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章 李白与许氏:诗仙的“入赘”时光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727年的秋天,安陆绵绵细雨下个不停。
李白揣着半壶没喝完的酒,坐在酒馆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雨丝把青石板路浇得发亮。他这年26岁,从蜀地出来晃荡好几年了,去过峨眉山,到过洞庭湖,仗着一手好诗名,认识了不少江湖朋友,兜里的钱却越来越少,想干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至今连个影子都没有。
“太白兄,发啥呆呢?”酒馆门被推开,浑身是雨的孟浩然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张油纸包,“给你带了好消息。”
李白抬了抬眼,给自己倒了杯酒:“啥好消息?难不成有人请咱喝酒?”
孟浩然坐下,把油纸包往桌上一放,里面是块刚买的桂花糕:“比喝酒强!我给你说门亲事,安陆许家,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叫许氏,知书达理,人长得也周正。许家听说你诗写得好,有意招你入赘,你看咋样?”
“入赘?”李白手里的酒杯顿了一下。搁那会儿,男人入赘到女方家,多少会被人说闲话,觉得是“吃软饭”,没骨气。但他转念一想,现在啥也没有,许家是名门望族,说不定能帮他搭上个仕途的梯子;再说,孟浩然嘴里的“知书达理”,总比那些只知道涂脂抹粉的娇小姐强得多。
“我见见她?”李白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
没过几天,孟浩然就安排了俩人见面。地点在许家的后花园,满园子的桂花开得正盛,香得人心里发甜。李白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站在桂花树下,局促不安——他见惯了江湖好汉,见这种大家闺秀,还是头一遭。
听见脚步声,他回头一看,一个穿淡粉襦裙的姑娘走了过来,手里拎着个食盒,头发上别着朵小小的桂花。姑娘眉眼很软,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像月牙儿:“你就是李公子吧?我叫许氏。孟先生说你爱吃甜的,我做了点桂花糕,你尝尝?”
李白接过食盒,打开一看,桂花糕蒸得软糯,还冒着热气。他拿起一块塞进嘴里,甜香混着桂花香,从舌尖甜到心里。“好吃!”他含糊不清地说,差点噎着。许氏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递给他一杯茶:“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就这么一面,李白心里有底了。这姑娘不娇气,不摆架子,跟他合得来。没过俩月,婚就定了。婚礼没办得太铺张,许家知道李白爱自由,没搞那些繁琐的规矩。拜堂的时候,李白看着身边的许氏,红盖头下的脸看不太清,他能感觉到,姑娘的手在轻轻发抖——跟他一样,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
婚后的日子,比李白想的还舒服。
许家没把他当“上门女婿”使唤,反而让他安心读书写诗。许氏更是把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上,她会把温热的粥和小菜端到李白的书桌上;晚上李白写诗到半夜,她会留着一盏灯,再端来一碗热乎乎的糖水。
有次李白写《静夜思》,刚念出“床前明月光”,许氏端着糖水走进来,笑着说:“这句子好,简单,却让人心里亮堂。”
李白愣了,他写过不少华丽的诗,还是头一个有人这么说。“你也懂诗?”他问。许氏坐在他身边,拿起诗稿看了看:“懂谈不上,就是觉得,好诗不用堆太多漂亮词,像这月光,照在纸上,也照在心里。”
李白忽然觉得,娶对人了。
没过两年,许氏给李白生了个女儿,取名平阳。平阳跟许氏一样,眉眼软软的,刚会说话就缠着李白念诗。李白去哪都带着她,在后花园里追蝴蝶,在书房里拿毛笔在纸上画小鸭子,平阳笑得咯咯响,声音比桂花还甜。又过了两年,儿子伯禽也出生了,小家伙虎头虎脑的,不像平阳那么黏人,却总爱拽着李白的衣角,跟在他身后“爹爹、爹爹”地叫。
有了孩子,家里更热闹了。许氏每天忙着照顾俩娃,却从没抱怨过一句。李白有时候会觉得愧疚:“要不我少写点诗,帮你带带孩子?”许氏却摇头,把他推回书桌前:“你是干大事的人,家里有我呢。再说,孩子们也想让爹爹写出好诗,以后好跟别人说,我爹爹是大诗人。”
李白心里的“大事”,从来不是待在家里写诗。他总想着出去闯闯,去长安,去见皇帝,去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婚后第三年,他听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这位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李白心动了,跟许氏说想去找玉真公主。
许氏没拦着,默默帮他收拾行李。她把李白常穿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又塞了几包他爱吃的桂花糕,还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私房钱都给了他:“路上小心,到了长安,记得给家里写信。孩子们想你,我也想。”
李白抱着她,鼻子有点酸:“我很快就回来,等我好消息。”
“很快”,成了“很久”。
李白到了长安,找玉真公主并不容易,他在长安待了大半年,到处托人,才勉强见了公主一面。玉真公主虽欣赏他的诗,却也没立刻帮他谋官。
