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老巷新声入梦来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叶凡唐若雪医婿、将军,夫人喊你种田了、恰似寒光遇骄阳、至尊神婿叶昊、卓禹安舒听澜、阮沐希慕慎桀、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稳住别浪、史上最强炼气期、魏晋干饭人、渣前夫总想抢我儿砸
银杏巷的晨光总带着股清冽的甜意,十月的风卷着金黄的银杏叶,轻轻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是给巷子铺了层柔软的地毯。巷口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红色的 “银杏巷市级历史文化街区获批” 公告被阳光照得格外醒目,李爷爷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念着,声音里满是激动,念到最后几个字时,连手都忍不住发颤。
“批了!咱们的巷子真的批了!” 陈佳佳第一个欢呼起来,手里的相机 “咔嚓” 一声,拍下了公告栏前满是笑容的人群。她穿着件明黄色的卫衣,扎着高马尾,额前的碎发被风吹起,眼里亮得像藏了星星 —— 这一天,她等了太久,巷里的每个人都等了太久。
张婶挤到前面,伸手摸了摸公告上的字迹,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真好,真好啊!以后咱们的巷子再也不会被拆了,我家老头子要是知道了,肯定也高兴。” 她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块手帕,轻轻擦了擦眼角,却越擦越湿。
林夕和晨光站在人群后,相视一笑。晨光悄悄握紧了她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袖传来,让她心里暖暖的。自从专家团评估通过后,他们每天都在盼着审批结果,现在终于等到了,像是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刘主任说,下周修缮工程队就会来巷里,先对老建筑进行加固和修缮,再规划文化展区和游客休息区。” 晨光走到人群中间,声音清晰地传遍巷子,“到时候需要大家配合,比如家里的老房子要修缮,得先整理一下东西,还有巷里的公共区域,咱们也得一起商量着怎么布置。”
“我没问题!” 开修理铺的老王第一个响应,手里的扳手在阳光下闪了闪,“我家那间老铺子,门窗都有点松了,正好让工程队修修。以后要是游客多了,我还能在铺子里多摆些老工具,让大家看看以前的修理手艺。”
“我也没问题!” 王奶奶从人群后走出来,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红薯,分给大家,“我家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枝丫长得太密了,工程队要是能帮忙修剪修剪,就太好了。以后游客来了,还能在树下歇脚,尝尝我蒸的红薯。”
大家纷纷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家的想法,还有人提议在巷里挂些红灯笼,在老槐树下摆几张石桌石凳,甚至有人说要组织个 “银杏巷艺术团”,给游客表演皮影戏、唱地方戏。原本安静的巷子,瞬间变得热闹非凡,连风里都带着欢快的气息。
然而,热闹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太久。三天后,修缮工程队如期来到巷里,却在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工程队的王队长拿着设计图,找到李爷爷家,指着他家的老房子说:“大爷,您家这房子的墙体有点倾斜,需要加固,得先把房顶上的瓦片拆下来,再重新砌墙。还有窗户,得换成仿古的木窗,这样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
李爷爷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拄着拐杖后退一步,挡在房门前:“拆瓦片?换窗户?不行!这房子是我爹当年亲手盖的,瓦片是他一片一片铺上去的,窗户也是他亲手做的,怎么能说拆就拆?”
王队长愣了一下,连忙解释:“大爷,我们不是要把房子拆了重建,只是加固和修缮。您家的瓦片都已经老化了,下雨天容易漏水,加固后不仅更安全,还能保留房子的原貌。窗户换成仿古木窗,也是按照老样式做的,跟您家房子的风格一样。”
“不一样!” 李爷爷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手里的拐杖在地上敲了敲,“我爹做的窗户,上面的雕花都是有讲究的,一片叶子、一朵花,都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你们做的仿古窗,再好也不是我爹做的,我不换!”
周围的居民听到动静,都围了过来。张婶走上前,轻轻拉了拉李爷爷的胳膊:“李爷爷,您别激动,王队长也是为了咱们的房子好。您家的窗户确实有点旧了,下雨天还漏雨,修好了您住着也舒服。”
“我不觉得不舒服!” 李爷爷固执地说,“我住了几十年都好好的,不用修!你们要是敢拆我的瓦片、换我的窗户,我就躺在房顶上,看你们怎么动手!”
