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杜甫:盛唐崩盘前的“吹哨人”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一提到杜甫,第一反应就是“苦哈哈”的。好像他一辈子都在哭穷、叹气,写的诗不是“朱门酒肉臭”就是“路有冻死骨”,活成了唐诗里的“悲情代言人”。
但要是以为他天生就这么“丧”,那可就错了——年轻时候的杜甫,也是个敢登泰山喊“会当凌绝顶”的狂傲小子。
不一样的是,别人只看见泰山的雄伟,他却从云涌山巅里,读出了“山雨欲来”的心慌;别人都在为盛唐狂欢,他却早早就听见了盛世崩塌的“第一声裂响”。
他不是天生的“预言家”,他是盛唐转衰最清醒的“先觉者”——用眼睛当镜头,用诗句当胶片,把别人看不见的苦难、想不到的危机,一一拍了下来,成了后来人回望盛唐的“活史书”。
先从745年说起,这一年杜甫24岁,正是“鲜衣怒马少年时”。他刚在长安献了《三大礼赋》,唐玄宗看了特别喜欢,让他在集贤院待诏——简单说就是“预备官员”,虽然还没正式当官,但也算摸到了官场的边,前途看着亮堂堂的。这时候的他,跟所有盛唐文人一样,眼里有光,心里有梦,于是揣着这份意气,去爬了泰山。
站在泰山脚下,他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你看这口气,不是小心翼翼的赞叹,是带着点“天下第一山也不过如此”的狂傲;等到爬上半山腰,他又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云在胸口翻腾,眼睛瞪得快裂开才看清归巢的鸟。
别光觉得这是写景,这里面藏着杜甫的“小心思”:那“荡胸”的云,不只是山间的云雾,是他心里隐隐的不安;那“决眦”要看的,不只是归鸟,是他想看清盛唐背后的真相。
为啥他会不安?因为那时候的盛唐,早就不是“开元盛世”的巅峰了。表面上,长安还是车水马龙,胡商还是络绎不绝,暗地里,毛病已经一大堆了:唐玄宗沉迷杨贵妃,不管朝政;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把持大权,排挤好人;更要命的是,安禄山在河北招兵买马,军队都快赶上中央军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可没人敢说——只有杜甫,这个刚有点名气的年轻人,在爬泰山的时候,把这份“不对劲”写进了诗里。
他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面是说“等我爬上山顶,所有山都在我脚下”,深层里,是他想站在最高处,看清这个时代到底要往哪走。这不是少年人的狂妄,是他骨子里的“清醒”——别人都在山脚狂欢,他却想爬到山顶,看看远处是不是有暴风雨要来。
后来的事证明,他没看错:十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盛唐一夜之间塌了,而他早在泰山的云里,就预见了这场灾难。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的“宠儿”,王维是盛唐的“隐士”,那杜甫就是盛唐的“观察者”——他不沉迷于繁华,也不逃避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盛世遗忘的角落,投向了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人。这不是他故意“找不痛快”,是他所处的社会土壤,逼得他不得不看清真相。
开元后期的唐朝,早就没了“均田制”的公平——权贵们抢着占土地,把老百姓的田都吞了,无数农民变成了“流民”,要么饿死,要么被迫去当兵。
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天天“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跟着权贵们蹭饭吃,看够了富人的奢华:一顿饭能吃掉老百姓半年的口粮,一件衣服能抵上农民一年的收入;可转头再看街上,有卖儿卖女的,有饿倒在路边的,还有被抓去当兵的年轻人,哭着跟母亲告别。
这些画面,别人要么看不见,要么假装看不见,可杜甫看见了,还把它写成了诗——《兵车行》里那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不是他瞎编的,是他真的听说了:朝廷年年派兵去青海打仗,打输了,士兵的尸体就扔在战场上,没人管,任凭风吹日晒,变成白骨。他还写“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咸阳桥上,全是送儿子、送丈夫去当兵的人,哭喊声盖过了车马声,扬起的尘土把桥都遮住了。
这哪是“盛唐气象”?这是盛世下的“人间地狱”。
那时候的文人,早就开始“各走各路”了:王维看透了官场,躲进辋川别业,靠山水禅意过日子;李白被赐金放还,到处游山玩水,靠喝酒写诗排解郁闷;只有杜甫,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在为老百姓发愁,愁得肠子都快热了。他不是不知道这条路苦,他自己都快饿死了,“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还是放不下那些比他更苦的人。
