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灵异录 > 我在俄国当文豪 > 218、为法国文学分出两条路(5k)

218、为法国文学分出两条路(5k)

    1.起初神创造天地。

    2.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3.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4.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5.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创世纪》

    关于文学思潮为何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件事,简单来说,一方面文学自身有着内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受到时代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那么浪漫主义思潮为何在这一时期的法国快不行了呢?

    首先便是浪漫主义内部的问题,它的一系列特点如推崇个人情感,偏爱历史传奇、神秘故事、异国情调以及塑造、美化英雄人物等,在这几十年间已经被人给写烂了,许多作家和读者都感到了疲倦乃至不屑,因此急需新的文学形式来重新激发起文学的生命力。

    其次便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大众难免对这样的变化感到忧惧和恐慌。

    对于这样越来越剧烈、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无论是作家们还是读者们都已无法忽视,作家们渴望为新的现实世界立法,确立新的社会风尚,读者们则是希望能够找到生活的答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巴尔扎克算是最早吃到这一红利的那个人。

    早年的巴尔扎克无疑想在浪漫派出人头地,但浪漫派可谓是能人辈出,巴尔扎克又缺少了写诗的才华,而这么蹉跎了许久之后,巴尔扎克灵机一动,我来研究这个社会,我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巴尔扎克的在这一时期的法国能火,显然不是因为什么展示法国社会面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贵族的消亡等一系列后人总结的玩意,这些意外之喜要得益于他天才的洞察力。

    普通巴黎读者是看这些玩意的?

    普通的巴黎读者一方面看的是精彩的故事,另一方面当然就是研究凝聚了巴尔扎克老师的血与泪的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因为爱创业,巴尔扎克日常被坑蒙拐骗外带坑蒙拐骗别人,因为爱创业,巴尔扎克被金钱逼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因为爱创业,巴尔扎克深知巴黎的人情冷暖以及究竟如何才能摸透巴黎的规律,然后在这里混的风生水起

    倘若他没有天才的洞察力,那他的书有点像是这一时期的法国成功学之类的玩意,毕竟读者在他的书里总能看到当时的热门话题,如金融套现、股票投资、如何凭借着女人上位、如何大赚一笔,又是如何跌入尘埃。

    但有了天才的洞察力,那巴尔扎克便是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下金钱的罪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毒害,贵族阶级的注定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必然崛起.

    当然了,虽然巴尔扎克让自己的主人公在里靠着股票猛猛赚钱,但现实里巴尔扎克玩股票赔的那也是裤衩子都快没了。

    只能说幻想了,巴尔扎克又在自己的里面幻想了.

    好在是机缘巧合之下,巴尔扎克也是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当中一位祖师级的人物。

    而之所以提到这些东西,当然还是因为米哈伊尔已经快走到了巴尔扎克的住所,与此同时,他这一路上也在思考应该跟巴尔扎克聊点什么。

    出于人情世故,米哈伊尔肯定是不会提什么戏剧上的成功和贵妇们的青睐的,不然被巴尔扎克赶出去就不好了

    不过米哈伊尔虽然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不会说,就像此时此刻在巴尔扎克的家中,巴尔扎克正黑着脸听着自己的客人们的讨论:

    “真是好久没在社交场合上见过他了,明明他的戏剧那么成功,结果他这段时间却不怎么在公开场合露面,真是怪事!”

    “是啊,据说艾尔莎夫人想他都快的恍惚了!还主动说如果他有需要的话,她愿意赞助他一大笔钱呢!”

    “没想到这么久了他第一次露面竟然是来拜访巴尔扎克先生,看来他应该很推崇巴尔扎克先生”

    由于巴尔扎克本身就不是一个低调的人,那么巴尔扎克也是一个不小心就向自己的熟人透露了米哈伊尔要来拜访他的消息。

    这样一来,今天来巴尔扎克家的客人显然是多了不少。

    最开始的时候巴尔扎克还在为这样的排场而感到高兴,不过在听到了一些讨论后,他的脸就变得越来越黑。

    好在就在这个时候,随着仆人的一声通报,很快一位看上去就与众不同的青年便出现在了巴尔扎克家的客厅。

    值得一提的是,他这身奇怪的衣服在如今巴黎的很多人眼里早就不奇怪了。

    什么奇怪?这叫天才的特立独行!更别说这套衣服还真挺好看的,总之这套衣服最近似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风尚,而为了能够进行区分,巴黎人还根据米哈伊尔的名字将这身衣服起了一个独特的名称。

    最近已经有不少上流社会和文学界的人士将这身衣服穿到各个场合去了。

    当其他人已经在热情地同这位青年打招呼的时候,巴尔扎克却是牢牢地盯着米哈伊尔那张脸,看了一会儿巴尔扎克便忍不住在心里面骂道:“原来如此!巴黎的女人们真是肤浅!我年轻时一点都不比他差!”