王队长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没想到,修缮工程第一天就遇到了阻力。他看了看手里的设计图,又看了看李爷爷坚定的眼神,无奈地叹了口气:“大爷,那咱们先商量商量,您说说您的想法,咱们尽量按照您的要求来,好不好?”
李爷爷没有说话,只是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房门前,像一尊倔强的石像。周围的居民也都沉默了,有人觉得李爷爷太固执,有人却理解他的心情 —— 那间老房子,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每一片瓦片、每一扇窗户,都带着他父亲的气息,他舍不得动。
林夕走上前,轻轻握住李爷爷的手,语气温柔地说:“李爷爷,我知道您舍不得您父亲留下的东西,我们都懂。但是您看,您家的房子要是不加固,下雨天漏雨,冬天漏风,您住着也不舒服。工程队说了,会尽量保留原来的瓦片和窗户,只是加固和修补,要是有损坏的地方,也会按照原来的样式重新做,不会改变房子的样子。”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可以帮您把窗户上的雕花画下来,让工程队照着画的样式做,保证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以后您看着这些雕花,还能想起您父亲,多好啊。”
李爷爷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他看着林夕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房顶上已经有些发黑的瓦片,沉默了很久,才轻轻点了点头:“那…… 那你们一定要照着原来的样子做,不能改一点。”
“您放心,我们一定照做!” 王队长连忙保证,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会先把您家的瓦片一片一片拆下来,编号保存好,加固完墙体后,再一片一片铺回去。窗户上的雕花,我们也会让木工照着原来的样式做,保证一模一样。”
李爷爷这才让开了门口,王队长立刻带着工人开始工作。林夕拿出画板,坐在李爷爷家的院子里,仔细地画着窗户上的雕花 —— 每一片叶子的纹路,每一朵花的形状,她都画得格外认真,生怕漏了一点细节。晨光则在一旁帮忙,给工人递工具,还时不时跟李爷爷聊聊天,缓解他紧张的心情。
然而,麻烦并没有就此结束。第二天,工程队在修缮陈老板的杂货店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陈老板的杂货店是巷里最老的商铺之一,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刻着 “陈记杂货店” 五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透着浓浓的年代感。工程队的工人觉得招牌有些松动,想取下来加固一下,却被陈老板拦住了。
“别动我的招牌!” 陈老板张开双臂,挡在招牌前,脸色涨得通红,“这招牌是我爹当年开杂货店时挂的,挂了二十年了,从来没动过。你们要是取下来,万一弄坏了怎么办?”
王队长连忙跑过来,耐心地解释:“陈老板,我们只是想把招牌取下来,加固一下后面的钉子,再重新刷层漆,让招牌看起来更亮。您放心,我们会小心的,绝对不会弄坏。”
“不行!” 陈老板摇了摇头,语气坚定,“我爹当年挂这个招牌的时候,特意找了老木匠做的,钉子都是用的铜钉,说能挂一辈子。现在虽然有点松动,但是还能用,不用加固,也不用刷漆。”
周围的居民又围了过来,有人劝陈老板:“陈老板,你就听王队长的吧,加固一下更安全,刷层漆也更漂亮,以后游客来了,看到这么漂亮的招牌,也愿意来你店里买东西。”
“我不在乎游客来不来买东西,我只在乎这个招牌能不能一直挂着。” 陈老板说着,伸手摸了摸招牌上的字迹,眼神里满是珍视,“我爹走的时候,特意跟我说,要好好守着这个杂货店,守着这个招牌,不能让它有一点损坏。我要是让你们动了招牌,就是对不起我爹。”
林夕看着陈老板坚定的眼神,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她走到陈老板身边,轻声说:“陈老板,我有个提议。咱们可以让工程队先把招牌取下来,我照着招牌的样子,画一幅画,然后让木工照着画,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备用招牌。要是原来的招牌加固后没问题,就还挂原来的;要是有损坏,就挂备用的,这样既不影响修缮,也能保住您父亲留下的招牌,您觉得怎么样?”