李白在长安的酒肆里喝闷酒,写了不少诗,却很少给家里写信——他怕许氏担心,也怕自己没办成事,没脸跟她说。
倒是许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他寄信,信里从来不说家里的难处,只说平阳会背他写的诗了,伯禽学会走路了,后花园的桂花又开了,她做了桂花糕,等他回来吃。有次信里还夹着一根平阳的小辫子,许氏在信里说:“平阳说,把辫子寄给爹爹,爹爹就不会忘了她。”
李白拿着那根小辫子,哭了。他忽然觉得,追求的“大事”,好像还不如家里的一盏灯、一碗糖水、孩子们的笑声重要。他又不甘心——都到长安了,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就有机会了。
就这么拖拖拉拉,他在外面晃荡了一年多,才回到安陆。
刚进家门,平阳就像只小鸟似的扑进他怀里,仰着小脸问:“爹爹,你怎么才回来?我都会背《静夜思》了!”伯禽也拽着他的衣角,怯生生地叫“爹爹”。
许氏站在门口,笑着看着他,眼里却有红血丝——他后来才知道,他走的这一年多,伯禽得了场重病,许氏没日没夜地照顾,也累病了,却从来没在信里提过一个字。
“对不起,让你受苦了。”李白紧紧抱着许氏,声音颤抖。许氏却拍了拍他的背:“回来就好,快洗手吃饭,我做了你爱吃的桂花糕。”
那天的桂花糕,李白吃得比往常都香,也比往常都心酸。他暗下决心,以后少出门,多陪陪家人。没过多久,他又听说荆州有位官员欣赏他的才华,想请他去当幕僚。他又心动了——幕僚虽不是大官,却是个机会,说不定能一步步往上走。
许氏还是没拦着,帮他收拾行李的时候,动作慢了点。“这次早点回来。”她说,声音有点发颤。李白点点头,却不敢看她的眼睛——他知道,又要让她等了。
这就是李白和许氏的婚姻:许氏在安陆守着家,守着孩子,守着一盏灯,等他回来;李白在外面跑,跑长安,跑荆州,跑江南,追求他的理想,却把最该珍惜的人,留在了等待里。
婚后第十一年,也就是738年的春天,李白在江南游历,接到家里的急信——许氏病了,很严重,让他赶紧回去。
李白吓坏了,连夜往安陆赶,马都跑废了两匹。可等他回到家,看到的却是盖着白布的许氏。平阳和伯禽跪在床边,哭得撕心裂肺。许家的老管家红着眼眶说:“夫人这半年来一直咳嗽,总说没事,上个月咳血,没几天就……就走了。她走的时候,还拿着你写的《静夜思》,说等你回来,给你念。”
李白走到床边,掀开白布,看到许氏的脸苍白得像纸,却还是那么温和。他伸出手,想摸她的脸,却又缩了回来——太凉了,凉得他骨头缝都疼。
他想起许氏给她端糖水的样子,想起她帮他收拾行李的样子,想起她笑着说“家里有我呢”的样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滴在白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他没给许氏写过一首悼亡诗。不是不爱,是太爱了,爱到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那些华丽的词藻,那些豪迈的句子,在许氏的温柔和付出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没用。
后来,他带着平阳和伯禽离开了安陆,又开始了漂泊的日子。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许氏给他缝的衣服,带着那卷《静夜思》的诗稿。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他会想起安陆的后花园,想起桂花的香味,想起许氏端来的糖水,想起孩子们的笑声。
他写了《寄远十二首》,里面有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他想起以前在安陆,许氏会在月光下捣衣,捣衣杵敲在石板上,“咚咚”响,那是他听过最温柔的声音;还有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他知道,他和许氏,再也见不到了,这份难为情,会跟着他一辈子。
有人说,李白这辈子最爱的是自由,是诗,是酒。
可他自己知道,在安陆的那十一年,在许氏身边的那些日子,才是他人生中最温暖、最安稳的时光。许氏就像他的根,帮他扎在土里,让他有底气去追求天上的月亮;根没了,他就像片叶子,在风里飘啊飘,再也找不到落脚之处。
后来他到了长安,真的见到了唐玄宗,真的成了“诗仙”,可他每次喝醉酒,都会念叨“安陆”,念叨“桂花糕”。身边的人问他念的是谁,他笑了笑,没说话——有些名字,有些回忆,只能藏在心里,像珍藏着一块最甜的桂花糕,舍不得跟别人分享,也舍不得忘记。
762年,李白在当涂去世,临终前,他手里还攥着那卷《静夜思》的诗稿,诗稿上,还有许氏当年留下的、淡淡的桂花香气。
http://www.rulianshi.net/zourutangsongshicideheliu/489473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李白揣着半壶没喝完的酒,坐在酒馆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雨丝把青石板路浇得发亮。他这年26岁,从蜀地出来晃荡好几年了,去过峨眉山,到过洞庭湖,仗着一手好诗名,认识了不少江湖朋友,兜里的钱却越来越少,想干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至今连个影子都没有。
“太白兄,发啥呆呢?”酒馆门被推开,浑身是雨的孟浩然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张油纸包,“给你带了好消息。”
李白抬了抬眼,给自己倒了杯酒:“啥好消息?难不成有人请咱喝酒?”