有人说他“傻”,说他“自找苦吃”,可他不这么想——他觉得文人不能只写风花雪月,不能只顾自己快活,得为老百姓说话,得为国家担责。这种“傻”,不是天真,是他作为文人的“良心”,是盛唐文人里最珍贵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说李白的“进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个人自信,王勃的“进取”是“不坠青云之志”的个人理想,那杜甫的“进取”,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国情怀——他想帮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好君主,想让天下的风俗变得淳朴,想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更难得的是,他的理想里,藏着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共情”——他不是站在高处“同情”老百姓,是蹲下来“感受”老百姓的苦,把他们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
这种共情,在他44岁那年写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里,达到了顶峰。那时候他刚从长安出发,去奉先县看老婆孩子,路上正好遇到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去华清宫享乐,沿途的官员忙着讨好皇帝,把老百姓的东西抢来给皇帝用。
等他到了家,才发现小儿子已经饿死了——就是在这样的悲痛里,他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你能想象他写这句诗时的心情吗?不是愤怒的咆哮,是心痛到发抖的记录:一边是贵族家里的酒肉放臭了,一边是路边的老百姓冻饿而死;一边是皇帝和妃子在华清宫里歌舞升平,一边是他的儿子因为没饭吃活活饿死。
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贫富差距”,是盛唐的“精神分裂”——表面的繁华,早就烂到骨子里了。
这句诗,也成了盛唐文学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文人写的大多是浪漫主义的风花雪月,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在此之后,文人开始写现实主义的人间疾苦,是“路有冻死骨”的悲痛。
杜甫用自己的笔,把盛唐从“浪漫的幻梦”里拽了出来,逼所有人看清“残酷的现实”——他不是故意要“打碎”盛唐,是他知道,看清了破碎,才有可能找到修复的办法。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日子更苦了:他被叛军抓过,差点死在长安;他逃过荒,一路上吃树皮、喝泥水;他当过小官,因为敢说真话,被排挤、被流放。
就算这么苦,他也没停下写诗,没放下对老百姓的牵挂。他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是在抱怨,是在记录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春天来了,草木还在生长——他还在盼着国家能好起来;他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是在空想,是他自己住漏雨的茅草屋,冻得睡不着,却想着让所有穷苦的读书人都能有一间暖和的房子。
有人说他是“诗圣”。似乎“圣”这个字太遥远了,他更像一个“老大哥”——自己过得不好,却总想着帮别人;自己受了委屈,却总想着为别人说话。他的诗里没有“仙气”,只有“人气”——有老百姓的哭声,有士兵的叹息,有孩子的饿啼,有妻子的眼泪。
这些“人气”,让他的诗成了“诗史”——不是官方写的枯燥的历史,是带着温度、带着血泪的“活历史”。
人们为什么还读杜甫?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有多华丽,是因为他教会人们“共情”——教会人们看见别人的苦难,听见别人的声音;是因为他教会我们“担当”——教会人们就算自己过得不容易,也别忘记为更弱小的人撑腰;是因为他教会人们“清醒”——教会人们别沉迷于表面的繁华,要看见繁华背后的问题。
就像现在,有人在工地里辛苦干活,有人因为生病没钱治疗而发愁——这时候,可以选择转身走开,也可以选择像杜甫一样,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就算做不了太多,至少别忘记他们的存在,别忘记这个世界还有需要我们关心的人。
杜甫早就不在了,他的诗还在;盛唐早就没了,可他记录的“人间”还在。他不是盛唐的“挽歌者”,他是盛唐的“守夜人”——在盛世的狂欢里,他提着一盏灯,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提醒所有人:别只顾着狂欢,别忘了还有人在黑暗里受苦;别等到大厦倾塌,才想起修补裂缝。
这就是杜甫——一个在盛唐崩盘前提前“吹哨”的人,一个把老百姓的血泪写进诗里的人,一个让我们永远不敢忘记“人间疾苦”的人。
他的诗,从来不是写给文人看的,是写给所有“心里有温度”的人看的——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我们还能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刺痛,还能被“安得广厦千万间”感动,杜甫就一直活着,一直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人,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http://www.rulianshi.net/zourutangsongshicideheliu/489473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但要是以为他天生就这么“丧”,那可就错了——年轻时候的杜甫,也是个敢登泰山喊“会当凌绝顶”的狂傲小子。