陈老板愣住了,他看着林夕,又看了看门口的招牌,沉默了很久,才轻轻点了点头:“那…… 那你一定要画得一模一样,不能有一点差别。”
“您放心,我一定画得一模一样!” 林夕笑着说,立刻拿出画板,坐在杂货店门口,仔细地画着招牌上的字迹和纹路。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她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每一个笔画都画得格外认真。
陈老板站在一旁,看着林夕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火气渐渐消了。他想起父亲当年开杂货店时的情景,想起父亲手把手教他算账、进货的日子,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他知道,林夕是为了他好,工程队也是为了巷子好,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固执,耽误了巷子的修缮。
“王队长,” 陈老板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等会儿取招牌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点,要是有什么地方坏了,及时跟我说。”
王队长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小心的!”
工人小心翼翼地取下招牌,王队长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只是后面的钉子有些松动,并没有损坏。他立刻让工人加固钉子,再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招牌上的纹路,最后刷上一层透明的保护漆。不一会儿,原本有些褪色的招牌,就变得亮堂起来,“陈记杂货店” 五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重新焕发了生机。
陈老板看着修好的招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走上前,伸手摸了摸招牌,感觉像是摸到了父亲的手,温暖而踏实。
修缮工程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中推进着。工程队每天都在巷里忙碌,加固墙体、修补门窗、铺设石板路,居民们也都积极配合,有的帮忙整理东西,有的给工人送水送吃的,还有的跟着工程队一起商量修缮方案。林夕则每天都拿着画板,记录下巷里的变化 —— 工人认真工作的样子、居民们忙碌的身影、老建筑渐渐恢复原貌的过程,都被她画进了画里,成了 “银杏巷新生” 系列画作中最珍贵的部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周后,刘主任带着文旅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巷里,商量如何开发银杏巷的旅游资源。文旅局的张科长拿着一份策划案,对居民们说:“我们计划在巷里打造‘老巷文化体验区’,设置非遗展示区、传统手工艺体验区、特色小吃区,再开发一条‘银杏巷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我们还计划在巷里引进几家特色商铺,比如文创店、咖啡馆、民宿等,这些商铺会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装修,不会破坏巷子的整体风貌。”
话音刚落,巷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表示支持,说这样能让更多人了解银杏巷,还能增加居民的收入;有人却表示反对,说引进商铺会破坏巷子的安静氛围,还可能让巷里的传统生活方式消失。
“我反对!” 李爷爷拄着拐杖,走到前面,语气坚定,“咱们的巷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做生意的。要是引进那么多商铺,游客来来往往,多吵啊!还有那些咖啡馆、民宿,跟咱们巷里的风格根本不搭,要是建起来,肯定会破坏巷子的原貌。”
“我也反对!” 一位中年妇女站出来,她是巷里的老住户,家里有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要是游客多了,巷里肯定会变得很乱,孩子放学回家都不安全。还有那些商铺,肯定会卖很多零食、玩具,到时候巷里到处都是垃圾,多脏啊!”
“我觉得挺好的啊!” 陈佳佳举着相机,笑着说,“引进商铺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巷子,还能让大家多赚点钱。我家的杂货店,以后可以多卖些巷里的特色产品,比如我妈做的酱菜、我爸编的竹篮,肯定很受游客欢迎。”
“是啊,我也觉得挺好的。” 王奶奶坐在石凳上,手里织着毛衣,“我可以在院子里摆个小摊,卖些我蒸的红薯、煮的玉米,游客累了可以来歇歇脚,尝尝我的手艺。这样既能赚点零花钱,还能跟游客聊聊天,多好啊。”
大家分成了两派,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有的坚持反对引进商铺,有的则支持,还有人摇摆不定,不知道该怎么选。原本团结的巷子,因为这件事,渐渐有了分歧。
林夕看着眼前的情景,心里有些着急。她知道,引进商铺确实能给巷里带来更多的机会,但也可能破坏巷子的安静和传统,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发展旅游,又保护巷子的原貌和生活方式,成了一个难题。
“大家别吵了,” 晨光站出来,声音温和却有力量,“我们先听听张科长的想法,看看引进的商铺具体是什么样的,会不会破坏巷子的风格,再商量怎么调整,好不好?”
