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巷陌喧腾守初心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叶凡唐若雪医婿、将军,夫人喊你种田了、恰似寒光遇骄阳、至尊神婿叶昊、卓禹安舒听澜、阮沐希慕慎桀、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稳住别浪、史上最强炼气期、魏晋干饭人、渣前夫总想抢我儿砸
十一月的银杏巷,像是被造物主打翻了调色盘。老银杏树的叶子尽数变黄,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在青石板路上铺成厚厚的一层,踩上去 “沙沙” 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老巷的故事。巷口新立起的木质牌坊上,“银杏巷历史文化街区” 九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牌坊两侧挂着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曳,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今天是银杏巷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一天,巷口早早地就围满了人。穿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陈佳佳拿着扩音喇叭,站在牌坊下,脸上满是兴奋:“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银杏巷!请大家有序进入,跟着导览路线参观,不要随意进入居民的私人院落哦!”
她的身边,几位穿着统一服装的居民导览员正忙着给游客分发宣传册。李爷爷也在其中,他穿着一件干净的中山装,胸前别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木质的讲解棒,正耐心地给几位老年游客介绍巷口的老槐树:“这棵槐树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常在树下听老人们讲故事……”
张婶则在自家院子里摆了个小摊,上面放着刚蒸好的红薯、煮好的玉米,还有她亲手做的酱菜。小摊前围满了游客,大家拿着手机拍照,时不时有人问:“阿姨,您这红薯多少钱一个啊?看着就好吃!”
“不贵不贵,红薯三块钱一个,玉米五块钱两个,酱菜十块钱一瓶!”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手脚麻利地给游客装东西,“都是自家做的,没有添加剂,放心吃!”
巷子里的 “老物件博物馆” 更是热闹。博物馆设在一栋修缮一新的老房子里,里面陈列着居民们捐赠的老物件 —— 有李爷爷父亲留下的木质工具箱,有张婶结婚时用的红色木箱,有陈老板杂货店早年用的算盘,还有林夕画的 “银杏巷四季” 系列画作的复刻版。游客们围着这些老物件,听着导览员讲述背后的故事,时不时发出感慨:“这些老物件真有年代感,能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
林夕和晨光则在 “银杏巷故事墙” 前忙碌着。故事墙上贴满了巷里的老照片和居民们的手写故事,有孩子们在巷里玩耍的照片,有邻居们一起过年的照片,还有李爷爷教孩子们写毛笔字的照片。林夕拿着画笔,正在给照片补充细节,晨光则在一旁给游客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张照片是十年前拍的,当时巷里的孩子们在老银杏树下跳皮筋,现在那些孩子有的已经上大学了,每次回来都会来树下看看……”
然而,热闹的氛围中,也藏着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上午十点多,巷里的 “传统手工艺作坊” 前突然传来争吵声。林夕和晨光连忙跑过去,只见一位穿着时尚的女游客正和作坊里的老木匠争吵:“我就要这个木雕!你凭什么不卖我?我又不是不给钱!”
老木匠是巷里的老住户,姓周,手艺精湛,擅长木雕。他手里拿着一个刚雕好的银杏叶木雕,脸色涨得通红:“这木雕是我要送给巷里孩子的,不是卖的!作坊里有其他的木雕,你可以选那些,那些都可以卖!”
“我不喜欢其他的,就喜欢这个!” 女游客叉着腰,语气有些蛮横,“不就是个木雕吗?多少钱你说,我加倍给你!”
周围的游客都围了过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小声议论:“这游客怎么这样啊,人家不卖还非要要……”“就是啊,老木匠都说了是给孩子的,怎么还强人所难呢?”
