型槽”,槽深2cm,恰好容纳棒体,无名指与小指自然伸直贴于掌心,不参与初始咬合。
当棒体插入“U型槽”时,棒体对指腹的压力会触发手指的“被动收缩反射”。
拇指与食指、中指在0.01秒内自然向内夹紧,握力从0升至15-20N。
形成对棒体的“瞬时咬合”,此时无需主动发力,完全依赖皮肤压力触发的反射动作。
关键是“不刻意用力”。
若主动发力,反而会因肌肉收缩延迟,错过抽离窗口。
传棒者抽离棒体的瞬间,耗时0.03秒以内,苏神通过掌心触觉感知棒体已完全进入手中。
这时候压力从“局部集中”变为“全掌均匀”。
立即启动“补握动作”。
无名指与小指快速弯曲,同时拇指与食指、中指握力从20N增至40N,完成最终固定。
整个过程中手臂姿态不变,肘部仍微屈20,仅通过手指动作完成“咬合-补握”,避免身体重心波动。
这样一来的话,张培猛抽棒时机判断,就会以“插入深度”为信号。
常规交接以“接棒手发力反馈”为信号,而“抽棒式”以“棒体插入深度”为信号。
当棒体插入接棒手“U型槽”的长度≥10cm,约0.02秒内可完成,即判定“已进入咬合范围”,无需等待握力反馈,直接启动抽离。
抽棒动作,大概在“1cm下压+3cm后抽”的复合发力中进行。
抽离时不做单纯“后拉”,这样易导致棒体倾斜,而是先通过手腕微下压,幅度1cm,耗时0.01秒。
使棒体微凸纹路与接棒手指腹“卡紧”。
避免抽离时打滑。
再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肌,替代常规的肱二头肌,快速后抽3cm,幅度仅3cm,耗时0.02秒,这样一来,抽离速度,比常规松棒速度快50%。
整个动作幅度仅4cm。
对苏神手臂的拉扯力≤5N。
常规松棒时反作用力约10N。
不会干扰其身体平衡。
就是抽离后,手臂“随动回收”,不容易做到。就是怕张培猛在这个地方捏的太紧,反而让抽离的动作变得困难。
影响自己的摆臂重心。
甚至严重的会影响掉棒。
当然了,风险控制,苏神肯定也是有的“动态容错”应对抽离偏差。
“未完全握稳即抽离”存在两个核心风险,抽离时棒体滑落、抽离后接棒者补握延迟。
滑落应急时,“手指追棒”补握。
若因汗水手滑,或者摩擦系数降至0.4以下,导致抽离时棒体下滑1-2cm,这时候苏神的无名指与小指会因“棒体滑动的触觉刺激”立即启动“追棒动作”。
0.01秒内下意识弯曲。
通过增加接触点的摩擦力,握力临时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续再通过补握动作固定。
不过这个技术在棒体下滑超过3cm时失效。
补握延迟时,“惯性握棒”缓冲。
若苏神因肌肉疲劳导致补握动作延迟0.01秒,从0.02秒增至0.03秒,棒体因重心前置设计会自然“贴紧掌心”。
此时重力产生的压力约3N。
同时手臂摆动产生的离心力,会进一步将棒体压向手指。
两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动握力”,足够支撑0.03秒的延迟时间,不会滑落。
至于再多,那也顾不了了。
没有万全之策。
本来就是剑走偏锋。
哪有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说。
……
比赛现场。
进入20米交接区前10米,跑道上的风带着塑胶颗粒的气息掠过耳际,苏神的视线始终盯着前方跑道的白色标记线。
那是他和张培猛反复演练过的“预对接点”。
这个地方倒是没变。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调整了姿势。
肘部不像往常那样自然下垂,而是微微向内屈了个小角度,大概比平时多弯了10度,像半握着个看不见的球。
手掌没完全张开,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蜷起来,形成一个浅浅的“U”形槽,槽底刚好能卡住接力棒的粗细,无名指和小指则贴着掌心伸直,像两片安静的叶子。
这时候他的手没使劲,肌肉是松的,但又不是完全放松。
就像猫准备扑向猎物前,爪子没伸出来,却已经绷着一丝劲儿,随时能动。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脚步随之而来。
身后5米处,张培猛握着接力棒的手指在调整位置。
他没握惯常的中段,而是往棒尾挪了挪,指尖快碰到棒尾的橡胶圈了。这样握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棒的重心往前偏了点,像拿着支头重脚轻的笔。他的右臂贴着身体侧面摆臂,摆幅比平时小了一半,肩膀锁得很稳,没晃。
晃一下,棒的位置就偏了。
本来张培猛这么做,是因为他交接的时候,劳逸送过来,有一些考上。
但随着跑动过程中的振动偏移。
加之又紧张。
让这个接力棒往平常的下面挪了不少。
原本以为这样做会加剧交接的难度。
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因为这个意外。
反而加大了苏神想要做的剑走偏锋的成功率。
这不得不说是巧合和运气。
但还是那句话,任何的奇迹产生。
任何的小概率事件出现。
本身就离不开巧合和运气。
你别说现实世界体育项目,你就算是严谨的科学项目,各种各样的发明和发现有可能都是在意外之中出现的意外之喜。
没有这些所谓的巧合和运气。
按部就班反而会失败。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的身体渐渐进入了交接区。
两人的步频在这10米里慢慢“咬合”。
苏神每一步落地时,前脚掌碾过跑道的声音很轻,但很有节奏。
张培猛听着这声音,悄悄把自己的步频往他那边靠,就像两个齿轮在黑暗里慢慢卡进齿槽。
苏神的左脚刚踩过交接区前端的黄色线,左臂突然往身后轻扫了一下。
不是用力扫,就像风吹过树叶碰了一下,刚好落在张培猛的右臂前侧。
张培猛一看就明白。
立刻准备交接。
苏神这里的步长悄悄加了几厘米。
张培猛的右臂瞬间有了反应。
不是猛地抬起来,而是像被一根细线牵着,慢慢往前送。
肘部没伸直,还是弯着,但手腕开始往里旋,掌心从朝前转向朝内下方,棒尖微微往下沉,像在瞄准什么。
这时候他的眼睛没看苏神的手。
看了也来不及,速度太快了。
苏神预跑开始,张培猛就已经是知道他要做高速交接。
这也是现在唯一的办法。
张培猛的拇指贴在棒身中段,指尖能感觉到棒体上那些细细的环形纹路,纹路蹭着皮肤,有点滞涩。
这是在确认,“棒没拿歪”。
苏神的“U”形槽还在等着。
他的手腕没动,手臂随着跑动自然摆动,就像那只手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没特意去够接力棒。但掌心的皮肤已经绷紧了,能感觉到风从指缝里钻过去的凉意。
这是为了让接力棒体插进来时,能立刻感觉到压力。
他的身体前倾得比平时厉害,后背的肌肉像拉满的弓,重心压得很低,这样就算手被轻轻碰一下,身体也不会晃。
砰砰砰砰砰。
两人的距离在缩短。
也可以说是在飞速接近。
张培猛已经能看到苏神的头发被风吹得贴在额头上。
苏神也已经能听到身后的呼吸声越来越近。
还有3米,2米,1米——
棒尖离那个“U”形槽只剩一拳的距离了。
嗯?