大家渐渐安静下来,张科长连忙解释:“我们引进的商铺,都会严格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装修,比如文创店,会用老房子改造,保留原来的门窗和墙体,只在内部做简单的装修;咖啡馆会采用复古的风格,用木质家具、老物件装饰,不会破坏巷子的整体风貌。而且,我们会控制商铺的数量和类型,以文化类、体验类为主,不会引进太商业化的店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关于游客管理,我们会设置游客接待中心,引导游客有序参观,还会安排志愿者在巷里巡逻,维护环境卫生和秩序。另外,我们还会跟居民们签订协议,保证商铺的经营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比如规定商铺的营业时间,不能太吵,不能占用公共区域等。”
大家听了张科长的解释,心里的顾虑渐渐消了一些。李爷爷皱着眉,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那…… 那你们一定要保证,引进的商铺不会破坏巷子的风格,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是出了问题,我们就不同意。”
“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保证!” 张科长连忙点头,“我们会跟居民们一起制定商铺管理规定,大家一起监督,有问题随时调整。”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一起商量着引进商铺的具体事宜。有人提议引进一家 “老物件博物馆”,展示巷里居民捐赠的老物件;有人提议引进一家 “传统手工艺作坊”,让游客体验织布、刺绣、木雕等手艺;还有人提议引进一家 “银杏巷茶馆”,用巷里的井水沏茶,让游客尝尝老巷的味道。
林夕和晨光则提议在巷里设置一个 “银杏巷故事墙”,把巷里的老照片、居民们的故事展示出来,让游客了解银杏巷的历史和文化。他们还计划组织一个 “银杏巷导览队”,由居民们担任导游,给游客讲述巷里的故事,带领游客参观老建筑、体验传统生活。
经过反复商量,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确定了引进的商铺类型和数量,还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张科长看着大家团结的样子,忍不住感慨:“银杏巷能有今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团结。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银杏巷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修缮工程还在继续,巷里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老建筑渐渐恢复了原貌,青石板路被打磨得光滑平整,巷里挂起了红灯笼,老槐树下摆上了石桌石凳,连空气里都带着一股新生的气息。居民们的脸上,也渐渐多了笑容,每天都忙着为巷子的新生做准备 —— 有人在学习导览知识,有人在整理老物件,有人在练习传统手艺,还有人在准备特色小吃。
林夕站在老银杏树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感动。她拿出画板,轻轻描绘着巷里的景象 —— 金黄的银杏叶、红色的灯笼、修缮一新的老建筑、忙碌的居民们,还有远处传来的工人的笑声。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她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希望。
晨光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你看,咱们的巷子
http://www.rulianshi.net/chenmulinxi/492094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批了!咱们的巷子真的批了!” 陈佳佳第一个欢呼起来,手里的相机 “咔嚓” 一声,拍下了公告栏前满是笑容的人群。她穿着件明黄色的卫衣,扎着高马尾,额前的碎发被风吹起,眼里亮得像藏了星星 —— 这一天,她等了太久,巷里的每个人都等了太久。
张婶挤到前面,伸手摸了摸公告上的字迹,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真好,真好啊!以后咱们的巷子再也不会被拆了,我家老头子要是知道了,肯定也高兴。” 她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块手帕,轻轻擦了擦眼角,却越擦越湿。
林夕和晨光站在人群后,相视一笑。晨光悄悄握紧了她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袖传来,让她心里暖暖的。自从专家团评估通过后,他们每天都在盼着审批结果,现在终于等到了,像是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刘主任说,下周修缮工程队就会来巷里,先对老建筑进行加固和修缮,再规划文化展区和游客休息区。” 晨光走到人群中间,声音清晰地传遍巷子,“到时候需要大家配合,比如家里的老房子要修缮,得先整理一下东西,还有巷里的公共区域,咱们也得一起商量着怎么布置。”
“我没问题!” 开修理铺的老王第一个响应,手里的扳手在阳光下闪了闪,“我家那间老铺子,门窗都有点松了,正好让工程队修修。以后要是游客多了,我还能在铺子里多摆些老工具,让大家看看以前的修理手艺。”
“我也没问题!” 王奶奶从人群后走出来,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红薯,分给大家,“我家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枝丫长得太密了,工程队要是能帮忙修剪修剪,就太好了。以后游客来了,还能在树下歇脚,尝尝我蒸的红薯。”
大家纷纷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家的想法,还有人提议在巷里挂些红灯笼,在老槐树下摆几张石桌石凳,甚至有人说要组织个 “银杏巷艺术团”,给游客表演皮影戏、唱地方戏。原本安静的巷子,瞬间变得热闹非凡,连风里都带着欢快的气息。
然而,热闹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太久。三天后,修缮工程队如期来到巷里,却在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工程队的王队长拿着设计图,找到李爷爷家,指着他家的老房子说:“大爷,您家这房子的墙体有点倾斜,需要加固,得先把房顶上的瓦片拆下来,再重新砌墙。还有窗户,得换成仿古的木窗,这样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
李爷爷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拄着拐杖后退一步,挡在房门前:“拆瓦片?换窗户?不行!这房子是我爹当年亲手盖的,瓦片是他一片一片铺上去的,窗户也是他亲手做的,怎么能说拆就拆?”
