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灵异录 >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聊个闲天

聊个闲天

    会看小说,但看不懂剧本,其实是我个人的亲身经验。

    我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戏剧文学,但是因为专业的缘故,古今中外的剧本读了不老少,一度以为剧本其实和小说一样,只是在呈现上以人物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而已。

    后来认识了一个中戏戏文系毕业的专业编剧,才知道自己错的离谱。

    之前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每届学生都有一个固定可以摸鱼的单元,戏剧单元,《茶馆》《雷雨》《窦娥冤》《哈姆雷特》都在这个单元。

    为什么说可以摸鱼——因为不仅可以放两节课视频,还可以拿两节课让学生演课本剧……

    记得有一次放视频被教务处主任抓到,问我:“你上什么课?”我答:“《雷雨》。”又问:“那你放什么视频。”我答:“《雷雨》。”

    课本剧一般也是排《雷雨》(《茶馆》角色太多太复杂了),每个班报几个表演小组上来,一个星期后上讲台演。

    学生们通常会根据看过的视频,找个声音和底盘都比较低沉和老成的演周朴园,找个女中音演鲁侍萍,再找个瘦一点的女高音演蘩漪……

    有一天我在群里聊到又要安排学生演课本剧了,那位编剧大哥忽然建议我,可以让学生演个有反差感的《雷雨》。

    周朴园不要浑身爹味,鲁侍萍不要一脸哀怨,蘩漪不要哭哭啼啼……

    周朴园的台词要深情、要伤感、要偶像剧;鲁侍萍要爽朗、要大气……

    我按照他的建议,让一组学生用转换以后的语气、声调来演绎,结果发现同样的台词,人物的性格光谱完全变了。

    并且神奇的是,这场戏(周朴园、鲁侍萍相认)内在的情感逻辑仍然是成立的,只是观感上与经典版本大相径庭。

    排练的时候还经常笑场。

    这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剧本与小说的差别。

    剧本的受众不是观众,而是剧组——导演、演员、美术、音乐……等等。

    演出的受众才是观众,而观众对人物性格、戏剧主题的解读,是基于演出而不是剧本。

    专业的演员、编剧、导演看剧本,脑子里生成的东西和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是完全两码事。

    这个甚至和你的文化水平关系不大。

    这几年一直有带艺考生,有些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中戏、北电、上戏的专业考中拿下全国前几名,但是他们的文化修养就谈不上多高。

    我就问编剧大哥,读剧本是不是一种特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其他类型的文本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没有直接联系?

    人回答,是的啊,读剧本是个专业技巧训练的结果,很多半文盲经过专业培训都能很好地读剧本。

    这之后我才明白《人民的名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二创?其实和演员对侯亮平、祁同伟两个角色的演绎方式有莫大关系。

    想想看,如果陆毅的演绎不是那么“油腻”“端着”,许亚军的演绎不是那么凛然、豁达、“义薄云天”……

    甚至只要彼此的演员对换一下,估计今天刷手机的时候,就不会看到那么多“孤鹰岭上,祁同伟把最后一个电话拨给了京城的弟弟”的广告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狂飙》,只看剧本的话,估计没有普通读者会想象到高启强这个角色会是张颂文演的那个样子。

    喜剧中这种情况其实更明显,很多台词印在纸上你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可乐的,但是放在演出里你就会笑出来。

    这就是在21世纪,我这个念过几年书,看过几部片的人曾经遇到的窘况——看不懂剧本。

    http://www.rulianshi.net/wenhao1879duxingfalanxi/486215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