周木匠气得手都在抖,手里的木雕差点掉在地上。林夕连忙上前,轻轻扶住他的胳膊,对女游客说:“这位女士,很抱歉,这个木雕确实是周师傅要送给巷里孩子的,是他特意为孩子们雕的,上面刻着每个孩子的名字。作坊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木雕,都是周师傅精心制作的,有银杏叶形状的,有老槐树形状的,您可以看看那些,说不定有您喜欢的。”
女游客皱着眉,看了看林夕,又看了看周围游客的眼神,语气缓和了一些:“真的没有其他和这个一样的吗?我觉得这个特别好看,想带回去做纪念。”
“您要是喜欢这个样式,周师傅可以帮您重新雕一个,就是需要等几天。” 晨光笑着说,“您可以留下联系方式,等雕好了我们通知您,或者帮您寄过去,您看怎么样?”
女游客想了想,点了点头:“那好吧,我等几天也没关系。麻烦周师傅了,刚才是我态度不好,对不起。”
周木匠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摆了摆手:“没事没事,你也是喜欢这个木雕。我明天就开始帮你雕,保证和这个一样好看。”
一场小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林夕看着周木匠重新拿起刻刀,专注地雕刻着木雕,心里松了口气。她知道,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这样的小插曲可能还会发生,如何平衡游客的需求和居民的生活,如何维护巷里的秩序,还需要慢慢摸索。
中午时分,巷里的 “银杏巷茶馆” 正式开业了。茶馆是由巷里的一栋老房子改造的,保留了原来的木质门窗和天井,里面摆放着木质的桌椅,墙上挂着林夕的画作和巷里的老照片。茶馆的老板是巷里的老住户,姓吴,以前开过茶馆,手艺很好。
开业第一天,茶馆里就坐满了游客。吴老板忙着给游客沏茶,他用巷里的井水,泡上自己炒制的绿茶,茶香四溢。游客们喝着茶,看着天井里飘落的银杏叶,时不时和身边的人聊聊天,脸上满是惬意。
林夕和晨光也来到茶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吴老板端来两杯茶,笑着说:“小夕,晨光,快来尝尝我泡的茶,用的是巷里的井水,味道怎么样?”
林夕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一股清香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甘甜:“吴叔,您泡的茶真好喝,比外面茶馆的茶还香。”
“那是自然,” 吴老板得意地笑了,“我这茶叶是自己在山上种的,井水是巷里的老井,泡出来的茶肯定不一样。以后你们要是累了,就来我这茶馆坐坐,我给你们泡好茶。”
正说着,陈佳佳拿着相机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林夕姐,晨光哥,你们快看,今天来了好多游客,我拍了好多照片,都快装不下了!还有好多游客问我,咱们巷里有没有民宿,想住下来多玩几天呢!”
“民宿的事,咱们之前不是商量过吗?” 晨光放下茶杯,说,“巷尾的那栋老房子,不是要改造成民宿吗?现在修缮得怎么样了?”
“快好了!” 陈佳佳笑着说,“工程队说,再过一周就能完工了。民宿里的家具都是用老木头做的,还摆放了很多巷里的老物件,肯定很有特色。到时候游客来了,就能住下来,慢慢感受咱们巷里的生活了。”
林夕点了点头,心里有些期待。她想起第一次来银杏巷时,这里安静得像幅画,现在虽然热闹了,但依旧保留着老巷的韵味。她希望,不管以后来了多少游客,银杏巷都能守住这份初心,守住这份温暖。
然而,下午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位游客在 “老物件博物馆” 里,偷偷用手机拍了林夕的画作,还发到了网上,配文 “银杏巷不知名画家的画,水平一般,还敢拿出来展示”。很快,这条帖子就被很多人看到,有人在下面附和,说画作 “没有艺术感”“不值一提”,还有人说 “银杏巷就是个炒作出来的地方,根本没什么文化价值”。
陈佳佳最先看到了这条帖子,她气得脸色发白,拿着手机跑到林夕面前:“林夕姐,你看这个人,太过分了!他不仅偷拍你的画,还在网上诋毁你,诋毁咱们的巷子!”
