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赐名《大宁桃源蒙学》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李五琰连忙表示:“父皇,桃源村新学堂初建,正是用人之际。石山长虽承诺引荐先生,但孩儿想,与其盲等那不知道来还是不来的先生,不如就让孩儿在这桃源学堂先做个实习先生。一来,可亲自实践这《桃源蒙学》效果如何,查漏补缺,二来,孩儿也想看看自己,到底是否适合、是否真心喜爱这教书育人之事。”
他不敢把话说死,毕竟父皇就五个儿子,一个个都嚷着留在乡下,他只敢说“试一试”,没敢直接说自己以后就想在桃源村做个教书先生。
承景帝本来颇好的心情,听到这话,脸还是瞬间黑了下去。
“胡闹!”他斥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今日石山长已经说了会邀请友人过来做先生,何须用你在这里做先生?你乃皇子,岂能久居乡野学堂,操此贱业?”
他特意加重了“贱业”二字,这并非他个人的偏见,而是道出了当下大宁朝文人圈内一个不争的事实——教书先生,尤其是蒙学阶段的塾师,地位确实不高,甚至可称卑贱。
为何如此?
其一,“蒙师”非“经师”。在世人眼中,能够教导举业、传授经典学问的“经师”尚有地位,比如在四大学院任教的先生们,而仅仅教导孩童识字、背诵基础的蒙师,则被视为“童子之师”,学问浅薄,不过是个“开蒙的”,在讲究学问深浅的文人阶层中,自然排在末流。
其二,束脩微薄,生计艰难。乡野之地,村民贫苦,能给出的酬劳极其有限,往往只是些许粮食、布匹,勉强糊口。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收入微薄直接导致蒙师被人看轻。
其三,学生父母的轻视,使他们缺乏尊重。在许多乡民看来,蒙师不过是“看孩子的”、“教认字的”,并非真正的学问家。
谢里正之前交代谢大虎在云槐县请先生时,为何屡屡被拒?
正是因为那些稍有功名在身,哪怕只是秀才的读书人,认为来这乡野之地做蒙学先生,是 “双重贬低”——既贬低了身份,又贬低了环境。
他们宁愿在城里开个小小的代写书信的摊子,或者依附某个富户做清客,也不愿来乡下“受苦”且“失身份”。
其四,前途渺茫,难有晋升。做蒙师几乎是一条断绝了科举、官场前途的路。一旦被贴上“村塾先生”的标签,再想被主流文人圈子接纳,或是被官员举荐,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承景帝听到最小的儿子竟然想去当一个人人轻视的蒙学先生,心中的失望和恼怒可想而知。
在他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皇子编撰蒙学书籍,若内容精妙,被朝廷采纳,推广天下,那是嘉惠士林、功在千秋的美谈,足以彰显天家重视文教,是值得在史书上记下一笔的功绩,所以刚才他才那样的赞赏他。
可若是皇子亲自下场,跑去乡野学堂,拿着戒尺对着一群流着鼻涕的蒙童,教他们“天地玄黄”、“人之初”,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那便是自甘堕落,与卑贱者为伍,是皇室尊严的自我毁灭!
这简直比老四去种地、老大去做木匠、老三去打铁,更让他觉得脸上无光!
前面几个儿子的请求,他还能告诉自己至少他们是在“体察民情”、“精通百工”,而现在,小儿子的请求,几乎是与“没出息”划上了等号。
心中的失望和恼怒可想而知。
李五琰却倔强地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第一次在承景帝面前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父皇!孩儿以为,天下之大业,莫重于教与养!劝农使司‘养’,是为固国之本。而教习蒙童,启其心智,明其伦理,是为铸国之魂!养而不教,近于禽兽,教而不养,徒具形骸! 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儿臣编撰此书,并非只为纸上谈兵,更是想亲眼见证,如何将懵懂幼童,培育成知礼明义、有用于家国之才!此乃儿臣心中所向,绝非贱业,实乃培根铸魂之伟业!求父皇明鉴!”
