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石匣语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秦城林倾城、道界天下、猎魔手记、锦鲤空间:全家穿到古代去开荒、林阳苏颜、僵尸世界之开局满级金光咒、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女神的超级赘婿、从先天功开始纵横诸天、从体术开始纵横诸天、前方高能、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开挂了、我的白富美老婆
苏辞的指甲叩在石匣盖的瞬间,听见匣内传来极轻的“咔嗒”声,像有齿轮在里面转了半圈。
石匣嵌在断云崖顶的巨石缝里,青灰色的石面蒙着层薄尘,边角却被磨得发亮,显然常有人触碰。匣盖与匣身严丝合缝,接缝处缠着圈铜片,铜片上刻着缠枝纹,纹路里卡着些暗红的粉末,像干透的血迹。
“这匣比我爹的年纪还大。”安寻蹲在旁边,指尖拂过铜片上的锈迹,“我爷爷说,当年修栈道的工匠都在这石匣里藏过东西,有的是家书,有的是工钱,还有人藏过给未出生孩子的长命锁。”
苏辞试着抬了抬匣盖,纹丝不动。石匣侧面有个凹槽,形状像片叶子,她把之前捡到的铜片嵌进去,凹槽突然“嗡”地轻响,铜片上的“安”字竟渗出淡金色的光,顺着缠枝纹往匣盖蔓延,像条游动的小蛇。
“动了!”安寻按住匣身,石匣盖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上抬,缝隙里涌出股混合着松烟墨与铁锈的气息,呛得人鼻尖发酸。
匣内铺着层暗红色的绒布,布上摆着三样东西:半块磨损的玉佩,刻着“辞”字的铜钱,还有卷用桑皮纸裹着的东西,纸角已经发脆,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
苏辞的指尖刚触到玉佩,匣底突然弹出块小石板,上面刻着行字,是用凿子凿的,笔画很深:“光绪二十七年,栈道第七桩,藏阿月青丝一缕,待桥成之日,以玉为聘。”
“是我太爷爷的字!”安寻的声音发颤,他从怀里掏出自己的玉佩,与匣内的半块一对,刚好拼成朵完整的莲花,“他当年就是修栈道第七桩的工匠,我爷爷说,太奶奶的小名叫阿月。”
桑皮纸卷在他掌心轻轻展开,里面是张泛黄的图纸,画着断云崖栈道的全貌,标注着每根桥桩的位置,其中第七桩旁画着个小小的石匣,旁边写着:“匣随桥生,桥毁匣闭,待有缘人合玉开匣,续我未竟之言。”
图纸背面有几行娟秀的字迹,是用毛笔写的,墨色发灰:“安郎,知你藏青丝于匣,我亦将陪嫁的银钏融了,铸此铜钱,望它替我陪你守着栈道。若桥塌匣闭,勿念,勿寻。”
落款是个小小的“辞”字,笔画与铜钱上的刻痕如出一辙。
苏辞捏起那枚铜钱,与匣内的玉佩碰了碰,玉佩突然发出“叮”的脆响,匣底再次震动,弹出第二块石板,上面刻着幅简笔画:个穿蓝布衫的男人跪在石匣前,手里举着半块玉佩,匣旁的锁龙藤缠上了他的手腕,藤叶间露出个小小的婴儿襁褓。
“是我爷爷。”安寻指着画中男人的虎口,那里有块疤痕,与他自己的位置一模一样,“他说,我爹出生那天,他就在这石匣前跪了整整一夜,求太爷爷保佑孩子能平安长大。”
石匣突然剧烈晃动,绒布下竟还有层暗格,暗格里躺着个更小的木匣,匣盖刻着“安”与“辞”两个字,是用朱砂写的,颜色鲜艳,显然是近年才添的。
“是我娘刻的。”安寻打开木匣,里面放着三枚铜铃,大小不一,铃身都刻着字:大的刻“风来”,中的刻“风止”,最小的那枚刻着个“寻”字,铃舌是用玉石做的,碰一下,发出清越的响,像山涧的水流过石缝。
“她总说,我们家的男人都绕着这石匣转,”安寻把小铃系在苏辞手腕上,“现在多了个你,这铃该有新主人了。”
铜铃在她腕间轻轻晃,匣外的锁龙藤突然疯长,藤须顺着石缝往匣内钻,缠上那卷桑皮纸,像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什么。苏辞突然注意到,绒布的角落里有根极细的红线,缠着几缕灰黑色的发丝,显然就是图纸里说的“阿月青丝”。
“太奶奶没能等到桥成。”安寻的指尖划过红线,“栈道塌的前一天,她在送饭的路上摔下了崖,太爷爷找到她时,手里还攥着这红线。”
石匣盖突然开始下沉,像是要重新合上。苏辞慌忙把铜片、玉佩、铜钱都放回匣内,桑皮纸卷却在这时散开,露出里面夹着的片干枯的野菊花瓣,与之前在木盒里找到的一模一样。
“等等!”她展开最里面的纸页,上面有行新写的字,墨迹未干,是安寻娘的笔迹:“前日见雾中影,似有孩童持铃,疑是小石头魂魄,匣内铜钱可镇邪,望儿取之,助张叔寻得孩子遗物。”
安寻的手顿了顿,他抓起铜钱,转身就要往山下走,石匣却“咔”地锁住了,铜片上的缠枝纹突然亮起,在地上投出个影子,像幅地图,标注着崖底某处的位置。
“是小石头的藏身处!”苏辞指着影子,“锁龙藤的根须都往那边指!”
