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二郎巡游清河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秦城林倾城、道界天下、猎魔手记、锦鲤空间:全家穿到古代去开荒、林阳苏颜、僵尸世界之开局满级金光咒、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女神的超级赘婿、从先天功开始纵横诸天、从体术开始纵横诸天、前方高能、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开挂了、我的白富美老婆
其实武松无意中打死了老虎,意外成名,但他本意是来寻找哥哥武大郎。他自小与兄长相依为命,此番从沧州赶来阳谷县,心里头最记挂的便是武大郎的境况。
如今虽得了这打虎英雄的名头,被百姓簇拥着,可他心里却总空落落的,只盼着能早些寻到兄长,将这一路见闻说与他听。
人群中不时有人高声喊着“打虎英雄”,抛来的彩绸与鲜花落在他肩头,他却只是微微点头,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不住地张望,好像下一刻就能看到矮矮胖胖的身影挑着炊饼担子走来。
巡街队伍很快来到县衙,知县迎出,众人注视着武松进入县衙。知县上前,武松从床上跃下,立刻扛起了后面几个人抬着的老虎,旁观众人惊叹不已:“哎呀,真是打虎英雄啊,太羡慕了!”“这男人太有劲了!”众人议论纷纷。
知县见武松一人扛着老虎,心中暗赞,邀请武松上堂。武松还礼后,将打虎经过详细叙述,两旁兵丁官吏听得目瞪口呆。知县在大堂上赐武松三杯酒,并命师爷取出五十两赏银赠予武松。
武松大义凛然地说:“大老爷,小人托全县人民的洪福,侥幸打死了老虎,非一人之功,怎敢受此赏赐?许多猎户因老虎受伤,甚至残废,我想将这些钱分给他们,也能体现大老爷您的恩典。”
武松此言一出,旁观众人无不感到他更加高大,纷纷称赞武松人品高尚。知县听后,缓缓
说道:“也好,也罢,壮士既然如此,这50两纹银,听凭武壮士处置。”
说着,武松便将这五十两赏银交给了大堂外众多猎户,让他们分发给那些受伤、致残的猎户家庭。
知县大老爷见武松如此仁德忠厚,且是一条好汉,心中有意提拔他,便开口道:“吴壮士啊,你虽是阳谷县人氏,但与我这清河县相隔不远。今日,我想委派你担任清河县县衙巡捕的都头,专门负责全县治安,擒拿盗贼。不知壮士意下如何?”
武松一听到知县大老爷要任命他为县里巡捕的都头,连忙跪谢道:“承蒙大老爷抬举,小人终身感恩戴德。”
“哈哈哈,壮士免礼,你有一身武艺,能为本县擒拿流寇,实乃本县人民之福啊!”说罢,知县大老爷随即叫来师爷,写下文案,当日便任命武松为巡捕都头。从此,武二郎又多了一个名号——武都头。
就这样,县里的富户纷纷前来祝贺,少不了请武松吃饭。几天后,武松正准备去阳谷县里寻找哥哥武大郎,却没想到自己在县里做了都头,有公差在身,心中也满是欢喜。
然而,那时东平府一府两县,阳谷与清河紧邻,武松心想,自己在清河县出了名,阳谷县的消息也能传过去,届时大哥或许也能寻来。于是,武松便在清河县安顿下来。
几天时间,武松已将县衙的大小事务一一了解清楚。他每天领着几个亲兵,带着兵器巡行全县。满县人见到能打死老虎的武松,无不感到心中踏实。
一日,武松巡至城南集市,见一群商贩围作一团。他拨开人群,只见两个壮汉正揪着一个卖菜老汉的衣领,声称老汉的菜摊挡了他们的路,要掀翻摊子。
老汉急得满脸通红,连连作揖求饶,周围百姓虽面露不平,却无人敢上前劝阻。武松厉声喝道:“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欺凌老者!”