这个时候张培猛察觉到了有一点不对。
苏神的交接手势怎么和平常的有些差异呢?
算了,管不了这么多了,他相信以苏神的能力和见识,肯定不会在这里随意摆出这个姿势。
他有他的选择,自己只需要……
无条件相信即可。
张培猛的右手腕轻轻往下压了1厘米。
就这一下,棒尖带着那些环形纹路,“蹭”地钻进了苏神的“U”形槽里。
不是硬塞进去的,是顺着跑动的惯性滑进去的,感觉和平常的交接有些不同。
这时候。
苏神的拇指和食指、中指立刻有了反应。
不是他主动用力捏,是棒体撞上来的压力让手指自己收缩了。
就像有人用指尖碰你的手心,你会下意识蜷手指那样,完全是本能。
这时候的棒体是“斜着”的。
因为重心偏前,棒尖插进槽里后,自然往前倾了个小角度,大概15度,刚好贴在苏神掌心肉上。
那些环形纹路没白费。
它们嵌进了指腹的皮肤褶皱里,有点硌,但抓得很牢。
苏神甚至能感觉到纹路划过皮肤的“沙沙”感,这时候他的手还没完全握紧。
整体感觉不错。
而且。
因为张培猛刚刚交接和跑动中自己握棒的手比原本的更偏向下方。
反而给了苏神更多的抓握空间。
如果是普通的下压式。
反而会因为张培猛的手比较靠棒子的末端,加大交接的不确定性。
但现在。
反而成了一记。
神助攻!
进入交接区后,苏神左臂向后自然摆动时,前臂轻触张培猛的右臂后侧。
接触力度约5N,仅够触发触觉感知,不产生干扰性推力。
几乎同时,他的步长微增0.5厘米,支撑腿落地时的蹬伸力度略有提升,通过地面反作用力的细微变化。
向张培猛传递“即将进入接棒点”的二次信号。
这两组信号无需视觉确认,因为到这里还和之前没什么太多的不同。
张培猛的右臂在0.01秒内启动递棒动作:前臂向前伸展,肘部保持微屈状态,手腕内旋20°,使棒体轴线与苏神的“U型凹槽”中轴线对齐。
棒尖与地面夹角稳定在10°。
呈“斜向前下方”的瞄准姿态。
此时张培猛的握棒手指未发力,仅通过指腹与棒体表面的摩擦力维持握持。
棒体中段的环形微凸纹路,与指腹皮肤接触,形成轻微的机械咬合,避免递棒过程中棒体滑动。
他的视线未聚焦于苏神的手部,而是固定在前方3米处的跑道标记上,通过身体的空间感知判断相对位置。
这就是大量训练带来的好处,默契度很高,可以更多凭感觉,而不是凭眼睛来决定。
当苏神那边的“U型凹槽”进入棒尖前方10厘米范围时。
他的拇指能清晰感受到棒体前端传来的空气阻力变化。
这是……启动插入动作的“物理触发点”。
张培猛的手腕再次向下微压1厘米。
动作幅度极小,仅通过桡侧腕屈肌的轻微收缩完成。
这一动作让棒尖微微下沉,使环形微凸纹路与苏神的“U型凹槽”内壁形成“卡合趋势”。
随即,他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核心,带动前臂快速向前推送。
棒体沿瞄准方向插入“U型凹槽”。
接力棒插入深度达10厘米时停止推送。
此时张培猛的拇指恰好感受到棒体前端与苏神掌心的抵触力。
这是“插入到位”的触觉反馈。
这里苏神的手部未主动发力,而是通过“被动收缩反射”完成初始咬合。
棒体插入时对指腹产生的5N压力,触发手指屈肌的本能收缩。
拇指与食指、中指在0.01秒内向内收拢,握力从0升至15-20N,形成对棒体的环形包裹。
由于棒体重心前置,插入后自然向前倾斜15°,使掌心皮肤与棒体接触面积从35cm增至40cm,环形微凸纹路嵌入指腹皮肤的细微褶皱,动态摩擦系数提升至0.5-0.6。
此时即使握力未达最大值,摩擦力也足以维持棒体稳定。
这一瞬间两人的身体姿态保持刚性。
苏神上体前倾角度未变,支撑腿处于蹬伸阶段,地面反作用力通过下肢垂直传导至躯干。
张培猛右臂仍保持前伸姿态,肩部未因递棒动作产生晃动,两人重心水平间距控制在0.5米以内。
为后续抽离动作提供稳定的空间基础。
到这里为止,差距还不是特别大。
起码还感觉不出来。
真正开有感觉的。
是下一步。
接力棒的抽离动作。
这个就和原本的下压模式不同了。
短距快抽与顺势卸力。
即便是改良后的下压式,也没有这样。
张培猛在感知到接力棒体插入到位的瞬间,准备开始做对齐的动作,这其实就算是一系列的矫正,等那边拿稳之后他才会松手。
他未做单纯后拉,而是先通过手腕再次微下压0.5厘米,使环形微凸纹路与指腹皮肤进一步卡紧,随后桡侧腕伸肌快速收缩,带动手部向后抽移3厘米。
抽离幅度仅3厘米,耗时0.02秒,抽离方向严格沿棒体轴线,避免横向用力导致棒体倾斜。
这是进一步的微调。
察觉自己待会儿应该什么时候松开。
但就在原本,应该按照流程进行最后的对齐以及帮助稳定过程中。
突然张培猛感觉到前面有一股力道传来。
一瞬间就要把接力棒从自己的手中拿走。
这一瞬间他有些发愣,但就是因为这一愣,反而让他没有紧紧的锁住接力棒。
因为如果这么做了,那就完了。
整个抽离式下压就完全失败。
苏神这个人也会被拉着往后走,大幅度抵消自己的启动速度。
好在张培猛愣了一下,毕竟这是和平常训练中完全不同的感觉。
张培猛:???