林夕接过手机,仔细看了看帖子和下面的评论,心里虽然有些难受,但还是平静地说:“别生气,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他觉得不好看,也正常。至于诋毁巷子,咱们没必要跟他计较,咱们巷里的文化价值,不是他一句话就能否定的。”
“可是他偷拍你的画,这是侵权啊!” 陈佳佳着急地说,“咱们应该举报他,让他删除帖子,道歉!”
晨光也凑过来看了看,点了点头:“佳佳说得对,偷拍画作发到网上,还进行诋毁,这确实是侵权。咱们可以联系平台,举报这条帖子,让平台删除。另外,咱们也可以在网上发一条声明,说明情况,展示你的画作和创作理念,让更多人了解你的作品,了解银杏巷。”
林夕想了想,同意了:“好,那咱们就这么做。不过,声明里不要指责那个游客,就客观地说明情况,展示画作背后的故事就好。”
于是,陈佳佳立刻联系了平台,举报了那条侵权帖子。林夕则在晨光的帮助下,写了一条声明,里面详细介绍了 “银杏巷四季” 系列画作的创作理念 —— 每一幅画都记录了银杏巷的生活,记录了居民们的故事,是她对老巷的情感寄托。声明里还附上了几幅画作的高清图片,以及她在巷里写生的照片。
没想到,这条声明很快就火了。很多网友看到后,纷纷在下面留言支持林夕:“这些画很有生活气息,能感受到画家对老巷的感情,很好看!”“那个偷拍诋毁的人太过分了,支持作者维权!”“银杏巷看起来很有味道,下次一定要去看看!” 还有一些艺术家也站出来,称赞林夕的画作 “充满了烟火气”“是有温度的艺术”。
很快,平台就删除了那条侵权帖子,并对发帖人进行了处罚。发帖人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联系林夕,道歉并删除了所有相关内容。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傍晚时分,游客渐渐散去,巷里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居民们聚集在老槐树下,分享着今天的经历 —— 有人说今天卖了很多酱菜,赚了不少钱;有人说今天给游客讲解巷里的故事,很有成就感;还有人说今天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游客,听他们讲了很多外面的故事。
李爷爷坐在石凳上,喝着吴老板泡的茶,笑着说:“今天虽然累,但很开心。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咱们的巷子,喜欢咱们的文化,我就觉得之前的努力都没白费。”
张婶也笑着说:“是啊,今天有个游客跟我说,她从来没见过这么有生活气息的老巷,以后还要带家人来玩。听着这话,我心里就暖暖的。”
林夕和晨光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满是温暖。林夕拿出画板,借着夕阳的余晖,画下了眼前的景象 —— 老槐树下,居民们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老银杏树的叶子落在他们身上,像是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你看,” 晨光轻轻碰了碰林夕的胳膊,指着巷口,“有人在拍咱们的巷子呢。”
林夕抬头一看,只见几个年轻人正拿着相机,在巷口拍摄夕阳下的银杏巷。他们的脸上满是惊叹,小声议论着:“这里太美了,比照片上还好看!”“以后一定要常来,感受这里的生活。”
林夕笑了笑,继续低头画画。她知道,银杏巷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更多的困难,但只要居民们团结在一起,守住初心,守护着这份温暖和文化,银杏巷就会一直美丽下去,一直充满生机。
夕阳渐渐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银杏巷的每一个角落。老银杏树的叶子还在轻轻飘落,青石板路上的 “沙沙” 声,像是在唱着一首关于守护和新生的歌。居民们的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吴老板茶馆的茶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美好的画面 —— 这就是银杏巷,一个充满烟火气,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的家。
夜深了,巷里的灯渐渐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洒在青石板路上,给老巷增添了几分温馨。林夕和晨光并肩走在巷里,手里牵着彼此的手,感受着这份宁静和美好。
“你说,以后咱们的巷子会变成什么样?” 林夕轻声问。
晨光停下脚步,转身看着林夕,眼里满是温柔:“我想,它会一直这么美,这么温暖。会有更多人喜欢它,了解它,守护它。而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着它,看着它越来越好。”
林夕点点头,靠在晨光的肩膀上,看着眼前的老巷。她知道,晨光说得对,银杏巷会越来越好,因为这里有一群热爱它、守护它的人,有一份永远不会消失的温暖和初心。
http://www.rulianshi.net/chenmulinxi/492094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今天是银杏巷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一天,巷口早早地就围满了人。穿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陈佳佳拿着扩音喇叭,站在牌坊下,脸上满是兴奋:“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银杏巷!请大家有序进入,跟着导览路线参观,不要随意进入居民的私人院落哦!”