那两个壮汉见是武都头,顿时吓得脸色煞白,松开了手。武松问明缘由,原来是这二人一贯横行霸道,今日又故意寻衅。他当即命亲兵将二人带回县衙,杖责二十,枷号示众三日。
此事传开后,清河县的风气愈发清明,百姓对武松更是敬佩有加,常有人提着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送到县衙,却都被武松婉言谢绝了。
他常对亲兵说:“我等食朝廷俸禄,当为百姓分忧,岂能收受民脂民膏?”
许多百姓都说,自打武都头来到清河县,地痞流氓再也不敢当街调戏妇女,也不敢拿东西不给钱了。
却说一日,武松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听到背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兄弟,知县大老爷推举你做了都头,你怎么不过来看看我?”
武松回头一看,没有看到有人,但声音好熟悉,他心中纳闷,这声音分明是自家兄长武大郎的,可放眼望去,街上行人虽多,却不见兄长那矮矮胖胖的身影。
他正四处张望时,那声音又在身边响起:“我在你身边,你往下面看,莫不是做了都头,就不认哥哥了?”
武松连忙往下看,只见一个头戴旧毡帽、身穿粗布短褂的汉子正朝他咧嘴笑着,不是武大郎又是谁?原来武大郎身子太矮,武松眼睛平视,看不见武大。说话之人正是他日思夜想的亲哥哥武大。
自从兄弟分别后,武大因遭遇饥荒,搬到了清河县租房居住。县里人见他身材矮小,为人软弱,模样不佳,便给他起了个外号“三寸钉古树皮”,意指他长相粗糙,头脸与四肢不成比例。
又因武大性格朴实软弱,常遭人欺负。一个男人长得矮小、丑陋,又性格内向,可想他的日子并不好过。而且,武大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别的不会,只会做饼卖饼。
因此他终日挑着担子出去卖炊饼,以此度日。可惜的是,生意渐渐冷清,收入也越来越少。时间一长,武大郎自己都觉得在清河县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武大郎已经够悲惨了,结果他的妻子还去世了。武大郎原本有个妻子,妻子去世后,留下一个大约十二岁的女儿,名叫迎儿,取的是“迎接”的“迎”字。
武大郎带着迎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到半年的时间,武大郎手头更加拮据,连大房子也住不起,只好搬家。张大户家有个小偏房,房租便宜。在清河县武大郎在张大户家算是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张大户在清河县是有钱有势的人,家里有很多下人。这些下人见武大郎本分老实,也时常照顾他,但前提是买东西要便宜、要优惠。平时,武大郎见到这些人也是忙不迭地奉承。
因此张大户家的下人们都喜欢武大郎,觉得他不仅会做人,做的饼也好吃,而且卖给他们还特别便宜。他们在张大户面前总是夸武大郎如何好,如何替家里干事。
张大户一听,心想这武大郎既能替自家干活,又会做人,还这么懂事。于是,他对武大郎说:“你租我的房子,那小破屋的房租我就不要了。你在家里面多帮我干点其他的活就行了。”
武大郎感激不尽,连声道谢。就这样,武大郎算是稍微松了一口气。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张大户。张大户年纪已大,年轻时继承了祖辈留下的田产,又擅长经商,所以年过六旬时,已是家财万贯,拥有百间房屋。
尽管张大户如此富有,但人无完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张大户虽拥有百万家财,却身边无儿无女,膝下无人。他常常感叹,自己这么有本事,却连个孩子都没有。
妻子在家管得严,整个大宅里一个漂亮的丫头都没有,全是些歪瓜裂枣的侍女。他常想,纵有万贯家财,将来又有何用?