他完全没有想到苏神会在这里突然——
自作主张。
因为这个是训练中完全没有的事情。
但是做这个事情的人是苏神。
二沙岛的终极灵魂人物。
张培猛还真不敢说他要这么做,有什么问题?
只有可能是什么玄机,自己没有看到。
苏神抽离的速度很快。
也没时间解释。
由于抽离幅度小、速度快,对苏神手臂产生的拉扯力仅5N。
这么做,他的右臂未因这一拉力产生明显位移。
肘部依然微屈角度保持20°。
前臂仍随身体惯性自然摆动。
身体重心波动幅度控制在2cm以内。
已经是。
完全没想到的结果。
好的很。
好的很啊。
刚刚苏神左肩刚过交接区黄色前端线时,右胳膊不是僵着等,是肘窝微微朝里收了半寸。
前臂像被躯干带着往前悠,手腕没动,就拇指、食指、中指指腹先蹭到了接力棒的防滑纹。
那一下不是捏,是指腹皮肤跟着棒体往前滑了2毫米,就这瞬间,他掌心那块小鱼际肌轻轻鼓了下。
不是发力,是把掌心凹得更深,刚好让棒尖顺着那道凹痕往里钻。
张培猛的手还搭在棒尾呢,苏神指节没绷死,反而是食指第二节轻轻往上顶了下棒身,就这一下,棒体在他掌心里转了不到1度,刚好让中段最密的那圈防滑纹卡在他指腹的纹路里。
同时他右脚正往地上踩,落地那下膝盖没弯多,股四头肌硬邦邦地撑着,上半身前倾的角度没晃。
看他后颈那块肌肉,还是崩得紧紧的,没因为抬手松劲。
就棒尖顶到他掌心肉垫那刹那,他无名指和小指不是猛地蜷,是像沾了水的纸贴上去似的,慢慢贴住棒尾。
同时拇指突然往食指那边扣了下。
握力不是一下加上去的,是先松后紧。
刚开始指腹就蹭着棒,等张培猛的手指刚有点松劲的意思,苏神拇指指根那块肌肉突然鼓起来!
把棒往掌心按!
这时候仿佛听见“咔”一声轻响。
不是棒响,是防滑纹卡进指腹褶皱里的动静。
苏神抽棒那一下,妙就妙在“顺”。
顺着两个人往前冲的惯性。
顺着胳膊自然摆的弧度。
没半点硬拽的痕迹。
眼快的人甚至看不清手指怎么动的。
棒就已经稳稳落他手里了。
张培猛在他身后半步远,胳膊往前递着,棒尖快挨着他掌心时,他手腕先轻轻动了动——
不是往回勾,是顺着身体往前冲的劲儿,带着手掌往前送了一点点。
就像给棒尖递了个“准头”。
刚好让棒尖对着那个小窝往里钻。
棒尖刚蹭到他中指指尖时,他没攥,反而是指腹软乎乎地跟着棒尖滑了一下,就这一下,拇指突然往食指那边靠了靠,指腹贴在棒身中间那圈糙纹上。
那糙纹是专门防滑的,他指腹的纹路刚好跟那糙纹对上,像俩小刷子蹭在一起,不使劲也松不了。
同时食指和中指也往掌心蜷了蜷,不是猛地捏,是一点点往回带,带着棒尖往小窝里走。
你细看会发现,他整个胳膊都没动,就手腕带着手指在使劲,拿到后,才形变,这时候胳膊才像根软棍似的跟着身体往前摆。
过程中。
一点没因为接棒往后缩。
张培猛本来还虚握着棒尾,苏神这么一带……
呵。
棒身在他手里轻轻转了个小角度。
就这一转,张培猛的手指就顺着力道滑开了。
不是被拽开的,是自己松的!
这时候苏神才真正“抽”了一下。
手腕往自己这边轻轻勾了半寸,快得很,也就是眨眼的十分之一功夫,棒就顺着掌心的小窝往里钻了一大截。
棒尾刚离张培猛的手,他无名指和小指就慢悠悠贴了上来,先轻轻托住棒尾,再慢慢蜷起来,把棒稳稳架在掌心里。
力道也讲究。
刚开始带的时候稍微用了点劲,刚好能让棒顺着走,等张培猛的手指快离开时,劲就松了点,怕劲太大把棒往回扯。
就这么一下“先带后缓”,棒在他手里没晃一下,棒尖始终对着前方,没歪也没颠。
张培猛的胳膊被带开时也没抖,还是顺着惯性往前摆,俩人的劲往一个方向走,自然不别扭。
抽完那一下,他手掌没立刻攥紧,是等无名指小指都贴实了,拇指和食指、中指才慢慢往掌心按了按,把棒往肉里贴了贴。
不是捏得死紧,是让棒身稳稳挨着掌心的肉,这样摆臂的时候就不会硌手。
这时候他左脚刚落地,膝盖蹬得直挺挺的,没因为胳膊动就弯一下,上半身还是压得低低的,后颈的肌肉绷着,连肩膀都没晃半下,就好像抽棒这一下压根没花力气。
只是顺手把该拿的东西拿到了。
你觉得看起来简单时尚,一点都不简单,这里可是符合了——双人体态的“惯性耦合”与动量守恒修正定律。
也就是传接棒时,两人并非简单的“同速运动”,而是形成一个“瞬时耦合的双体系统”——
传棒者(A)和接棒者(B)的身体惯性、跑动动量会通过接力棒产生相互作用,且需满足“系统总动量损耗最小”的原则。
苏神在棒体抽离的瞬间,启动补握动作。
他通过掌心触觉感知到棒体压力从“局部集中”变为“全掌均匀”。
这是棒体完全进入手中的信号,随即无名指、小指快速弯曲,与拇指、食指、中指形成对棒体的全指包裹。
同时拇指与食指、中指握力从20N增至40N,将棒体牢牢固定在掌心。
整个补握动作仅涉及手指收缩,手臂姿态未做调整,肘部仍保持微屈,未因握棒动作改变摆臂节奏。
整个技术流程的核心在于“动态平衡”:不追求静态的“握牢再松手”,而是通过插入、咬合、抽离的连续动态动作。
在“瞬时稳定”的窗口期完成棒体传递。
张培猛还在发愣。
还不知道苏神刚刚做了什么。
他就只知道自己的接力棒已经被前者卷走。
而且这一个时间。
比训练中正常的时间。
要快得多!