    等他骂完之后,米哈伊尔已经跟别人打完了招呼然后走到了他的面前,而面对新鲜出炉的活着的巴尔扎克,米哈伊尔便有点小激动地伸出了自己的手道:“巴尔扎克先生,很荣幸见到您。”

    “我也很荣幸见到您,米哈伊尔先生。”

    尽管巴尔扎克在见到这位一直没见面却一直都能听到他的名字的俄国作家后,心情很是复杂,但想了想这位年轻人如今在巴黎的名声以及他的财富,巴尔扎克还是客气的跟米哈伊尔打起了招呼:

    “听说你是一家文学杂志的老板,我曾经也想在这方面做出一番事业,只可惜运气不好,又碰到了不太靠谱的合伙人。之后我们说不定还有机会能合作一下,在巴黎开报社可是一桩很赚钱的生意!”

    米哈伊尔:“?”

    我就算真开报社也不想跟你合作啊,把霉运传染给了我我可该怎么办.

    “请您坐下吧,或者参观一下我屋子里的家具和装饰也行。”

    虽然巴尔扎克确实有点惦记着米哈伊尔的钱,但米哈伊尔终究是第一次上门,巴尔扎克在简单提了一下,希望能勾起这位年轻人的兴趣和欲望后,便邀请米哈伊尔坐下,同时也不无自豪的介绍着自己的藏品:

    “来看看吧,我这里可是有着不少好东西。”

    眼见巴尔扎克都这么说了,米哈伊尔便也没有推辞,而是循着巴尔扎克的介绍看了过去。

    严格意义上来说,巴尔扎克在这一时期之所以喜欢上了收集古董,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他想为他的女神韩斯卡夫人布置一间奢华的房子。

    毕竟韩斯卡夫人也不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主,作为贵族的她依旧主打奢侈,喜欢各种各样的贵重物品。

    但想要收集古董却又没有钱,那应该怎么办呢?

    巴尔扎克灵机一动,选择买下所有在旧货店里碰上的杂乱旧货,然后就宣称他发现了一位古代大师或者一件古代工艺杰作。

    而此时此刻,当巴尔扎克向米哈伊尔介绍他的塞弗尔花瓶、曾经属于德国皇帝的烛台、路易十四时代的肖像画等古董的时候,米哈伊尔单纯就是看个热闹,毕竟他对古董是真的一窍不通。

    可当巴尔扎克指向了一件瓷器,并且郑重介绍道:“你瞧,来自中国的珍贵瓷器!它似乎有一个非常高雅的名字,卖给我的人说它叫.汝窑?听说你精通中国话,你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吗?”

    米哈伊尔:“???”

    啊?

    听到这个名字,米哈伊尔当真是有些没崩住,但最终,瞥见了巴尔扎克严肃的表情的米哈伊尔还是控制住了面部表情,然后微微摇头道:“没听说过.”

    要是说听说过被赖上了可怎么办.

    米哈伊尔认证?

    而作为客人,米哈伊尔显然也不能直接对巴尔扎克说道:“新的,纯新的,毫无争议的新。”

    于是最终,在巴尔扎克略有点失望的眼神下,已经看完一圈藏品的米哈伊尔终于是坐了下来。

    看得出来,巴尔扎克穷的都要被丢进塞纳河是真的有道理的

    好在是接下来的交谈就正常许多了,巴尔扎克开始跟米哈伊尔谈论一些文学艺术上的事情,而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场上的其他人也并没有闲着。

    有的人是偶尔说些话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有的人则是在记录两人的谈话,似乎又想从中挖掘出一点东西,还有人则是认认真真地听着两人交流对文学的看法以及相关的思想和技巧,并期待能够从中找到文学的秘密。

    而随着聊天的深入,巴尔扎克便不由自主地提到了米哈伊尔迄今为止的写作风格以及巴黎文化界目前的一些风向:

    “依我看,除了你的那两部科幻,你的其它法语以及翻译过来的俄国所描绘的都是当下的现实,而且你的视角似乎颇为独特,直接将笔触落到了最微小的那部分人身上。

    这让我想起了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他的这部也是在描写巴黎的最底层,不过你们的创作风格似乎并不相同”

    对于米哈伊尔的那些,巴尔扎克在有意无意之下已经全部读完了,以他目前的创作理念,他对米哈伊尔的那些无疑有着不小的好感,而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这些的特别之处:

    如此平淡,仿佛只是对现实的描摹,为何竟然有如此大的艺术张力?