她的身边,几位穿着统一服装的居民导览员正忙着给游客分发宣传册。李爷爷也在其中,他穿着一件干净的中山装,胸前别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木质的讲解棒,正耐心地给几位老年游客介绍巷口的老槐树:“这棵槐树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常在树下听老人们讲故事……”
张婶则在自家院子里摆了个小摊,上面放着刚蒸好的红薯、煮好的玉米,还有她亲手做的酱菜。小摊前围满了游客,大家拿着手机拍照,时不时有人问:“阿姨,您这红薯多少钱一个啊?看着就好吃!”
“不贵不贵,红薯三块钱一个,玉米五块钱两个,酱菜十块钱一瓶!”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手脚麻利地给游客装东西,“都是自家做的,没有添加剂,放心吃!”
巷子里的 “老物件博物馆” 更是热闹。博物馆设在一栋修缮一新的老房子里,里面陈列着居民们捐赠的老物件 —— 有李爷爷父亲留下的木质工具箱,有张婶结婚时用的红色木箱,有陈老板杂货店早年用的算盘,还有林夕画的 “银杏巷四季” 系列画作的复刻版。游客们围着这些老物件,听着导览员讲述背后的故事,时不时发出感慨:“这些老物件真有年代感,能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
林夕和晨光则在 “银杏巷故事墙” 前忙碌着。故事墙上贴满了巷里的老照片和居民们的手写故事,有孩子们在巷里玩耍的照片,有邻居们一起过年的照片,还有李爷爷教孩子们写毛笔字的照片。林夕拿着画笔,正在给照片补充细节,晨光则在一旁给游客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张照片是十年前拍的,当时巷里的孩子们在老银杏树下跳皮筋,现在那些孩子有的已经上大学了,每次回来都会来树下看看……”
然而,热闹的氛围中,也藏着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上午十点多,巷里的 “传统手工艺作坊” 前突然传来争吵声。林夕和晨光连忙跑过去,只见一位穿着时尚的女游客正和作坊里的老木匠争吵:“我就要这个木雕!你凭什么不卖我?我又不是不给钱!”
老木匠是巷里的老住户,姓周,手艺精湛,擅长木雕。他手里拿着一个刚雕好的银杏叶木雕,脸色涨得通红:“这木雕是我要送给巷里孩子的,不是卖的!作坊里有其他的木雕,你可以选那些,那些都可以卖!”
“我不喜欢其他的,就喜欢这个!” 女游客叉着腰,语气有些蛮横,“不就是个木雕吗?多少钱你说,我加倍给你!”
周围的游客都围了过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小声议论:“这游客怎么这样啊,人家不卖还非要要……”“就是啊,老木匠都说了是给孩子的,怎么还强人所难呢?”
周木匠气得手都在抖,手里的木雕差点掉在地上。林夕连忙上前,轻轻扶住他的胳膊,对女游客说:“这位女士,很抱歉,这个木雕确实是周师傅要送给巷里孩子的,是他特意为孩子们雕的,上面刻着每个孩子的名字。作坊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木雕,都是周师傅精心制作的,有银杏叶形状的,有老槐树形状的,您可以看看那些,说不定有您喜欢的。”
女游客皱着眉,看了看林夕,又看了看周围游客的眼神,语气缓和了一些:“真的没有其他和这个一样的吗?我觉得这个特别好看,想带回去做纪念。”
“您要是喜欢这个样式,周师傅可以帮您重新雕一个,就是需要等几天。” 晨光笑着说,“您可以留下联系方式,等雕好了我们通知您,或者帮您寄过去,您看怎么样?”