成了。
嘿嘿。
苏神没想到自己做了这么大胆的变化。
取人一次就成了,而且比自己想象中手的感受要好得多。
这只能说刚刚张培猛给出来的接力棒位置就是老天在帮忙。
如果按照原本的位置来给,反而没有现在这么好。
不利于苏神刚刚直接从他的手中夺走接力棒。
原因很简单,你握个月中间你手里能够出现的阻力也就越大,你握的越靠近末端,你自然能够使与接力棒的阻力越小。
越容易被卷走。
这就是勇气胆量以及技术都具备了的同时,老天还在冥冥之中帮了一把。
让苏神。
一击中地!!!
在这里他爆发出了恐怖的交接速度。
明明牙买加队在这里交接的不错。
布雷克和博尔特虽然不太对付,但是在国家队的合作里面从不含糊。
这波接力也算是可以。
本想着就算会被追上了一些,前面建立了两米的优势。
足够抵消。
毕竟现在自己又不是那一种极其粗糙的交界,起码也是达到了平均水平。
结果。
布雷克那一瞬间有些懵了。
包括本来自信满满的博尔特。
拿到接力棒的一瞬间。
他就已经感觉有一抹红色的电芒。
在自己的眼前。
一闪而过。
一瞬间。
真的就是一瞬间。
就仿佛瞬移似的。
移动到了前面。
两米左右的纯跑动差距被全吃了不说。
还硬生生拉开了两个身位左右!!!
沃特???
厚礼蟹???
王德发???
就连一直觉得胜券在握,稳稳端坐钓鱼台的米尔斯……
瞬间都感觉内心爆发出了欧美三连问!
他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当然。
别人也不敢相信。
包括种花家接力队。
和全世界的专业人士以及专业团队。
没有一个。
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http://www.rulianshi.net/titanzhizhongkaidesushen/485278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就目前来看,牙买加的交接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顺畅。
为了赢只能这么做。
毕竟他很清楚,今年除了牙买加。
没有队伍能跟得上。
毕竟美国对今年的实力。
相当的普通。
那即便是自己在这里交接,有所失误,也能稳稳拿下第二。
那样就足够了。
既然已经稳稳拿第二,那为何不拼一把第一呢?
对的,第一,冲一把第一吧。
稳稳的第二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说了。
世锦赛银牌又不是没拿过。
还是世锦赛的接力金牌比较香啊。
想到这里苏神,胆子顿时大了起来!
他要在这里做一个极其大胆的改变。
而且这个改变只需要他自己做好就行。
不需要后面的配合!
那就是……
下压抽棒式!
核心逻辑就是——
用“瞬时咬合+主动抽离”压缩交接窗口期!
常规下压式的核心是“传棒者送稳→接棒者握牢→传棒者松手”的三段式流程。
而苏神这里准备做的“抽棒式”的关键是将三段流程压缩为:
“送棒插入→接棒咬合→抽棒脱离”……的同步动作。
核心原理是:
不等待接棒者完全握牢,仅通过棒体与接棒手的“瞬时摩擦力咬合”提供0.03-0.05秒的“抽离窗口”。
然后。
在接棒者未完全发力握棒时主动抽走棒体。
用“微小的握力风险”换“时间收益”。
这其实就是苏神给自己留的后手。
这一招风险巨大,但是只要能做出来,那就能瞬间吃掉更多的对方优势。
本来就是用来绝地反击的。
既然是绝地反击,自然就有风险。
而且这一把已经稳保第二了。
那这样正好用来拼一拼!
从训练数据对比看。
常规下压式交接中“传棒者等待接棒者握牢”的耗时占比达40%。
这部分时间正是需要压缩的关键。
而“抽棒式”通过优化棒体形态与接棒手姿势,可将“咬合摩擦力”在0.02秒内提升至足以支撑抽离的强度。
此时即使接棒者未完全握牢,也能通过摩擦力完成棒体传递,后续接棒者再通过“补握动作”加固,最终实现“交接总耗时减少0.05+秒的目标!
如果做的好的话。
甚至能够朝着0.1进发。
当然失误的概率非常大。
而且要在第4区的高速进行交接,只有那么一瞬间。
搞不定的话,还会拖累自己的节奏和速度。
那怎么办呢?
不能怎么办?
反正就是赌一把。
不行就拿第二呗。
说句实话,想到这里苏神甚至有些兴奋了起来。
他原本就是大赛型选手,加上这一世不断的突破,已经将自己的神经练到了金刚般的程度。
原本应该处于落后很紧张很窒息的状态。
不知道为什么,他反而在这个地方。
开始热血沸腾起来。
说怪也怪,但是这就是苏神现在的真实感觉。
而且这一场比赛基本能够保证第二。
试问。
还有什么能够在保证拿到银牌的情况下,还能去做这样的尝试呢?