王队长愣了一下,连忙解释:“大爷,我们不是要把房子拆了重建,只是加固和修缮。您家的瓦片都已经老化了,下雨天容易漏水,加固后不仅更安全,还能保留房子的原貌。窗户换成仿古木窗,也是按照老样式做的,跟您家房子的风格一样。”
“不一样!” 李爷爷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手里的拐杖在地上敲了敲,“我爹做的窗户,上面的雕花都是有讲究的,一片叶子、一朵花,都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你们做的仿古窗,再好也不是我爹做的,我不换!”
周围的居民听到动静,都围了过来。张婶走上前,轻轻拉了拉李爷爷的胳膊:“李爷爷,您别激动,王队长也是为了咱们的房子好。您家的窗户确实有点旧了,下雨天还漏雨,修好了您住着也舒服。”
“我不觉得不舒服!” 李爷爷固执地说,“我住了几十年都好好的,不用修!你们要是敢拆我的瓦片、换我的窗户,我就躺在房顶上,看你们怎么动手!”
王队长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没想到,修缮工程第一天就遇到了阻力。他看了看手里的设计图,又看了看李爷爷坚定的眼神,无奈地叹了口气:“大爷,那咱们先商量商量,您说说您的想法,咱们尽量按照您的要求来,好不好?”
李爷爷没有说话,只是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房门前,像一尊倔强的石像。周围的居民也都沉默了,有人觉得李爷爷太固执,有人却理解他的心情 —— 那间老房子,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每一片瓦片、每一扇窗户,都带着他父亲的气息,他舍不得动。
林夕走上前,轻轻握住李爷爷的手,语气温柔地说:“李爷爷,我知道您舍不得您父亲留下的东西,我们都懂。但是您看,您家的房子要是不加固,下雨天漏雨,冬天漏风,您住着也不舒服。工程队说了,会尽量保留原来的瓦片和窗户,只是加固和修补,要是有损坏的地方,也会按照原来的样式重新做,不会改变房子的样子。”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可以帮您把窗户上的雕花画下来,让工程队照着画的样式做,保证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以后您看着这些雕花,还能想起您父亲,多好啊。”
李爷爷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他看着林夕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房顶上已经有些发黑的瓦片,沉默了很久,才轻轻点了点头:“那…… 那你们一定要照着原来的样子做,不能改一点。”
“您放心,我们一定照做!” 王队长连忙保证,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会先把您家的瓦片一片一片拆下来,编号保存好,加固完墙体后,再一片一片铺回去。窗户上的雕花,我们也会让木工照着原来的样式做,保证一模一样。”
李爷爷这才让开了门口,王队长立刻带着工人开始工作。林夕拿出画板,坐在李爷爷家的院子里,仔细地画着窗户上的雕花 —— 每一片叶子的纹路,每一朵花的形状,她都画得格外认真,生怕漏了一点细节。晨光则在一旁帮忙,给工人递工具,还时不时跟李爷爷聊聊天,缓解他紧张的心情。
然而,麻烦并没有就此结束。第二天,工程队在修缮陈老板的杂货店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陈老板的杂货店是巷里最老的商铺之一,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刻着 “陈记杂货店” 五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透着浓浓的年代感。工程队的工人觉得招牌有些松动,想取下来加固一下,却被陈老板拦住了。
“别动我的招牌!” 陈老板张开双臂,挡在招牌前,脸色涨得通红,“这招牌是我爹当年开杂货店时挂的,挂了二十年了,从来没动过。你们要是取下来,万一弄坏了怎么办?”