锁龙藤的藤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顺着石匣的边缘往崖底延伸,像条绿色的指引线。安寻把小铜铃塞给苏辞:“你拿着,若迷路就摇铃,我娘说这铃能唤来护桥的灵。”
他顺着藤路往下跑,身影很快消失在崖壁的阴影里。苏辞蹲在石匣旁,看着匣盖慢慢合上,铜片上的金光渐渐隐去,只留下缠枝纹在石面上若隐若现,像句没说完的话。
风掠过崖顶,腕间的铜铃轻轻响,引来几只灰雀,落在石匣旁的锁龙藤上,叽叽喳喳地叫,像在传递什么消息。苏辞突然发现,藤叶间藏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来,是块绣了一半的帕子,上面绣着石匣的模样,匣盖敞开着,里面飞出两只蝴蝶,一只翅膀上绣着“安”,一只绣着“辞”。
帕子角落有行小字:“石匣不语,却记着三代人的念想,若你听见它说话,便是桥在唤你回家。”
远处传来安寻的呼喊,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苏辞抓起布包往崖下跑,腕间的铜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锁龙藤的藤须在她脚边打着旋,像在为她引路。
快到崖底时,她看见安寻蹲在片茂密的藤丛前,手里举着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个歪歪扭扭的“石”字。藤丛里露出个破旧的小书包,里面装着块咬了一半的麦饼,还有只缺了铃舌的小铜铃——正是张叔家小石头的东西。
“找到了。”安寻的声音带着哽咽,他把铜钱放进书包,“太爷爷的话没错,这铜钱真能镇邪,你看,麦饼还没坏。”
苏辞摸出帕子,盖在书包上,帕子上的蝴蝶在阳光下仿佛活了过来,翅膀轻轻颤动。锁龙藤突然往两边分开,露出底下的泥土里埋着的东西——是半截银钏,上面刻着“月”字,显然是太奶奶当年融掉的陪嫁。
“是太奶奶的银钏。”安寻把银钏捡起来,与石匣里的玉佩放在一起,“原来她当年摔下崖时,是为了捡这个。”
风突然变大,崖顶的石匣传来“咔”的轻响,像是彻底锁上了。苏辞抬头望去,阳光正透过云层照在巨石上,石匣的影子在地上拼出个完整的“安”字,而她腕间铜铃的影子,刚好落在“安”字的正中央,像颗跳动的心脏。
安寻把银钏和玉佩小心地收好,“等下我把这些送回石匣,”他看着苏辞手腕上的铜铃,“这铃就留给你,算是……算是我们家欠你的谢礼。”
苏辞刚要说话,铜铃突然剧烈地响起来,不是被风吹的,是自己在颤,铃身的“寻”字渗出淡金色的光,与崖顶石匣的方向遥相呼应。
远处的栈道上,张叔正往这边走,手里举着修复好的风来铃,铃声清脆,像在道谢。而安寻娘的身影出现在栈道尽头,她手里捧着束新鲜的野菊,看见他们,笑着挥了挥手,帕子在风里飘,露出上面绣好的字:“桥在,人在,念想就在。”
锁龙藤的藤叶在他们脚下轻轻合拢,像在掩盖什么秘密。苏辞低头看那只小书包,麦饼上的牙印还很清晰,像个没说完的故事。至于石匣里是否还有其他东西,谁也没再打开看——或许有些念想,藏在匣里比说出来更安稳。
铜铃的响声渐渐轻了,只留下余震在腕间跳动,像石匣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苏辞望着崖顶的巨石,阳光把石匣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栈道的方向,像条看不见的线,把三代人的故事串在了一起,而那线的尽头,似乎还有新的影子在慢慢靠近,带着铃响,带着风声,带着未说出口的期待。
http://www.rulianshi.net/kaogonghouwokaomeishixitongshafeng/489161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石匣嵌在断云崖顶的巨石缝里,青灰色的石面蒙着层薄尘,边角却被磨得发亮,显然常有人触碰。匣盖与匣身严丝合缝,接缝处缠着圈铜片,铜片上刻着缠枝纹,纹路里卡着些暗红的粉末,像干透的血迹。