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做了不成功也能拿银牌。
这么好的实战演练机会。
而且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那么……
不试试就太可惜了。
而且他在下一次改动里面很有可能要把咱们种花家接力队的接力技术进行全面升级。
到时候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所以说。
这是老天给机会让自己实战一次呀。
理论上的东西给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你实战……
不知道为什么。
苏神甚至有些感谢,现在落后起来。
不然的话,他绝对不会采取这样的极端做法。
毕竟事情已经发生,那就要用更好的心态来面对,现在最好的心态就是不抱怨不埋怨,反而用感激的心态来迎接现在的落后。
人这个动物很奇怪,心态一旦改变……
你的整个情绪都不一样了。
这个技术改动的核心之一——是从“棒体-手部”双向优化“瞬时咬合效率”。
要实现“未完全握稳即抽离”,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抽离瞬间棒体不滑落,摩擦力足够。
二是抽离动作不干扰接棒者身体平衡。需从“棒体物理形态”和“接棒手动作逻辑”双向改良。
第一个问题应该没有那么困难。
因为莫斯科的接力棒的形态又不是上世纪的那一些接力棒,都是越发让运动员交接流畅。
上面的“微凸纹路+重心前置”,都可以算是提升瞬时摩擦力的代表。
工艺的进步也是不可否决的条件。
如果太粗糙,比如像五六十年代那种,那你即便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你比如上世纪,80年代之前,常规接力棒为光滑圆柱体,摩擦力主要依赖手部汗液,动态摩擦系数≤0.3。
那想要这么做。
抽离时易打滑。
这个时代改良后的接力棒。
需通过物理结构提升“瞬时摩擦系数”。
给了先决条件。
光是在棒体中段,距棒尖10-15cm,接棒时主要接触区域,加工“环形微凸棱”,高度0.3mm,间距1mm,纹路方向与棒体轴线垂直就是利好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当棒体插入接棒手时,微凸棱会嵌入手指皮肤的细微褶皱中,动态摩擦系数可提升至0.5-0.6。
比光滑棒体提升60%-100%。
此时即使接棒手仅施加15-20N的握力,甚至更小,摩擦力也能达到7.5-12N,足以支撑0.03秒内的抽离动作。
抽离时棒体受到的拉力≤10N。
这可都是有数据能够量化的了。
不是脑袋一拍就得出的结论。
其次是重心前置调整。
将棒体重心从中心,距两端25cm前移至距棒尖20cm处,通过在棒尖内置0.5g配重实现。
也就是说,当传棒者抽离时,棒体因重心偏前会自然向前倾斜,与接棒手掌心夹角从10°增至15°。
此时手掌皮肤对棒体的“包裹面积”从35cm增至40cm,进一步提升摩擦力的稳定性。
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你才知道苏神为什么在这里要这么做。
接棒手动作改良,采取“半握拳预咬+随动补握”替代“全掌紧握”。
常规下压式接棒手需“全掌发力握牢”后才允许传棒者松手。
而“抽棒式”要求接棒手在“半握状态”下先通过“手指自然咬合”提供瞬时摩擦力,再在抽离后0.02秒内完成“补握”。
也就是进入交接区第4区间时,到时候苏神右臂肘部微屈20°,比常规姿势屈度大10°,手掌呈“半握拳”状。
拇指与食指、中指弯曲形成“U型槽”,槽深2cm,恰好容纳棒体,无名指与小指自然伸直贴于掌心,不参与初始咬合。
当棒体插入“U型槽”时,棒体对指腹的压力会触发手指的“被动收缩反射”。
拇指与食指、中指在0.01秒内自然向内夹紧,握力从0升至15-20N。
形成对棒体的“瞬时咬合”,此时无需主动发力,完全依赖皮肤压力触发的反射动作。
关键是“不刻意用力”。
若主动发力,反而会因肌肉收缩延迟,错过抽离窗口。
传棒者抽离棒体的瞬间,耗时0.03秒以内,苏神通过掌心触觉感知棒体已完全进入手中。
这时候压力从“局部集中”变为“全掌均匀”。
立即启动“补握动作”。
无名指与小指快速弯曲,同时拇指与食指、中指握力从20N增至40N,完成最终固定。
整个过程中手臂姿态不变,肘部仍微屈20,仅通过手指动作完成“咬合-补握”,避免身体重心波动。
这样一来的话,张培猛抽棒时机判断,就会以“插入深度”为信号。
常规交接以“接棒手发力反馈”为信号,而“抽棒式”以“棒体插入深度”为信号。
当棒体插入接棒手“U型槽”的长度≥10cm,约0.02秒内可完成,即判定“已进入咬合范围”,无需等待握力反馈,直接启动抽离。
抽棒动作,大概在“1cm下压+3cm后抽”的复合发力中进行。
抽离时不做单纯“后拉”,这样易导致棒体倾斜,而是先通过手腕微下压,幅度1cm,耗时0.01秒。
使棒体微凸纹路与接棒手指腹“卡紧”。
避免抽离时打滑。
再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肌,替代常规的肱二头肌,快速后抽3cm,幅度仅3cm,耗时0.02秒,这样一来,抽离速度,比常规松棒速度快50%。
整个动作幅度仅4cm。
对苏神手臂的拉扯力≤5N。
常规松棒时反作用力约10N。
不会干扰其身体平衡。
就是抽离后,手臂“随动回收”,不容易做到。就是怕张培猛在这个地方捏的太紧,反而让抽离的动作变得困难。
影响自己的摆臂重心。
甚至严重的会影响掉棒。
当然了,风险控制,苏神肯定也是有的“动态容错”应对抽离偏差。
“未完全握稳即抽离”存在两个核心风险,抽离时棒体滑落、抽离后接棒者补握延迟。
滑落应急时,“手指追棒”补握。
若因汗水手滑,或者摩擦系数降至0.4以下,导致抽离时棒体下滑1-2cm,这时候苏神的无名指与小指会因“棒体滑动的触觉刺激”立即启动“追棒动作”。
0.01秒内下意识弯曲。