孟浩然坐下,把油纸包往桌上一放,里面是块刚买的桂花糕:“比喝酒强!我给你说门亲事,安陆许家,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叫许氏,知书达理,人长得也周正。许家听说你诗写得好,有意招你入赘,你看咋样?”
“入赘?”李白手里的酒杯顿了一下。搁那会儿,男人入赘到女方家,多少会被人说闲话,觉得是“吃软饭”,没骨气。但他转念一想,现在啥也没有,许家是名门望族,说不定能帮他搭上个仕途的梯子;再说,孟浩然嘴里的“知书达理”,总比那些只知道涂脂抹粉的娇小姐强得多。
“我见见她?”李白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
没过几天,孟浩然就安排了俩人见面。地点在许家的后花园,满园子的桂花开得正盛,香得人心里发甜。李白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站在桂花树下,局促不安——他见惯了江湖好汉,见这种大家闺秀,还是头一遭。
听见脚步声,他回头一看,一个穿淡粉襦裙的姑娘走了过来,手里拎着个食盒,头发上别着朵小小的桂花。姑娘眉眼很软,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像月牙儿:“你就是李公子吧?我叫许氏。孟先生说你爱吃甜的,我做了点桂花糕,你尝尝?”
李白接过食盒,打开一看,桂花糕蒸得软糯,还冒着热气。他拿起一块塞进嘴里,甜香混着桂花香,从舌尖甜到心里。“好吃!”他含糊不清地说,差点噎着。许氏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递给他一杯茶:“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就这么一面,李白心里有底了。这姑娘不娇气,不摆架子,跟他合得来。没过俩月,婚就定了。婚礼没办得太铺张,许家知道李白爱自由,没搞那些繁琐的规矩。拜堂的时候,李白看着身边的许氏,红盖头下的脸看不太清,他能感觉到,姑娘的手在轻轻发抖——跟他一样,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
婚后的日子,比李白想的还舒服。
许家没把他当“上门女婿”使唤,反而让他安心读书写诗。许氏更是把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上,她会把温热的粥和小菜端到李白的书桌上;晚上李白写诗到半夜,她会留着一盏灯,再端来一碗热乎乎的糖水。
有次李白写《静夜思》,刚念出“床前明月光”,许氏端着糖水走进来,笑着说:“这句子好,简单,却让人心里亮堂。”
李白愣了,他写过不少华丽的诗,还是头一个有人这么说。“你也懂诗?”他问。许氏坐在他身边,拿起诗稿看了看:“懂谈不上,就是觉得,好诗不用堆太多漂亮词,像这月光,照在纸上,也照在心里。”
李白忽然觉得,娶对人了。
没过两年,许氏给李白生了个女儿,取名平阳。平阳跟许氏一样,眉眼软软的,刚会说话就缠着李白念诗。李白去哪都带着她,在后花园里追蝴蝶,在书房里拿毛笔在纸上画小鸭子,平阳笑得咯咯响,声音比桂花还甜。又过了两年,儿子伯禽也出生了,小家伙虎头虎脑的,不像平阳那么黏人,却总爱拽着李白的衣角,跟在他身后“爹爹、爹爹”地叫。
有了孩子,家里更热闹了。许氏每天忙着照顾俩娃,却从没抱怨过一句。李白有时候会觉得愧疚:“要不我少写点诗,帮你带带孩子?”许氏却摇头,把他推回书桌前:“你是干大事的人,家里有我呢。再说,孩子们也想让爹爹写出好诗,以后好跟别人说,我爹爹是大诗人。”
李白心里的“大事”,从来不是待在家里写诗。他总想着出去闯闯,去长安,去见皇帝,去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婚后第三年,他听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这位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李白心动了,跟许氏说想去找玉真公主。
许氏没拦着,默默帮他收拾行李。她把李白常穿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又塞了几包他爱吃的桂花糕,还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私房钱都给了他:“路上小心,到了长安,记得给家里写信。孩子们想你,我也想。”
李白抱着她,鼻子有点酸:“我很快就回来,等我好消息。”
“很快”,成了“很久”。
李白到了长安,找玉真公主并不容易,他在长安待了大半年,到处托人,才勉强见了公主一面。玉真公主虽欣赏他的诗,却也没立刻帮他谋官。
李白在长安的酒肆里喝闷酒,写了不少诗,却很少给家里写信——他怕许氏担心,也怕自己没办成事,没脸跟她说。