不一样的是,别人只看见泰山的雄伟,他却从云涌山巅里,读出了“山雨欲来”的心慌;别人都在为盛唐狂欢,他却早早就听见了盛世崩塌的“第一声裂响”。
他不是天生的“预言家”,他是盛唐转衰最清醒的“先觉者”——用眼睛当镜头,用诗句当胶片,把别人看不见的苦难、想不到的危机,一一拍了下来,成了后来人回望盛唐的“活史书”。
先从745年说起,这一年杜甫24岁,正是“鲜衣怒马少年时”。他刚在长安献了《三大礼赋》,唐玄宗看了特别喜欢,让他在集贤院待诏——简单说就是“预备官员”,虽然还没正式当官,但也算摸到了官场的边,前途看着亮堂堂的。这时候的他,跟所有盛唐文人一样,眼里有光,心里有梦,于是揣着这份意气,去爬了泰山。
站在泰山脚下,他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你看这口气,不是小心翼翼的赞叹,是带着点“天下第一山也不过如此”的狂傲;等到爬上半山腰,他又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云在胸口翻腾,眼睛瞪得快裂开才看清归巢的鸟。
别光觉得这是写景,这里面藏着杜甫的“小心思”:那“荡胸”的云,不只是山间的云雾,是他心里隐隐的不安;那“决眦”要看的,不只是归鸟,是他想看清盛唐背后的真相。
为啥他会不安?因为那时候的盛唐,早就不是“开元盛世”的巅峰了。表面上,长安还是车水马龙,胡商还是络绎不绝,暗地里,毛病已经一大堆了:唐玄宗沉迷杨贵妃,不管朝政;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把持大权,排挤好人;更要命的是,安禄山在河北招兵买马,军队都快赶上中央军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可没人敢说——只有杜甫,这个刚有点名气的年轻人,在爬泰山的时候,把这份“不对劲”写进了诗里。
他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面是说“等我爬上山顶,所有山都在我脚下”,深层里,是他想站在最高处,看清这个时代到底要往哪走。这不是少年人的狂妄,是他骨子里的“清醒”——别人都在山脚狂欢,他却想爬到山顶,看看远处是不是有暴风雨要来。
后来的事证明,他没看错:十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盛唐一夜之间塌了,而他早在泰山的云里,就预见了这场灾难。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的“宠儿”,王维是盛唐的“隐士”,那杜甫就是盛唐的“观察者”——他不沉迷于繁华,也不逃避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盛世遗忘的角落,投向了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人。这不是他故意“找不痛快”,是他所处的社会土壤,逼得他不得不看清真相。
开元后期的唐朝,早就没了“均田制”的公平——权贵们抢着占土地,把老百姓的田都吞了,无数农民变成了“流民”,要么饿死,要么被迫去当兵。
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天天“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跟着权贵们蹭饭吃,看够了富人的奢华:一顿饭能吃掉老百姓半年的口粮,一件衣服能抵上农民一年的收入;可转头再看街上,有卖儿卖女的,有饿倒在路边的,还有被抓去当兵的年轻人,哭着跟母亲告别。
这些画面,别人要么看不见,要么假装看不见,可杜甫看见了,还把它写成了诗——《兵车行》里那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不是他瞎编的,是他真的听说了:朝廷年年派兵去青海打仗,打输了,士兵的尸体就扔在战场上,没人管,任凭风吹日晒,变成白骨。他还写“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咸阳桥上,全是送儿子、送丈夫去当兵的人,哭喊声盖过了车马声,扬起的尘土把桥都遮住了。
这哪是“盛唐气象”?这是盛世下的“人间地狱”。
那时候的文人,早就开始“各走各路”了:王维看透了官场,躲进辋川别业,靠山水禅意过日子;李白被赐金放还,到处游山玩水,靠喝酒写诗排解郁闷;只有杜甫,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在为老百姓发愁,愁得肠子都快热了。他不是不知道这条路苦,他自己都快饿死了,“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还是放不下那些比他更苦的人。