通过增加接触点的摩擦力,握力临时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续再通过补握动作固定。
不过这个技术在棒体下滑超过3cm时失效。
补握延迟时,“惯性握棒”缓冲。
若苏神因肌肉疲劳导致补握动作延迟0.01秒,从0.02秒增至0.03秒,棒体因重心前置设计会自然“贴紧掌心”。
此时重力产生的压力约3N。
同时手臂摆动产生的离心力,会进一步将棒体压向手指。
两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动握力”,足够支撑0.03秒的延迟时间,不会滑落。
至于再多,那也顾不了了。
没有万全之策。
本来就是剑走偏锋。
哪有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说。
……
比赛现场。
进入20米交接区前10米,跑道上的风带着塑胶颗粒的气息掠过耳际,苏神的视线始终盯着前方跑道的白色标记线。
那是他和张培猛反复演练过的“预对接点”。
这个地方倒是没变。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调整了姿势。
肘部不像往常那样自然下垂,而是微微向内屈了个小角度,大概比平时多弯了10度,像半握着个看不见的球。
手掌没完全张开,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蜷起来,形成一个浅浅的“U”形槽,槽底刚好能卡住接力棒的粗细,无名指和小指则贴着掌心伸直,像两片安静的叶子。
这时候他的手没使劲,肌肉是松的,但又不是完全放松。
就像猫准备扑向猎物前,爪子没伸出来,却已经绷着一丝劲儿,随时能动。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脚步随之而来。
身后5米处,张培猛握着接力棒的手指在调整位置。
他没握惯常的中段,而是往棒尾挪了挪,指尖快碰到棒尾的橡胶圈了。这样握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棒的重心往前偏了点,像拿着支头重脚轻的笔。他的右臂贴着身体侧面摆臂,摆幅比平时小了一半,肩膀锁得很稳,没晃。
晃一下,棒的位置就偏了。
本来张培猛这么做,是因为他交接的时候,劳逸送过来,有一些考上。
但随着跑动过程中的振动偏移。
加之又紧张。
让这个接力棒往平常的下面挪了不少。
原本以为这样做会加剧交接的难度。
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因为这个意外。
反而加大了苏神想要做的剑走偏锋的成功率。
这不得不说是巧合和运气。
但还是那句话,任何的奇迹产生。
任何的小概率事件出现。
本身就离不开巧合和运气。
你别说现实世界体育项目,你就算是严谨的科学项目,各种各样的发明和发现有可能都是在意外之中出现的意外之喜。
没有这些所谓的巧合和运气。
按部就班反而会失败。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的身体渐渐进入了交接区。
两人的步频在这10米里慢慢“咬合”。
苏神每一步落地时,前脚掌碾过跑道的声音很轻,但很有节奏。
张培猛听着这声音,悄悄把自己的步频往他那边靠,就像两个齿轮在黑暗里慢慢卡进齿槽。
苏神的左脚刚踩过交接区前端的黄色线,左臂突然往身后轻扫了一下。
不是用力扫,就像风吹过树叶碰了一下,刚好落在张培猛的右臂前侧。
张培猛一看就明白。
立刻准备交接。
苏神这里的步长悄悄加了几厘米。
张培猛的右臂瞬间有了反应。
不是猛地抬起来,而是像被一根细线牵着,慢慢往前送。
肘部没伸直,还是弯着,但手腕开始往里旋,掌心从朝前转向朝内下方,棒尖微微往下沉,像在瞄准什么。
这时候他的眼睛没看苏神的手。
看了也来不及,速度太快了。
苏神预跑开始,张培猛就已经是知道他要做高速交接。
这也是现在唯一的办法。
张培猛的拇指贴在棒身中段,指尖能感觉到棒体上那些细细的环形纹路,纹路蹭着皮肤,有点滞涩。
这是在确认,“棒没拿歪”。
苏神的“U”形槽还在等着。
他的手腕没动,手臂随着跑动自然摆动,就像那只手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没特意去够接力棒。但掌心的皮肤已经绷紧了,能感觉到风从指缝里钻过去的凉意。
这是为了让接力棒体插进来时,能立刻感觉到压力。
他的身体前倾得比平时厉害,后背的肌肉像拉满的弓,重心压得很低,这样就算手被轻轻碰一下,身体也不会晃。
砰砰砰砰砰。
两人的距离在缩短。
也可以说是在飞速接近。
张培猛已经能看到苏神的头发被风吹得贴在额头上。
苏神也已经能听到身后的呼吸声越来越近。
还有3米,2米,1米——
棒尖离那个“U”形槽只剩一拳的距离了。
嗯?
这个时候张培猛察觉到了有一点不对。
苏神的交接手势怎么和平常的有些差异呢?
算了,管不了这么多了,他相信以苏神的能力和见识,肯定不会在这里随意摆出这个姿势。
他有他的选择,自己只需要……
无条件相信即可。
张培猛的右手腕轻轻往下压了1厘米。
就这一下,棒尖带着那些环形纹路,“蹭”地钻进了苏神的“U”形槽里。
不是硬塞进去的,是顺着跑动的惯性滑进去的,感觉和平常的交接有些不同。
这时候。
苏神的拇指和食指、中指立刻有了反应。
不是他主动用力捏,是棒体撞上来的压力让手指自己收缩了。
就像有人用指尖碰你的手心,你会下意识蜷手指那样,完全是本能。
这时候的棒体是“斜着”的。
因为重心偏前,棒尖插进槽里后,自然往前倾了个小角度,大概15度,刚好贴在苏神掌心肉上。
那些环形纹路没白费。
它们嵌进了指腹的皮肤褶皱里,有点硌,但抓得很牢。
苏神甚至能感觉到纹路划过皮肤的“沙沙”感,这时候他的手还没完全握紧。
整体感觉不错。
而且。
因为张培猛刚刚交接和跑动中自己握棒的手比原本的更偏向下方。
反而给了苏神更多的抓握空间。
如果是普通的下压式。
反而会因为张培猛的手比较靠棒子的末端,加大交接的不确定性。
但现在。
反而成了一记。
神助攻!