倒是许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他寄信,信里从来不说家里的难处,只说平阳会背他写的诗了,伯禽学会走路了,后花园的桂花又开了,她做了桂花糕,等他回来吃。有次信里还夹着一根平阳的小辫子,许氏在信里说:“平阳说,把辫子寄给爹爹,爹爹就不会忘了她。”
李白拿着那根小辫子,哭了。他忽然觉得,追求的“大事”,好像还不如家里的一盏灯、一碗糖水、孩子们的笑声重要。他又不甘心——都到长安了,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就有机会了。
就这么拖拖拉拉,他在外面晃荡了一年多,才回到安陆。
刚进家门,平阳就像只小鸟似的扑进他怀里,仰着小脸问:“爹爹,你怎么才回来?我都会背《静夜思》了!”伯禽也拽着他的衣角,怯生生地叫“爹爹”。
许氏站在门口,笑着看着他,眼里却有红血丝——他后来才知道,他走的这一年多,伯禽得了场重病,许氏没日没夜地照顾,也累病了,却从来没在信里提过一个字。
“对不起,让你受苦了。”李白紧紧抱着许氏,声音颤抖。许氏却拍了拍他的背:“回来就好,快洗手吃饭,我做了你爱吃的桂花糕。”
那天的桂花糕,李白吃得比往常都香,也比往常都心酸。他暗下决心,以后少出门,多陪陪家人。没过多久,他又听说荆州有位官员欣赏他的才华,想请他去当幕僚。他又心动了——幕僚虽不是大官,却是个机会,说不定能一步步往上走。
许氏还是没拦着,帮他收拾行李的时候,动作慢了点。“这次早点回来。”她说,声音有点发颤。李白点点头,却不敢看她的眼睛——他知道,又要让她等了。
这就是李白和许氏的婚姻:许氏在安陆守着家,守着孩子,守着一盏灯,等他回来;李白在外面跑,跑长安,跑荆州,跑江南,追求他的理想,却把最该珍惜的人,留在了等待里。
婚后第十一年,也就是738年的春天,李白在江南游历,接到家里的急信——许氏病了,很严重,让他赶紧回去。
李白吓坏了,连夜往安陆赶,马都跑废了两匹。可等他回到家,看到的却是盖着白布的许氏。平阳和伯禽跪在床边,哭得撕心裂肺。许家的老管家红着眼眶说:“夫人这半年来一直咳嗽,总说没事,上个月咳血,没几天就……就走了。她走的时候,还拿着你写的《静夜思》,说等你回来,给你念。”
李白走到床边,掀开白布,看到许氏的脸苍白得像纸,却还是那么温和。他伸出手,想摸她的脸,却又缩了回来——太凉了,凉得他骨头缝都疼。
他想起许氏给她端糖水的样子,想起她帮他收拾行李的样子,想起她笑着说“家里有我呢”的样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滴在白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他没给许氏写过一首悼亡诗。不是不爱,是太爱了,爱到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那些华丽的词藻,那些豪迈的句子,在许氏的温柔和付出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没用。
后来,他带着平阳和伯禽离开了安陆,又开始了漂泊的日子。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许氏给他缝的衣服,带着那卷《静夜思》的诗稿。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他会想起安陆的后花园,想起桂花的香味,想起许氏端来的糖水,想起孩子们的笑声。
他写了《寄远十二首》,里面有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他想起以前在安陆,许氏会在月光下捣衣,捣衣杵敲在石板上,“咚咚”响,那是他听过最温柔的声音;还有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他知道,他和许氏,再也见不到了,这份难为情,会跟着他一辈子。
有人说,李白这辈子最爱的是自由,是诗,是酒。
可他自己知道,在安陆的那十一年,在许氏身边的那些日子,才是他人生中最温暖、最安稳的时光。许氏就像他的根,帮他扎在土里,让他有底气去追求天上的月亮;根没了,他就像片叶子,在风里飘啊飘,再也找不到落脚之处。
后来他到了长安,真的见到了唐玄宗,真的成了“诗仙”,可他每次喝醉酒,都会念叨“安陆”,念叨“桂花糕”。身边的人问他念的是谁,他笑了笑,没说话——有些名字,有些回忆,只能藏在心里,像珍藏着一块最甜的桂花糕,舍不得跟别人分享,也舍不得忘记。
762年,李白在当涂去世,临终前,他手里还攥着那卷《静夜思》的诗稿,诗稿上,还有许氏当年留下的、淡淡的桂花香气。
http://www.rulianshi.net/zourutangsongshicideheliu/489473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