有人说他“傻”,说他“自找苦吃”,可他不这么想——他觉得文人不能只写风花雪月,不能只顾自己快活,得为老百姓说话,得为国家担责。这种“傻”,不是天真,是他作为文人的“良心”,是盛唐文人里最珍贵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说李白的“进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个人自信,王勃的“进取”是“不坠青云之志”的个人理想,那杜甫的“进取”,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国情怀——他想帮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好君主,想让天下的风俗变得淳朴,想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更难得的是,他的理想里,藏着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共情”——他不是站在高处“同情”老百姓,是蹲下来“感受”老百姓的苦,把他们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
这种共情,在他44岁那年写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里,达到了顶峰。那时候他刚从长安出发,去奉先县看老婆孩子,路上正好遇到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去华清宫享乐,沿途的官员忙着讨好皇帝,把老百姓的东西抢来给皇帝用。
等他到了家,才发现小儿子已经饿死了——就是在这样的悲痛里,他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你能想象他写这句诗时的心情吗?不是愤怒的咆哮,是心痛到发抖的记录:一边是贵族家里的酒肉放臭了,一边是路边的老百姓冻饿而死;一边是皇帝和妃子在华清宫里歌舞升平,一边是他的儿子因为没饭吃活活饿死。
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贫富差距”,是盛唐的“精神分裂”——表面的繁华,早就烂到骨子里了。
这句诗,也成了盛唐文学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文人写的大多是浪漫主义的风花雪月,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在此之后,文人开始写现实主义的人间疾苦,是“路有冻死骨”的悲痛。
杜甫用自己的笔,把盛唐从“浪漫的幻梦”里拽了出来,逼所有人看清“残酷的现实”——他不是故意要“打碎”盛唐,是他知道,看清了破碎,才有可能找到修复的办法。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日子更苦了:他被叛军抓过,差点死在长安;他逃过荒,一路上吃树皮、喝泥水;他当过小官,因为敢说真话,被排挤、被流放。
就算这么苦,他也没停下写诗,没放下对老百姓的牵挂。他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是在抱怨,是在记录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春天来了,草木还在生长——他还在盼着国家能好起来;他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是在空想,是他自己住漏雨的茅草屋,冻得睡不着,却想着让所有穷苦的读书人都能有一间暖和的房子。
有人说他是“诗圣”。似乎“圣”这个字太遥远了,他更像一个“老大哥”——自己过得不好,却总想着帮别人;自己受了委屈,却总想着为别人说话。他的诗里没有“仙气”,只有“人气”——有老百姓的哭声,有士兵的叹息,有孩子的饿啼,有妻子的眼泪。
这些“人气”,让他的诗成了“诗史”——不是官方写的枯燥的历史,是带着温度、带着血泪的“活历史”。
人们为什么还读杜甫?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有多华丽,是因为他教会人们“共情”——教会人们看见别人的苦难,听见别人的声音;是因为他教会我们“担当”——教会人们就算自己过得不容易,也别忘记为更弱小的人撑腰;是因为他教会人们“清醒”——教会人们别沉迷于表面的繁华,要看见繁华背后的问题。
就像现在,有人在工地里辛苦干活,有人因为生病没钱治疗而发愁——这时候,可以选择转身走开,也可以选择像杜甫一样,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就算做不了太多,至少别忘记他们的存在,别忘记这个世界还有需要我们关心的人。
杜甫早就不在了,他的诗还在;盛唐早就没了,可他记录的“人间”还在。他不是盛唐的“挽歌者”,他是盛唐的“守夜人”——在盛世的狂欢里,他提着一盏灯,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提醒所有人:别只顾着狂欢,别忘了还有人在黑暗里受苦;别等到大厦倾塌,才想起修补裂缝。
这就是杜甫——一个在盛唐崩盘前提前“吹哨”的人,一个把老百姓的血泪写进诗里的人,一个让我们永远不敢忘记“人间疾苦”的人。
他的诗,从来不是写给文人看的,是写给所有“心里有温度”的人看的——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我们还能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刺痛,还能被“安得广厦千万间”感动,杜甫就一直活着,一直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人,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http://www.rulianshi.net/zourutangsongshicideheliu/489473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