进入交接区后,苏神左臂向后自然摆动时,前臂轻触张培猛的右臂后侧。
接触力度约5N,仅够触发触觉感知,不产生干扰性推力。
几乎同时,他的步长微增0.5厘米,支撑腿落地时的蹬伸力度略有提升,通过地面反作用力的细微变化。
向张培猛传递“即将进入接棒点”的二次信号。
这两组信号无需视觉确认,因为到这里还和之前没什么太多的不同。
张培猛的右臂在0.01秒内启动递棒动作:前臂向前伸展,肘部保持微屈状态,手腕内旋20°,使棒体轴线与苏神的“U型凹槽”中轴线对齐。
棒尖与地面夹角稳定在10°。
呈“斜向前下方”的瞄准姿态。
此时张培猛的握棒手指未发力,仅通过指腹与棒体表面的摩擦力维持握持。
棒体中段的环形微凸纹路,与指腹皮肤接触,形成轻微的机械咬合,避免递棒过程中棒体滑动。
他的视线未聚焦于苏神的手部,而是固定在前方3米处的跑道标记上,通过身体的空间感知判断相对位置。
这就是大量训练带来的好处,默契度很高,可以更多凭感觉,而不是凭眼睛来决定。
当苏神那边的“U型凹槽”进入棒尖前方10厘米范围时。
他的拇指能清晰感受到棒体前端传来的空气阻力变化。
这是……启动插入动作的“物理触发点”。
张培猛的手腕再次向下微压1厘米。
动作幅度极小,仅通过桡侧腕屈肌的轻微收缩完成。
这一动作让棒尖微微下沉,使环形微凸纹路与苏神的“U型凹槽”内壁形成“卡合趋势”。
随即,他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核心,带动前臂快速向前推送。
棒体沿瞄准方向插入“U型凹槽”。
接力棒插入深度达10厘米时停止推送。
此时张培猛的拇指恰好感受到棒体前端与苏神掌心的抵触力。
这是“插入到位”的触觉反馈。
这里苏神的手部未主动发力,而是通过“被动收缩反射”完成初始咬合。
棒体插入时对指腹产生的5N压力,触发手指屈肌的本能收缩。
拇指与食指、中指在0.01秒内向内收拢,握力从0升至15-20N,形成对棒体的环形包裹。
由于棒体重心前置,插入后自然向前倾斜15°,使掌心皮肤与棒体接触面积从35cm增至40cm,环形微凸纹路嵌入指腹皮肤的细微褶皱,动态摩擦系数提升至0.5-0.6。
此时即使握力未达最大值,摩擦力也足以维持棒体稳定。
这一瞬间两人的身体姿态保持刚性。
苏神上体前倾角度未变,支撑腿处于蹬伸阶段,地面反作用力通过下肢垂直传导至躯干。
张培猛右臂仍保持前伸姿态,肩部未因递棒动作产生晃动,两人重心水平间距控制在0.5米以内。
为后续抽离动作提供稳定的空间基础。
到这里为止,差距还不是特别大。
起码还感觉不出来。
真正开有感觉的。
是下一步。
接力棒的抽离动作。
这个就和原本的下压模式不同了。
短距快抽与顺势卸力。
即便是改良后的下压式,也没有这样。
张培猛在感知到接力棒体插入到位的瞬间,准备开始做对齐的动作,这其实就算是一系列的矫正,等那边拿稳之后他才会松手。
他未做单纯后拉,而是先通过手腕再次微下压0.5厘米,使环形微凸纹路与指腹皮肤进一步卡紧,随后桡侧腕伸肌快速收缩,带动手部向后抽移3厘米。
抽离幅度仅3厘米,耗时0.02秒,抽离方向严格沿棒体轴线,避免横向用力导致棒体倾斜。
这是进一步的微调。
察觉自己待会儿应该什么时候松开。
但就在原本,应该按照流程进行最后的对齐以及帮助稳定过程中。
突然张培猛感觉到前面有一股力道传来。
一瞬间就要把接力棒从自己的手中拿走。
这一瞬间他有些发愣,但就是因为这一愣,反而让他没有紧紧的锁住接力棒。
因为如果这么做了,那就完了。
整个抽离式下压就完全失败。
苏神这个人也会被拉着往后走,大幅度抵消自己的启动速度。
好在张培猛愣了一下,毕竟这是和平常训练中完全不同的感觉。
张培猛:???
他完全没有想到苏神会在这里突然——
自作主张。
因为这个是训练中完全没有的事情。
但是做这个事情的人是苏神。
二沙岛的终极灵魂人物。
张培猛还真不敢说他要这么做,有什么问题?
只有可能是什么玄机,自己没有看到。
苏神抽离的速度很快。
也没时间解释。
由于抽离幅度小、速度快,对苏神手臂产生的拉扯力仅5N。
这么做,他的右臂未因这一拉力产生明显位移。
肘部依然微屈角度保持20°。
前臂仍随身体惯性自然摆动。
身体重心波动幅度控制在2cm以内。
已经是。
完全没想到的结果。
好的很。
好的很啊。
刚刚苏神左肩刚过交接区黄色前端线时,右胳膊不是僵着等,是肘窝微微朝里收了半寸。
前臂像被躯干带着往前悠,手腕没动,就拇指、食指、中指指腹先蹭到了接力棒的防滑纹。
那一下不是捏,是指腹皮肤跟着棒体往前滑了2毫米,就这瞬间,他掌心那块小鱼际肌轻轻鼓了下。
不是发力,是把掌心凹得更深,刚好让棒尖顺着那道凹痕往里钻。
张培猛的手还搭在棒尾呢,苏神指节没绷死,反而是食指第二节轻轻往上顶了下棒身,就这一下,棒体在他掌心里转了不到1度,刚好让中段最密的那圈防滑纹卡在他指腹的纹路里。
同时他右脚正往地上踩,落地那下膝盖没弯多,股四头肌硬邦邦地撑着,上半身前倾的角度没晃。
看他后颈那块肌肉,还是崩得紧紧的,没因为抬手松劲。
就棒尖顶到他掌心肉垫那刹那,他无名指和小指不是猛地蜷,是像沾了水的纸贴上去似的,慢慢贴住棒尾。
同时拇指突然往食指那边扣了下。
握力不是一下加上去的,是先松后紧。
刚开始指腹就蹭着棒,等张培猛的手指刚有点松劲的意思,苏神拇指指根那块肌肉突然鼓起来!
把棒往掌心按!