他这一番关于“教”与“养”的论述,格局宏大,直指根本,竟让承景帝一时语塞。
他看着小儿子眼中那不同于老四的专注、不同于老大老三的“技艺”之爱,而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理性的光芒,那是真正找到了伟大志向所在的光芒。
皇后在一旁轻声劝道:“皇上,五皇子既有此心,且编撰的书籍确有可取之处,不如……便让他试试?也算全了他一番心血。况且,有石山长引荐的先生在,他更多是观摩实践,并非主理,倒也……无妨。”
承景帝沉默良久,看着手中这本凝聚了小儿子心血的《桃源蒙学》,再想到桃源村这方土地带来的种种奇迹,终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也罢。”他看向李五琰,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便准你暂留桃源村学堂,实践你的蒙学之法,不过。”
他话锋一转,展现出一国之君的魄力:“你这《桃源蒙学》……我看着甚好,仅用于一村一塾,实在可惜了。你这已经编撰完成的初阶和中阶共四本书稿就交由我带走,待我回宫,就着令翰林院、国子监即日誊抄,用上等黄竹纸,朱墨套印,其目录、页码一例保留,不作更改,且赐名……”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仍跪在地上的李五琰,掠过在场每一双期待的眼睛,声音传遍堂屋:
“赐名 《大宁桃源蒙学》!首批印三千本,发往各州府县学,让天下蒙童,先认‘家’字,再识‘国’义!”
承景帝这一赐名,将《桃源蒙学》冠以“大宁”国号,意味着此书从此从一村一塾之智慧升格为国家认可的官方蒙学教材,其书籍中的理念与标准将被推行天下,象征着王朝对“由家及国”教化理念的肯定,更将“桃源”二字所代表的安居乐业愿景,确立为整个大宁朝共同努力的方向。
李五琰眼眶骤然一热,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成就感涌上心头,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声音哽咽:
“孩儿……谢父皇隆恩!孩儿定不负所望!”
承景帝看着激动不已的小儿子,脸上却没什么笑意,他的目光缓缓落在了从始至终还未发一言、神色最为复杂的二儿子身上,语气带着一种探究和不容置疑的压力:
“老二,你的兄弟们,可都各有‘前程’了。你呢?别告诉我,你也要留下?”
http://www.rulianshi.net/taohuangyoukongjianquanjiahunchuangudaigaoshiye/492391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他不敢把话说死,毕竟父皇就五个儿子,一个个都嚷着留在乡下,他只敢说“试一试”,没敢直接说自己以后就想在桃源村做个教书先生。
承景帝本来颇好的心情,听到这话,脸还是瞬间黑了下去。
“胡闹!”他斥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今日石山长已经说了会邀请友人过来做先生,何须用你在这里做先生?你乃皇子,岂能久居乡野学堂,操此贱业?”
他特意加重了“贱业”二字,这并非他个人的偏见,而是道出了当下大宁朝文人圈内一个不争的事实——教书先生,尤其是蒙学阶段的塾师,地位确实不高,甚至可称卑贱。
为何如此?
其一,“蒙师”非“经师”。在世人眼中,能够教导举业、传授经典学问的“经师”尚有地位,比如在四大学院任教的先生们,而仅仅教导孩童识字、背诵基础的蒙师,则被视为“童子之师”,学问浅薄,不过是个“开蒙的”,在讲究学问深浅的文人阶层中,自然排在末流。
其二,束脩微薄,生计艰难。乡野之地,村民贫苦,能给出的酬劳极其有限,往往只是些许粮食、布匹,勉强糊口。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收入微薄直接导致蒙师被人看轻。
其三,学生父母的轻视,使他们缺乏尊重。在许多乡民看来,蒙师不过是“看孩子的”、“教认字的”,并非真正的学问家。
谢里正之前交代谢大虎在云槐县请先生时,为何屡屡被拒?