张大户的母亲还健在,年岁已高,眼看儿子六十岁了还没个一儿半女,便做主了:“儿啊,既然如此,我让媒婆替你买两个小丫头,早晚让她们学习弹唱,服侍你。”
张大户一听,打心眼里高兴,连连感谢母亲。没过几天,母亲果然叫来媒人,给张大户买来了两个丫头。
张大户听了他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激不尽。张大户的母亲便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找了个媒婆为张大户买下了两个丫头。这两位丫头各位听众或许并不陌生,一个名叫白玉莲,另一个则是潘金莲。
白玉莲年方二十八,出身小户人家,生得白净娇小;而潘金莲则是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排行第六,人称六姐。潘金莲自幼便有几分姿色,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从小就能将小脚裹得极小。在那个时代,女子脚越小越被视为佳丽,因此她父亲便给她取名为金莲。
可惜的是,潘金莲命运多舛。她父亲早逝,母亲又没有父亲潘裁缝的那门手艺,家境很快便陷入困境。从九岁起,潘金莲的母亲将她卖入王昭宣的府中。
王招宣是一位高官,招宣是招、宣两地招讨使——官名。掌镇压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唐后期派朝官巡视地方,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
潘金莲便在大官府中做了丫头。在那段岁月里,潘金莲学会了弹唱,王招宣闲暇时还教她读书写字。潘金莲天生性格开朗,机灵聪慧,虽年仅十二三岁,却已懂得描眉画眼,略施粉黛,且琴艺出众。此外她的女工针织手艺也极为精湛。
潘金莲不仅容貌秀丽,还精通琴棋书画,知书达理,能识文断字。她梳着小辫,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紧身小衣裳,模样俊俏至极。
十五岁那年,王昭宣去世,潘妈妈觉得金莲以后做不成小妾,便想将潘金莲从王府中赎出。她盘算着女儿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又习得一身才艺,若能寻个殷实人家做正头娘子,往后便能衣食无忧。
然而王府规矩森严,赎身并非易事,潘妈妈为此四处奔走,变卖了家中仅存的几件旧物,又托了不少人情。
王招宣府看看潘妈妈可伶,答应让十两银子赎金莲出门,潘妈妈实在没有钱,王招宣府先让凑足一半赎金,余下的可在半年内分期交付。潘妈妈喜出望外,连夜赶回家中翻箱倒柜,又挨家挨户向邻里拆借,好不容易才将五两银两凑齐。
潘金莲离开王府那日,看着熟悉的朱门高墙渐渐远去,心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也藏着对未来生活的忐忑,不管怎么说,一家人团聚,以后就跟着妈妈好好过日子。
http://www.rulianshi.net/jinpingmeijiangshiyao/494465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如今虽得了这打虎英雄的名头,被百姓簇拥着,可他心里却总空落落的,只盼着能早些寻到兄长,将这一路见闻说与他听。
人群中不时有人高声喊着“打虎英雄”,抛来的彩绸与鲜花落在他肩头,他却只是微微点头,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不住地张望,好像下一刻就能看到矮矮胖胖的身影挑着炊饼担子走来。
巡街队伍很快来到县衙,知县迎出,众人注视着武松进入县衙。知县上前,武松从床上跃下,立刻扛起了后面几个人抬着的老虎,旁观众人惊叹不已:“哎呀,真是打虎英雄啊,太羡慕了!”“这男人太有劲了!”众人议论纷纷。
知县见武松一人扛着老虎,心中暗赞,邀请武松上堂。武松还礼后,将打虎经过详细叙述,两旁兵丁官吏听得目瞪口呆。知县在大堂上赐武松三杯酒,并命师爷取出五十两赏银赠予武松。
武松大义凛然地说:“大老爷,小人托全县人民的洪福,侥幸打死了老虎,非一人之功,怎敢受此赏赐?许多猎户因老虎受伤,甚至残废,我想将这些钱分给他们,也能体现大老爷您的恩典。”
武松此言一出,旁观众人无不感到他更加高大,纷纷称赞武松人品高尚。知县听后,缓缓
说道:“也好,也罢,壮士既然如此,这50两纹银,听凭武壮士处置。”
说着,武松便将这五十两赏银交给了大堂外众多猎户,让他们分发给那些受伤、致残的猎户家庭。
知县大老爷见武松如此仁德忠厚,且是一条好汉,心中有意提拔他,便开口道:“吴壮士啊,你虽是阳谷县人氏,但与我这清河县相隔不远。今日,我想委派你担任清河县县衙巡捕的都头,专门负责全县治安,擒拿盗贼。不知壮士意下如何?”