这时候仿佛听见“咔”一声轻响。
不是棒响,是防滑纹卡进指腹褶皱里的动静。
苏神抽棒那一下,妙就妙在“顺”。
顺着两个人往前冲的惯性。
顺着胳膊自然摆的弧度。
没半点硬拽的痕迹。
眼快的人甚至看不清手指怎么动的。
棒就已经稳稳落他手里了。
张培猛在他身后半步远,胳膊往前递着,棒尖快挨着他掌心时,他手腕先轻轻动了动——
不是往回勾,是顺着身体往前冲的劲儿,带着手掌往前送了一点点。
就像给棒尖递了个“准头”。
刚好让棒尖对着那个小窝往里钻。
棒尖刚蹭到他中指指尖时,他没攥,反而是指腹软乎乎地跟着棒尖滑了一下,就这一下,拇指突然往食指那边靠了靠,指腹贴在棒身中间那圈糙纹上。
那糙纹是专门防滑的,他指腹的纹路刚好跟那糙纹对上,像俩小刷子蹭在一起,不使劲也松不了。
同时食指和中指也往掌心蜷了蜷,不是猛地捏,是一点点往回带,带着棒尖往小窝里走。
你细看会发现,他整个胳膊都没动,就手腕带着手指在使劲,拿到后,才形变,这时候胳膊才像根软棍似的跟着身体往前摆。
过程中。
一点没因为接棒往后缩。
张培猛本来还虚握着棒尾,苏神这么一带……
呵。
棒身在他手里轻轻转了个小角度。
就这一转,张培猛的手指就顺着力道滑开了。
不是被拽开的,是自己松的!
这时候苏神才真正“抽”了一下。
手腕往自己这边轻轻勾了半寸,快得很,也就是眨眼的十分之一功夫,棒就顺着掌心的小窝往里钻了一大截。
棒尾刚离张培猛的手,他无名指和小指就慢悠悠贴了上来,先轻轻托住棒尾,再慢慢蜷起来,把棒稳稳架在掌心里。
力道也讲究。
刚开始带的时候稍微用了点劲,刚好能让棒顺着走,等张培猛的手指快离开时,劲就松了点,怕劲太大把棒往回扯。
就这么一下“先带后缓”,棒在他手里没晃一下,棒尖始终对着前方,没歪也没颠。
张培猛的胳膊被带开时也没抖,还是顺着惯性往前摆,俩人的劲往一个方向走,自然不别扭。
抽完那一下,他手掌没立刻攥紧,是等无名指小指都贴实了,拇指和食指、中指才慢慢往掌心按了按,把棒往肉里贴了贴。
不是捏得死紧,是让棒身稳稳挨着掌心的肉,这样摆臂的时候就不会硌手。
这时候他左脚刚落地,膝盖蹬得直挺挺的,没因为胳膊动就弯一下,上半身还是压得低低的,后颈的肌肉绷着,连肩膀都没晃半下,就好像抽棒这一下压根没花力气。
只是顺手把该拿的东西拿到了。
你觉得看起来简单时尚,一点都不简单,这里可是符合了——双人体态的“惯性耦合”与动量守恒修正定律。
也就是传接棒时,两人并非简单的“同速运动”,而是形成一个“瞬时耦合的双体系统”——
传棒者(A)和接棒者(B)的身体惯性、跑动动量会通过接力棒产生相互作用,且需满足“系统总动量损耗最小”的原则。
苏神在棒体抽离的瞬间,启动补握动作。
他通过掌心触觉感知到棒体压力从“局部集中”变为“全掌均匀”。
这是棒体完全进入手中的信号,随即无名指、小指快速弯曲,与拇指、食指、中指形成对棒体的全指包裹。
同时拇指与食指、中指握力从20N增至40N,将棒体牢牢固定在掌心。
整个补握动作仅涉及手指收缩,手臂姿态未做调整,肘部仍保持微屈,未因握棒动作改变摆臂节奏。
整个技术流程的核心在于“动态平衡”:不追求静态的“握牢再松手”,而是通过插入、咬合、抽离的连续动态动作。
在“瞬时稳定”的窗口期完成棒体传递。
张培猛还在发愣。
还不知道苏神刚刚做了什么。
他就只知道自己的接力棒已经被前者卷走。
而且这一个时间。
比训练中正常的时间。
要快得多!
成了。
嘿嘿。
苏神没想到自己做了这么大胆的变化。
取人一次就成了,而且比自己想象中手的感受要好得多。
这只能说刚刚张培猛给出来的接力棒位置就是老天在帮忙。
如果按照原本的位置来给,反而没有现在这么好。
不利于苏神刚刚直接从他的手中夺走接力棒。
原因很简单,你握个月中间你手里能够出现的阻力也就越大,你握的越靠近末端,你自然能够使与接力棒的阻力越小。
越容易被卷走。
这就是勇气胆量以及技术都具备了的同时,老天还在冥冥之中帮了一把。
让苏神。
一击中地!!!
在这里他爆发出了恐怖的交接速度。
明明牙买加队在这里交接的不错。
布雷克和博尔特虽然不太对付,但是在国家队的合作里面从不含糊。
这波接力也算是可以。
本想着就算会被追上了一些,前面建立了两米的优势。
足够抵消。
毕竟现在自己又不是那一种极其粗糙的交界,起码也是达到了平均水平。
结果。
布雷克那一瞬间有些懵了。
包括本来自信满满的博尔特。
拿到接力棒的一瞬间。
他就已经感觉有一抹红色的电芒。
在自己的眼前。
一闪而过。
一瞬间。
真的就是一瞬间。
就仿佛瞬移似的。
移动到了前面。
两米左右的纯跑动差距被全吃了不说。
还硬生生拉开了两个身位左右!!!
沃特???
厚礼蟹???
王德发???
就连一直觉得胜券在握,稳稳端坐钓鱼台的米尔斯……
瞬间都感觉内心爆发出了欧美三连问!
他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当然。
别人也不敢相信。
包括种花家接力队。
和全世界的专业人士以及专业团队。
没有一个。
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http://www.rulianshi.net/titanzhizhongkaidesushen/485278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