“这匣比我爹的年纪还大。”安寻蹲在旁边,指尖拂过铜片上的锈迹,“我爷爷说,当年修栈道的工匠都在这石匣里藏过东西,有的是家书,有的是工钱,还有人藏过给未出生孩子的长命锁。”
苏辞试着抬了抬匣盖,纹丝不动。石匣侧面有个凹槽,形状像片叶子,她把之前捡到的铜片嵌进去,凹槽突然“嗡”地轻响,铜片上的“安”字竟渗出淡金色的光,顺着缠枝纹往匣盖蔓延,像条游动的小蛇。
“动了!”安寻按住匣身,石匣盖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上抬,缝隙里涌出股混合着松烟墨与铁锈的气息,呛得人鼻尖发酸。
匣内铺着层暗红色的绒布,布上摆着三样东西:半块磨损的玉佩,刻着“辞”字的铜钱,还有卷用桑皮纸裹着的东西,纸角已经发脆,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
苏辞的指尖刚触到玉佩,匣底突然弹出块小石板,上面刻着行字,是用凿子凿的,笔画很深:“光绪二十七年,栈道第七桩,藏阿月青丝一缕,待桥成之日,以玉为聘。”
“是我太爷爷的字!”安寻的声音发颤,他从怀里掏出自己的玉佩,与匣内的半块一对,刚好拼成朵完整的莲花,“他当年就是修栈道第七桩的工匠,我爷爷说,太奶奶的小名叫阿月。”
桑皮纸卷在他掌心轻轻展开,里面是张泛黄的图纸,画着断云崖栈道的全貌,标注着每根桥桩的位置,其中第七桩旁画着个小小的石匣,旁边写着:“匣随桥生,桥毁匣闭,待有缘人合玉开匣,续我未竟之言。”
图纸背面有几行娟秀的字迹,是用毛笔写的,墨色发灰:“安郎,知你藏青丝于匣,我亦将陪嫁的银钏融了,铸此铜钱,望它替我陪你守着栈道。若桥塌匣闭,勿念,勿寻。”
落款是个小小的“辞”字,笔画与铜钱上的刻痕如出一辙。
苏辞捏起那枚铜钱,与匣内的玉佩碰了碰,玉佩突然发出“叮”的脆响,匣底再次震动,弹出第二块石板,上面刻着幅简笔画:个穿蓝布衫的男人跪在石匣前,手里举着半块玉佩,匣旁的锁龙藤缠上了他的手腕,藤叶间露出个小小的婴儿襁褓。
“是我爷爷。”安寻指着画中男人的虎口,那里有块疤痕,与他自己的位置一模一样,“他说,我爹出生那天,他就在这石匣前跪了整整一夜,求太爷爷保佑孩子能平安长大。”
石匣突然剧烈晃动,绒布下竟还有层暗格,暗格里躺着个更小的木匣,匣盖刻着“安”与“辞”两个字,是用朱砂写的,颜色鲜艳,显然是近年才添的。
“是我娘刻的。”安寻打开木匣,里面放着三枚铜铃,大小不一,铃身都刻着字:大的刻“风来”,中的刻“风止”,最小的那枚刻着个“寻”字,铃舌是用玉石做的,碰一下,发出清越的响,像山涧的水流过石缝。
“她总说,我们家的男人都绕着这石匣转,”安寻把小铃系在苏辞手腕上,“现在多了个你,这铃该有新主人了。”
铜铃在她腕间轻轻晃,匣外的锁龙藤突然疯长,藤须顺着石缝往匣内钻,缠上那卷桑皮纸,像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什么。苏辞突然注意到,绒布的角落里有根极细的红线,缠着几缕灰黑色的发丝,显然就是图纸里说的“阿月青丝”。
“太奶奶没能等到桥成。”安寻的指尖划过红线,“栈道塌的前一天,她在送饭的路上摔下了崖,太爷爷找到她时,手里还攥着这红线。”
石匣盖突然开始下沉,像是要重新合上。苏辞慌忙把铜片、玉佩、铜钱都放回匣内,桑皮纸卷却在这时散开,露出里面夹着的片干枯的野菊花瓣,与之前在木盒里找到的一模一样。
“等等!”她展开最里面的纸页,上面有行新写的字,墨迹未干,是安寻娘的笔迹:“前日见雾中影,似有孩童持铃,疑是小石头魂魄,匣内铜钱可镇邪,望儿取之,助张叔寻得孩子遗物。”
安寻的手顿了顿,他抓起铜钱,转身就要往山下走,石匣却“咔”地锁住了,铜片上的缠枝纹突然亮起,在地上投出个影子,像幅地图,标注着崖底某处的位置。
“是小石头的藏身处!”苏辞指着影子,“锁龙藤的根须都往那边指!”