武松一听到知县大老爷要任命他为县里巡捕的都头,连忙跪谢道:“承蒙大老爷抬举,小人终身感恩戴德。”
“哈哈哈,壮士免礼,你有一身武艺,能为本县擒拿流寇,实乃本县人民之福啊!”说罢,知县大老爷随即叫来师爷,写下文案,当日便任命武松为巡捕都头。从此,武二郎又多了一个名号——武都头。
就这样,县里的富户纷纷前来祝贺,少不了请武松吃饭。几天后,武松正准备去阳谷县里寻找哥哥武大郎,却没想到自己在县里做了都头,有公差在身,心中也满是欢喜。
然而,那时东平府一府两县,阳谷与清河紧邻,武松心想,自己在清河县出了名,阳谷县的消息也能传过去,届时大哥或许也能寻来。于是,武松便在清河县安顿下来。
几天时间,武松已将县衙的大小事务一一了解清楚。他每天领着几个亲兵,带着兵器巡行全县。满县人见到能打死老虎的武松,无不感到心中踏实。
一日,武松巡至城南集市,见一群商贩围作一团。他拨开人群,只见两个壮汉正揪着一个卖菜老汉的衣领,声称老汉的菜摊挡了他们的路,要掀翻摊子。
老汉急得满脸通红,连连作揖求饶,周围百姓虽面露不平,却无人敢上前劝阻。武松厉声喝道:“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欺凌老者!”
那两个壮汉见是武都头,顿时吓得脸色煞白,松开了手。武松问明缘由,原来是这二人一贯横行霸道,今日又故意寻衅。他当即命亲兵将二人带回县衙,杖责二十,枷号示众三日。
此事传开后,清河县的风气愈发清明,百姓对武松更是敬佩有加,常有人提着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送到县衙,却都被武松婉言谢绝了。
他常对亲兵说:“我等食朝廷俸禄,当为百姓分忧,岂能收受民脂民膏?”
许多百姓都说,自打武都头来到清河县,地痞流氓再也不敢当街调戏妇女,也不敢拿东西不给钱了。
却说一日,武松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听到背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兄弟,知县大老爷推举你做了都头,你怎么不过来看看我?”
武松回头一看,没有看到有人,但声音好熟悉,他心中纳闷,这声音分明是自家兄长武大郎的,可放眼望去,街上行人虽多,却不见兄长那矮矮胖胖的身影。
他正四处张望时,那声音又在身边响起:“我在你身边,你往下面看,莫不是做了都头,就不认哥哥了?”
武松连忙往下看,只见一个头戴旧毡帽、身穿粗布短褂的汉子正朝他咧嘴笑着,不是武大郎又是谁?原来武大郎身子太矮,武松眼睛平视,看不见武大。说话之人正是他日思夜想的亲哥哥武大。
自从兄弟分别后,武大因遭遇饥荒,搬到了清河县租房居住。县里人见他身材矮小,为人软弱,模样不佳,便给他起了个外号“三寸钉古树皮”,意指他长相粗糙,头脸与四肢不成比例。
又因武大性格朴实软弱,常遭人欺负。一个男人长得矮小、丑陋,又性格内向,可想他的日子并不好过。而且,武大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别的不会,只会做饼卖饼。
因此他终日挑着担子出去卖炊饼,以此度日。可惜的是,生意渐渐冷清,收入也越来越少。时间一长,武大郎自己都觉得在清河县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武大郎已经够悲惨了,结果他的妻子还去世了。武大郎原本有个妻子,妻子去世后,留下一个大约十二岁的女儿,名叫迎儿,取的是“迎接”的“迎”字。
武大郎带着迎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到半年的时间,武大郎手头更加拮据,连大房子也住不起,只好搬家。张大户家有个小偏房,房租便宜。在清河县武大郎在张大户家算是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张大户在清河县是有钱有势的人,家里有很多下人。这些下人见武大郎本分老实,也时常照顾他,但前提是买东西要便宜、要优惠。平时,武大郎见到这些人也是忙不迭地奉承。
因此张大户家的下人们都喜欢武大郎,觉得他不仅会做人,做的饼也好吃,而且卖给他们还特别便宜。他们在张大户面前总是夸武大郎如何好,如何替家里干事。