王队长连忙跑过来,耐心地解释:“陈老板,我们只是想把招牌取下来,加固一下后面的钉子,再重新刷层漆,让招牌看起来更亮。您放心,我们会小心的,绝对不会弄坏。”
“不行!” 陈老板摇了摇头,语气坚定,“我爹当年挂这个招牌的时候,特意找了老木匠做的,钉子都是用的铜钉,说能挂一辈子。现在虽然有点松动,但是还能用,不用加固,也不用刷漆。”
周围的居民又围了过来,有人劝陈老板:“陈老板,你就听王队长的吧,加固一下更安全,刷层漆也更漂亮,以后游客来了,看到这么漂亮的招牌,也愿意来你店里买东西。”
“我不在乎游客来不来买东西,我只在乎这个招牌能不能一直挂着。” 陈老板说着,伸手摸了摸招牌上的字迹,眼神里满是珍视,“我爹走的时候,特意跟我说,要好好守着这个杂货店,守着这个招牌,不能让它有一点损坏。我要是让你们动了招牌,就是对不起我爹。”
林夕看着陈老板坚定的眼神,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她走到陈老板身边,轻声说:“陈老板,我有个提议。咱们可以让工程队先把招牌取下来,我照着招牌的样子,画一幅画,然后让木工照着画,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备用招牌。要是原来的招牌加固后没问题,就还挂原来的;要是有损坏,就挂备用的,这样既不影响修缮,也能保住您父亲留下的招牌,您觉得怎么样?”
陈老板愣住了,他看着林夕,又看了看门口的招牌,沉默了很久,才轻轻点了点头:“那…… 那你一定要画得一模一样,不能有一点差别。”
“您放心,我一定画得一模一样!” 林夕笑着说,立刻拿出画板,坐在杂货店门口,仔细地画着招牌上的字迹和纹路。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她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每一个笔画都画得格外认真。
陈老板站在一旁,看着林夕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火气渐渐消了。他想起父亲当年开杂货店时的情景,想起父亲手把手教他算账、进货的日子,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他知道,林夕是为了他好,工程队也是为了巷子好,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固执,耽误了巷子的修缮。
“王队长,” 陈老板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等会儿取招牌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点,要是有什么地方坏了,及时跟我说。”
王队长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小心的!”
工人小心翼翼地取下招牌,王队长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只是后面的钉子有些松动,并没有损坏。他立刻让工人加固钉子,再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招牌上的纹路,最后刷上一层透明的保护漆。不一会儿,原本有些褪色的招牌,就变得亮堂起来,“陈记杂货店” 五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重新焕发了生机。
陈老板看着修好的招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走上前,伸手摸了摸招牌,感觉像是摸到了父亲的手,温暖而踏实。
修缮工程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中推进着。工程队每天都在巷里忙碌,加固墙体、修补门窗、铺设石板路,居民们也都积极配合,有的帮忙整理东西,有的给工人送水送吃的,还有的跟着工程队一起商量修缮方案。林夕则每天都拿着画板,记录下巷里的变化 —— 工人认真工作的样子、居民们忙碌的身影、老建筑渐渐恢复原貌的过程,都被她画进了画里,成了 “银杏巷新生” 系列画作中最珍贵的部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周后,刘主任带着文旅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巷里,商量如何开发银杏巷的旅游资源。文旅局的张科长拿着一份策划案,对居民们说:“我们计划在巷里打造‘老巷文化体验区’,设置非遗展示区、传统手工艺体验区、特色小吃区,再开发一条‘银杏巷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我们还计划在巷里引进几家特色商铺,比如文创店、咖啡馆、民宿等,这些商铺会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装修,不会破坏巷子的整体风貌。”
话音刚落,巷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表示支持,说这样能让更多人了解银杏巷,还能增加居民的收入;有人却表示反对,说引进商铺会破坏巷子的安静氛围,还可能让巷里的传统生活方式消失。
“我反对!” 李爷爷拄着拐杖,走到前面,语气坚定,“咱们的巷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做生意的。要是引进那么多商铺,游客来来往往,多吵啊!还有那些咖啡馆、民宿,跟咱们巷里的风格根本不搭,要是建起来,肯定会破坏巷子的原貌。”
“我也反对!” 一位中年妇女站出来,她是巷里的老住户,家里有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要是游客多了,巷里肯定会变得很乱,孩子放学回家都不安全。还有那些商铺,肯定会卖很多零食、玩具,到时候巷里到处都是垃圾,多脏啊!”