锁龙藤的藤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顺着石匣的边缘往崖底延伸,像条绿色的指引线。安寻把小铜铃塞给苏辞:“你拿着,若迷路就摇铃,我娘说这铃能唤来护桥的灵。”
他顺着藤路往下跑,身影很快消失在崖壁的阴影里。苏辞蹲在石匣旁,看着匣盖慢慢合上,铜片上的金光渐渐隐去,只留下缠枝纹在石面上若隐若现,像句没说完的话。
风掠过崖顶,腕间的铜铃轻轻响,引来几只灰雀,落在石匣旁的锁龙藤上,叽叽喳喳地叫,像在传递什么消息。苏辞突然发现,藤叶间藏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来,是块绣了一半的帕子,上面绣着石匣的模样,匣盖敞开着,里面飞出两只蝴蝶,一只翅膀上绣着“安”,一只绣着“辞”。
帕子角落有行小字:“石匣不语,却记着三代人的念想,若你听见它说话,便是桥在唤你回家。”
远处传来安寻的呼喊,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苏辞抓起布包往崖下跑,腕间的铜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锁龙藤的藤须在她脚边打着旋,像在为她引路。
快到崖底时,她看见安寻蹲在片茂密的藤丛前,手里举着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个歪歪扭扭的“石”字。藤丛里露出个破旧的小书包,里面装着块咬了一半的麦饼,还有只缺了铃舌的小铜铃——正是张叔家小石头的东西。
“找到了。”安寻的声音带着哽咽,他把铜钱放进书包,“太爷爷的话没错,这铜钱真能镇邪,你看,麦饼还没坏。”
苏辞摸出帕子,盖在书包上,帕子上的蝴蝶在阳光下仿佛活了过来,翅膀轻轻颤动。锁龙藤突然往两边分开,露出底下的泥土里埋着的东西——是半截银钏,上面刻着“月”字,显然是太奶奶当年融掉的陪嫁。
“是太奶奶的银钏。”安寻把银钏捡起来,与石匣里的玉佩放在一起,“原来她当年摔下崖时,是为了捡这个。”
风突然变大,崖顶的石匣传来“咔”的轻响,像是彻底锁上了。苏辞抬头望去,阳光正透过云层照在巨石上,石匣的影子在地上拼出个完整的“安”字,而她腕间铜铃的影子,刚好落在“安”字的正中央,像颗跳动的心脏。
安寻把银钏和玉佩小心地收好,“等下我把这些送回石匣,”他看着苏辞手腕上的铜铃,“这铃就留给你,算是……算是我们家欠你的谢礼。”
苏辞刚要说话,铜铃突然剧烈地响起来,不是被风吹的,是自己在颤,铃身的“寻”字渗出淡金色的光,与崖顶石匣的方向遥相呼应。
远处的栈道上,张叔正往这边走,手里举着修复好的风来铃,铃声清脆,像在道谢。而安寻娘的身影出现在栈道尽头,她手里捧着束新鲜的野菊,看见他们,笑着挥了挥手,帕子在风里飘,露出上面绣好的字:“桥在,人在,念想就在。”
锁龙藤的藤叶在他们脚下轻轻合拢,像在掩盖什么秘密。苏辞低头看那只小书包,麦饼上的牙印还很清晰,像个没说完的故事。至于石匣里是否还有其他东西,谁也没再打开看——或许有些念想,藏在匣里比说出来更安稳。
铜铃的响声渐渐轻了,只留下余震在腕间跳动,像石匣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苏辞望着崖顶的巨石,阳光把石匣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栈道的方向,像条看不见的线,把三代人的故事串在了一起,而那线的尽头,似乎还有新的影子在慢慢靠近,带着铃响,带着风声,带着未说出口的期待。
http://www.rulianshi.net/kaogonghouwokaomeishixitongshafeng/489161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