女游客想了想,点了点头:“那好吧,我等几天也没关系。麻烦周师傅了,刚才是我态度不好,对不起。”
周木匠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摆了摆手:“没事没事,你也是喜欢这个木雕。我明天就开始帮你雕,保证和这个一样好看。”
一场小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林夕看着周木匠重新拿起刻刀,专注地雕刻着木雕,心里松了口气。她知道,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这样的小插曲可能还会发生,如何平衡游客的需求和居民的生活,如何维护巷里的秩序,还需要慢慢摸索。
中午时分,巷里的 “银杏巷茶馆” 正式开业了。茶馆是由巷里的一栋老房子改造的,保留了原来的木质门窗和天井,里面摆放着木质的桌椅,墙上挂着林夕的画作和巷里的老照片。茶馆的老板是巷里的老住户,姓吴,以前开过茶馆,手艺很好。
开业第一天,茶馆里就坐满了游客。吴老板忙着给游客沏茶,他用巷里的井水,泡上自己炒制的绿茶,茶香四溢。游客们喝着茶,看着天井里飘落的银杏叶,时不时和身边的人聊聊天,脸上满是惬意。
林夕和晨光也来到茶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吴老板端来两杯茶,笑着说:“小夕,晨光,快来尝尝我泡的茶,用的是巷里的井水,味道怎么样?”
林夕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一股清香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甘甜:“吴叔,您泡的茶真好喝,比外面茶馆的茶还香。”
“那是自然,” 吴老板得意地笑了,“我这茶叶是自己在山上种的,井水是巷里的老井,泡出来的茶肯定不一样。以后你们要是累了,就来我这茶馆坐坐,我给你们泡好茶。”
正说着,陈佳佳拿着相机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林夕姐,晨光哥,你们快看,今天来了好多游客,我拍了好多照片,都快装不下了!还有好多游客问我,咱们巷里有没有民宿,想住下来多玩几天呢!”
“民宿的事,咱们之前不是商量过吗?” 晨光放下茶杯,说,“巷尾的那栋老房子,不是要改造成民宿吗?现在修缮得怎么样了?”
“快好了!” 陈佳佳笑着说,“工程队说,再过一周就能完工了。民宿里的家具都是用老木头做的,还摆放了很多巷里的老物件,肯定很有特色。到时候游客来了,就能住下来,慢慢感受咱们巷里的生活了。”
林夕点了点头,心里有些期待。她想起第一次来银杏巷时,这里安静得像幅画,现在虽然热闹了,但依旧保留着老巷的韵味。她希望,不管以后来了多少游客,银杏巷都能守住这份初心,守住这份温暖。
然而,下午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位游客在 “老物件博物馆” 里,偷偷用手机拍了林夕的画作,还发到了网上,配文 “银杏巷不知名画家的画,水平一般,还敢拿出来展示”。很快,这条帖子就被很多人看到,有人在下面附和,说画作 “没有艺术感”“不值一提”,还有人说 “银杏巷就是个炒作出来的地方,根本没什么文化价值”。
陈佳佳最先看到了这条帖子,她气得脸色发白,拿着手机跑到林夕面前:“林夕姐,你看这个人,太过分了!他不仅偷拍你的画,还在网上诋毁你,诋毁咱们的巷子!”
林夕接过手机,仔细看了看帖子和下面的评论,心里虽然有些难受,但还是平静地说:“别生气,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他觉得不好看,也正常。至于诋毁巷子,咱们没必要跟他计较,咱们巷里的文化价值,不是他一句话就能否定的。”
“可是他偷拍你的画,这是侵权啊!” 陈佳佳着急地说,“咱们应该举报他,让他删除帖子,道歉!”