    如此平静,并未激烈地宣泄感情,又为何如此打动人心?

    毕竟就连巴尔扎克的作品,很多地方都依旧残存着浪漫主义的痕迹,就像情节的离奇曲折、人物的戏剧化与情感宣泄

    而面对巴尔扎克的话,米哈伊尔却是摇了摇头道:

    “恕我直言,欧仁·苏先生的作品无疑暴露了巴黎底层社会的贫困、犯罪和不公,但是在他的,处处充满了过于戏剧化的巧合、离奇的身世秘密、夸张的善恶对决,简单的二元对立,而它引起的是读者的情绪却并不能让读者产生深沉的思考。

    巴尔扎克先生,如果用您的作品举例的话,您虽然也写离奇的情节,但您的作品背后往往有着社会动力和人性规律,您的揭露具有更加深刻的力量。”

    “哦?这样的写法不好吗?”

    像米哈伊尔刚才所提到的很多东西无疑正是浪漫主义所流行的文学理念和技法,而这位年轻人似乎有着批判的意思?

    “我认为有所欠缺,至少在描绘巴黎底层人民的时候是这样。”

    米哈伊尔摇了摇头便继续道:“巴尔扎克先生,无论是俄国的现实还是巴黎的现实都是什么样子呢?在那种极端的生存环境当中,没有什么悲愤的吼叫、情感的激烈,更谈不上未来。他们都是一群以死为生的人。

    这样的世界并不存在什么太大的波折,这样的世界也是这样结束的:不是雷霆一般隆隆作响,而是一声呜咽。”

    当米哈伊尔说到这里的时候,在场一些固守着某些理念的人已经忍不住开口说道:

    “米哈伊尔先生,可这样一来,艺术的美感和力量又从何而来呢?而聚焦于这些东西又怎能发现艺术的美?”

    “真实即是力量,真实即是崇高。”

    看了众人一眼的米哈伊尔继续说道:“现实本身就藏着艺术的美和力量,而对于庸俗、丑陋和卑劣的回避并非是世界的真实样貌,倘若无法完整地看待这个世界,又如何能从残缺的世界中挖掘出真正的美?”

    “看来您似乎有一种新的文学主张?”

    巴尔扎克用一种有些惊异的目光看向了米哈伊尔。

    “并非全新,实则一切都已经在现实当中体现,既在俄国,同样也在巴黎。根据我对巴黎和对巴黎文化界的观察,我们所处的时代无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学革新的速度也将远超以往。

    恕我直言,我在巴黎已经看到太多的人对于当下的文学和艺术的不满,巴黎无疑已经在酝酿新的文学方向”

    说到这里,米哈伊尔又看了在场的众人一眼,他的语气并不激烈,但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感,而他手上的动作同样幅度不大,但却是如同摩西分开了红海了一般,分开了法国文学接下来的道路:

    “对于过去的继承和反叛自始至终都存在于各个领域,而在今天,有人不满于文学的脱离现实、浮夸的感情和道德教化,他们日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正在剧烈变革的社会,投向了这广阔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又一个普通人。

    有人则是不满于艺术的庸俗,厌恶艺术的功利主义,不愿让艺术成为道德教化、政治宣传和维护社会的工具,而是在现有艺术的基础上看向了更深的地方。

    这两者谈不上对错和对立,甚至还会走向融合,但大体来说,我认为文学在接下来将有两个大致的发展方向,一个将彻底地走向现实,追求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发挥文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另一个将走向艺术的更深处,‘为艺术而艺术’,抛却多余的累赘,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美,艺术的形式即为内容。这也并非说艺术对现实没有作用,而是想让纯粹的艺术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图腾。”

    由于时间问题和场合问题,米哈伊尔当然不可能像写论文一样大篇幅的展开,但即便如此,在场的众人无疑也已经听明白了米哈伊尔的意思,并且意识到了他究竟是想干什么。

    正因如此,在场的众人一时半会儿竟然发不出一点声音。

    他这是想打出崭新的文学旗号?

    而且听他的话,他似乎已经完全想好了新的文学艺术的理念和新的创作手法?

    只是这样也就算了,但为什么他竟然一下子提出两条路?!

    他怎么不干脆再提出一条,直接凑成三位一体好了!

    而在最后,怎么一个俄国佬还想给法国文学划出两条道路?!

    他难道以为法国文学真的会像他说的那样发展不成?!

    好大的胆子!

    http://www.rulianshi.net/wozaieguodangwenhao/487117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