“我觉得挺好的啊!” 陈佳佳举着相机,笑着说,“引进商铺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巷子,还能让大家多赚点钱。我家的杂货店,以后可以多卖些巷里的特色产品,比如我妈做的酱菜、我爸编的竹篮,肯定很受游客欢迎。”
“是啊,我也觉得挺好的。” 王奶奶坐在石凳上,手里织着毛衣,“我可以在院子里摆个小摊,卖些我蒸的红薯、煮的玉米,游客累了可以来歇歇脚,尝尝我的手艺。这样既能赚点零花钱,还能跟游客聊聊天,多好啊。”
大家分成了两派,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有的坚持反对引进商铺,有的则支持,还有人摇摆不定,不知道该怎么选。原本团结的巷子,因为这件事,渐渐有了分歧。
林夕看着眼前的情景,心里有些着急。她知道,引进商铺确实能给巷里带来更多的机会,但也可能破坏巷子的安静和传统,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发展旅游,又保护巷子的原貌和生活方式,成了一个难题。
“大家别吵了,” 晨光站出来,声音温和却有力量,“我们先听听张科长的想法,看看引进的商铺具体是什么样的,会不会破坏巷子的风格,再商量怎么调整,好不好?”
大家渐渐安静下来,张科长连忙解释:“我们引进的商铺,都会严格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装修,比如文创店,会用老房子改造,保留原来的门窗和墙体,只在内部做简单的装修;咖啡馆会采用复古的风格,用木质家具、老物件装饰,不会破坏巷子的整体风貌。而且,我们会控制商铺的数量和类型,以文化类、体验类为主,不会引进太商业化的店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关于游客管理,我们会设置游客接待中心,引导游客有序参观,还会安排志愿者在巷里巡逻,维护环境卫生和秩序。另外,我们还会跟居民们签订协议,保证商铺的经营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比如规定商铺的营业时间,不能太吵,不能占用公共区域等。”
大家听了张科长的解释,心里的顾虑渐渐消了一些。李爷爷皱着眉,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那…… 那你们一定要保证,引进的商铺不会破坏巷子的风格,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是出了问题,我们就不同意。”
“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保证!” 张科长连忙点头,“我们会跟居民们一起制定商铺管理规定,大家一起监督,有问题随时调整。”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一起商量着引进商铺的具体事宜。有人提议引进一家 “老物件博物馆”,展示巷里居民捐赠的老物件;有人提议引进一家 “传统手工艺作坊”,让游客体验织布、刺绣、木雕等手艺;还有人提议引进一家 “银杏巷茶馆”,用巷里的井水沏茶,让游客尝尝老巷的味道。
林夕和晨光则提议在巷里设置一个 “银杏巷故事墙”,把巷里的老照片、居民们的故事展示出来,让游客了解银杏巷的历史和文化。他们还计划组织一个 “银杏巷导览队”,由居民们担任导游,给游客讲述巷里的故事,带领游客参观老建筑、体验传统生活。
经过反复商量,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确定了引进的商铺类型和数量,还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张科长看着大家团结的样子,忍不住感慨:“银杏巷能有今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团结。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银杏巷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修缮工程还在继续,巷里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老建筑渐渐恢复了原貌,青石板路被打磨得光滑平整,巷里挂起了红灯笼,老槐树下摆上了石桌石凳,连空气里都带着一股新生的气息。居民们的脸上,也渐渐多了笑容,每天都忙着为巷子的新生做准备 —— 有人在学习导览知识,有人在整理老物件,有人在练习传统手艺,还有人在准备特色小吃。
林夕站在老银杏树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感动。她拿出画板,轻轻描绘着巷里的景象 —— 金黄的银杏叶、红色的灯笼、修缮一新的老建筑、忙碌的居民们,还有远处传来的工人的笑声。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她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希望。
晨光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你看,咱们的巷子
http://www.rulianshi.net/chenmulinxi/492094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