正是因为那些稍有功名在身,哪怕只是秀才的读书人,认为来这乡野之地做蒙学先生,是 “双重贬低”——既贬低了身份,又贬低了环境。
他们宁愿在城里开个小小的代写书信的摊子,或者依附某个富户做清客,也不愿来乡下“受苦”且“失身份”。
其四,前途渺茫,难有晋升。做蒙师几乎是一条断绝了科举、官场前途的路。一旦被贴上“村塾先生”的标签,再想被主流文人圈子接纳,或是被官员举荐,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承景帝听到最小的儿子竟然想去当一个人人轻视的蒙学先生,心中的失望和恼怒可想而知。
在他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皇子编撰蒙学书籍,若内容精妙,被朝廷采纳,推广天下,那是嘉惠士林、功在千秋的美谈,足以彰显天家重视文教,是值得在史书上记下一笔的功绩,所以刚才他才那样的赞赏他。
可若是皇子亲自下场,跑去乡野学堂,拿着戒尺对着一群流着鼻涕的蒙童,教他们“天地玄黄”、“人之初”,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那便是自甘堕落,与卑贱者为伍,是皇室尊严的自我毁灭!
这简直比老四去种地、老大去做木匠、老三去打铁,更让他觉得脸上无光!
前面几个儿子的请求,他还能告诉自己至少他们是在“体察民情”、“精通百工”,而现在,小儿子的请求,几乎是与“没出息”划上了等号。
心中的失望和恼怒可想而知。
李五琰却倔强地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第一次在承景帝面前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父皇!孩儿以为,天下之大业,莫重于教与养!劝农使司‘养’,是为固国之本。而教习蒙童,启其心智,明其伦理,是为铸国之魂!养而不教,近于禽兽,教而不养,徒具形骸! 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儿臣编撰此书,并非只为纸上谈兵,更是想亲眼见证,如何将懵懂幼童,培育成知礼明义、有用于家国之才!此乃儿臣心中所向,绝非贱业,实乃培根铸魂之伟业!求父皇明鉴!”
他这一番关于“教”与“养”的论述,格局宏大,直指根本,竟让承景帝一时语塞。
他看着小儿子眼中那不同于老四的专注、不同于老大老三的“技艺”之爱,而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理性的光芒,那是真正找到了伟大志向所在的光芒。
皇后在一旁轻声劝道:“皇上,五皇子既有此心,且编撰的书籍确有可取之处,不如……便让他试试?也算全了他一番心血。况且,有石山长引荐的先生在,他更多是观摩实践,并非主理,倒也……无妨。”
承景帝沉默良久,看着手中这本凝聚了小儿子心血的《桃源蒙学》,再想到桃源村这方土地带来的种种奇迹,终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也罢。”他看向李五琰,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便准你暂留桃源村学堂,实践你的蒙学之法,不过。”
他话锋一转,展现出一国之君的魄力:“你这《桃源蒙学》……我看着甚好,仅用于一村一塾,实在可惜了。你这已经编撰完成的初阶和中阶共四本书稿就交由我带走,待我回宫,就着令翰林院、国子监即日誊抄,用上等黄竹纸,朱墨套印,其目录、页码一例保留,不作更改,且赐名……”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仍跪在地上的李五琰,掠过在场每一双期待的眼睛,声音传遍堂屋:
“赐名 《大宁桃源蒙学》!首批印三千本,发往各州府县学,让天下蒙童,先认‘家’字,再识‘国’义!”
承景帝这一赐名,将《桃源蒙学》冠以“大宁”国号,意味着此书从此从一村一塾之智慧升格为国家认可的官方蒙学教材,其书籍中的理念与标准将被推行天下,象征着王朝对“由家及国”教化理念的肯定,更将“桃源”二字所代表的安居乐业愿景,确立为整个大宁朝共同努力的方向。
李五琰眼眶骤然一热,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成就感涌上心头,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声音哽咽:
“孩儿……谢父皇隆恩!孩儿定不负所望!”
承景帝看着激动不已的小儿子,脸上却没什么笑意,他的目光缓缓落在了从始至终还未发一言、神色最为复杂的二儿子身上,语气带着一种探究和不容置疑的压力:
“老二,你的兄弟们,可都各有‘前程’了。你呢?别告诉我,你也要留下?”
http://www.rulianshi.net/taohuangyoukongjianquanjiahunchuangudaigaoshiye/492391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