晨光也凑过来看了看,点了点头:“佳佳说得对,偷拍画作发到网上,还进行诋毁,这确实是侵权。咱们可以联系平台,举报这条帖子,让平台删除。另外,咱们也可以在网上发一条声明,说明情况,展示你的画作和创作理念,让更多人了解你的作品,了解银杏巷。”
林夕想了想,同意了:“好,那咱们就这么做。不过,声明里不要指责那个游客,就客观地说明情况,展示画作背后的故事就好。”
于是,陈佳佳立刻联系了平台,举报了那条侵权帖子。林夕则在晨光的帮助下,写了一条声明,里面详细介绍了 “银杏巷四季” 系列画作的创作理念 —— 每一幅画都记录了银杏巷的生活,记录了居民们的故事,是她对老巷的情感寄托。声明里还附上了几幅画作的高清图片,以及她在巷里写生的照片。
没想到,这条声明很快就火了。很多网友看到后,纷纷在下面留言支持林夕:“这些画很有生活气息,能感受到画家对老巷的感情,很好看!”“那个偷拍诋毁的人太过分了,支持作者维权!”“银杏巷看起来很有味道,下次一定要去看看!” 还有一些艺术家也站出来,称赞林夕的画作 “充满了烟火气”“是有温度的艺术”。
很快,平台就删除了那条侵权帖子,并对发帖人进行了处罚。发帖人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联系林夕,道歉并删除了所有相关内容。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傍晚时分,游客渐渐散去,巷里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居民们聚集在老槐树下,分享着今天的经历 —— 有人说今天卖了很多酱菜,赚了不少钱;有人说今天给游客讲解巷里的故事,很有成就感;还有人说今天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游客,听他们讲了很多外面的故事。
李爷爷坐在石凳上,喝着吴老板泡的茶,笑着说:“今天虽然累,但很开心。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咱们的巷子,喜欢咱们的文化,我就觉得之前的努力都没白费。”
张婶也笑着说:“是啊,今天有个游客跟我说,她从来没见过这么有生活气息的老巷,以后还要带家人来玩。听着这话,我心里就暖暖的。”
林夕和晨光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满是温暖。林夕拿出画板,借着夕阳的余晖,画下了眼前的景象 —— 老槐树下,居民们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老银杏树的叶子落在他们身上,像是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你看,” 晨光轻轻碰了碰林夕的胳膊,指着巷口,“有人在拍咱们的巷子呢。”
林夕抬头一看,只见几个年轻人正拿着相机,在巷口拍摄夕阳下的银杏巷。他们的脸上满是惊叹,小声议论着:“这里太美了,比照片上还好看!”“以后一定要常来,感受这里的生活。”
林夕笑了笑,继续低头画画。她知道,银杏巷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更多的困难,但只要居民们团结在一起,守住初心,守护着这份温暖和文化,银杏巷就会一直美丽下去,一直充满生机。
夕阳渐渐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银杏巷的每一个角落。老银杏树的叶子还在轻轻飘落,青石板路上的 “沙沙” 声,像是在唱着一首关于守护和新生的歌。居民们的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吴老板茶馆的茶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美好的画面 —— 这就是银杏巷,一个充满烟火气,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的家。
夜深了,巷里的灯渐渐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洒在青石板路上,给老巷增添了几分温馨。林夕和晨光并肩走在巷里,手里牵着彼此的手,感受着这份宁静和美好。
“你说,以后咱们的巷子会变成什么样?” 林夕轻声问。
晨光停下脚步,转身看着林夕,眼里满是温柔:“我想,它会一直这么美,这么温暖。会有更多人喜欢它,了解它,守护它。而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着它,看着它越来越好。”
林夕点点头,靠在晨光的肩膀上,看着眼前的老巷。她知道,晨光说得对,银杏巷会越来越好,因为这里有一群热爱它、守护它的人,有一份永远不会消失的温暖和初心。
http://www.rulianshi.net/chenmulinxi/492094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