张大户一听,心想这武大郎既能替自家干活,又会做人,还这么懂事。于是,他对武大郎说:“你租我的房子,那小破屋的房租我就不要了。你在家里面多帮我干点其他的活就行了。”
武大郎感激不尽,连声道谢。就这样,武大郎算是稍微松了一口气。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张大户。张大户年纪已大,年轻时继承了祖辈留下的田产,又擅长经商,所以年过六旬时,已是家财万贯,拥有百间房屋。
尽管张大户如此富有,但人无完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张大户虽拥有百万家财,却身边无儿无女,膝下无人。他常常感叹,自己这么有本事,却连个孩子都没有。
妻子在家管得严,整个大宅里一个漂亮的丫头都没有,全是些歪瓜裂枣的侍女。他常想,纵有万贯家财,将来又有何用?
张大户的母亲还健在,年岁已高,眼看儿子六十岁了还没个一儿半女,便做主了:“儿啊,既然如此,我让媒婆替你买两个小丫头,早晚让她们学习弹唱,服侍你。”
张大户一听,打心眼里高兴,连连感谢母亲。没过几天,母亲果然叫来媒人,给张大户买来了两个丫头。
张大户听了他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激不尽。张大户的母亲便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找了个媒婆为张大户买下了两个丫头。这两位丫头各位听众或许并不陌生,一个名叫白玉莲,另一个则是潘金莲。
白玉莲年方二十八,出身小户人家,生得白净娇小;而潘金莲则是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排行第六,人称六姐。潘金莲自幼便有几分姿色,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从小就能将小脚裹得极小。在那个时代,女子脚越小越被视为佳丽,因此她父亲便给她取名为金莲。
可惜的是,潘金莲命运多舛。她父亲早逝,母亲又没有父亲潘裁缝的那门手艺,家境很快便陷入困境。从九岁起,潘金莲的母亲将她卖入王昭宣的府中。
王招宣是一位高官,招宣是招、宣两地招讨使——官名。掌镇压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唐后期派朝官巡视地方,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
潘金莲便在大官府中做了丫头。在那段岁月里,潘金莲学会了弹唱,王招宣闲暇时还教她读书写字。潘金莲天生性格开朗,机灵聪慧,虽年仅十二三岁,却已懂得描眉画眼,略施粉黛,且琴艺出众。此外她的女工针织手艺也极为精湛。
潘金莲不仅容貌秀丽,还精通琴棋书画,知书达理,能识文断字。她梳着小辫,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紧身小衣裳,模样俊俏至极。
十五岁那年,王昭宣去世,潘妈妈觉得金莲以后做不成小妾,便想将潘金莲从王府中赎出。她盘算着女儿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又习得一身才艺,若能寻个殷实人家做正头娘子,往后便能衣食无忧。
然而王府规矩森严,赎身并非易事,潘妈妈为此四处奔走,变卖了家中仅存的几件旧物,又托了不少人情。
王招宣府看看潘妈妈可伶,答应让十两银子赎金莲出门,潘妈妈实在没有钱,王招宣府先让凑足一半赎金,余下的可在半年内分期交付。潘妈妈喜出望外,连夜赶回家中翻箱倒柜,又挨家挨户向邻里拆借,好不容易才将五两银两凑齐。
潘金莲离开王府那日,看着熟悉的朱门高墙渐渐远去,心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也藏着对未来生活的忐忑,不管怎么说,一家人团聚,以后就跟着妈妈好好过日子。
http://www.rulianshi.net/jinpingmeijiangshiyao/494465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