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税法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大殿之内。
“你提到的发放足额饷银,说到点子上了,不过作为布政司的官员……”
刘狮子饶有兴趣地看向张缙彦:“你怎么想到这事的?”
张缙彦听见‘布政司官员’这五个字,从刘承宗嘴里说出来,他就想笑。
但憋住了。
很严肃。
元帅府,说出去是横扫方圆三千里,凶名在外的西北强权。
布政司,听起来也是掌管一省布政要事,大权在握的衙门。
但元帅府的布政司,在张缙彦看来,就是一块‘帅府要完’的招牌。
真的,经过这半年在布政司看门的历练,张缙彦觉得自己比礼衙尚书都更懂元帅府。
就暂且不说元帅府的布政司,不存在主官布政使、参议、参政这些要员,就单说他这个经历的职位。
经历,从六品,职责是联接上下级文书传递,其实就是布政司的收发员。
负责把陕西各府、州、县的公文收集,呈交给布政使,再由布政使整理出陕西的省级文书,转呈通政司,由通政司上交内阁。
这是一个完整的县、州府、省、通政司、中枢的五级公文传递系统。
但元帅府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啊。
虽然说起来也占有了陕甘青三省。
可青海十分之九的土地,要么是没人,有人的呢,一年八九个月大风大雪阻拦,联系不上。
能联系上的,又因为游牧习惯,好几个月找不着人。
基本等同自治。
甘肃就更简单了,拢共就一个大县的人口,还大部分是军户,根本谈不上存在政务。
九成九的政务都在陕西。
而陕西,在元帅府属于附郭。
布政司跟军府衙门的权力重迭了。
这其实没啥问题,在刘承宗去年打下陕西的时间节点上,元帅府就不该设立陕西布政司。
偏偏,刘承宗设立了,还把张缙彦和四个门子塞进去了。
这就导致,张缙彦在元帅府,发光发热是休想,反而在堆积如山的案牍中累死累活。
元帅府的政治混乱,张缙彦所在的布政司衙门,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不光陕西各府州县会把公文发给他,甘肃也会,青海的康宁府从上个月开始,也开始把他当做收发员了。
实际上康宁府是从四个月前开始的,只是风灾把黄源驿当浮桥的船给吹跑了,路上就卡了俩月,直到上天猴北上,风灾刚好过去,顺手修好了桥,开春的文书,上个月才终于送到。
张缙彦对毫无意义的文书工作,其实并不反感……他真正忧虑的,是别人压根儿就不该把文书放到布政司。
这事没人管,恰恰说明了元帅府的吏治混乱程度。
他稍稍调整心情,对刘承宗低头拱手,道:“回大帅,卑职于布政司任职,掌管陕西公文往来,遍观帅府吏治,可谓触目惊心。”
“帅军各旅驻防各地,自筹军费粮草如国中之国,效法藩镇故事,圈地围猎牧羊放马,盐粮矿产搜刮专营,大帅专事征伐,对其不管不顾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卑职深恐……亡国有日。”
这话,张缙彦说的是情真意切。
在元帅府,张缙彦是少数怕元帅府散架的官员。
真怕。
本身他就是大明的进士和官员,前途无量,早晚回去做京官,干几年外放,高低混个正六品。
县太爷才正七品,正六品在文管系统里,虽然比不上知州知府这样的土皇帝,但也是六部各省分司主事的级别。
职权范围内跺一脚,一省都有轻微震感。
但赶上了这年头在陕西干了两任知县,归附元帅府,这算投敌叛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奸臣了。
当然奸不奸的,张缙彦并没有那么在乎。
他就被命运放在刘承宗东征的时间,陕西这个地方,也没有选择余地。
陕西的官员在这场浩劫中,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死要么降,没有其他下场。
毕竟丢了官跑回中原,也一样是下狱论死。
而找死,并不在张缙彦的选择之中。
张缙彦是天启元年河南乡试的经魁之一。
各省乡试,四书题是必考,五经则是选考,自选经书作为专经,只考专经的题。
五经的五个第一,就是本场乡试的经魁。
张缙彦的专经,是易经。
易,变化。
六十四卦象,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的象辞,都是指导贵族在不同环境应对变化,妥善生存的行为准则。
核心思想,在第一卦的象辞中就已经说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依然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张缙彦学到的所有道理,都是在教他顺势中正刚健、履险静待时机,并没有寻死那条路。
但元帅府若是没多久就散了架,会显得他的选择很蠢。
最关键的问题也就在这了,元帅府这玩意不管远观近看,都是命数极短的架势。
偏偏,刘承宗听他这话,尽管看上去是在认真倾听,但身体后仰、微微撇嘴,都说明其不以为然。
甚至……也想笑。
元帅府,藩镇割据,咱配吗?
“各旅有兵权有财权,又多为桀骜不驯之人,你觉得他们会藩镇割据。”
刘狮子微微颔首:“很合理。”
张缙彦听出了言外之意,诧异道:“大帅难道就不担忧这样的事?”
刘承宗笑得洒脱:“三年五载,我镇得住。”
张缙彦是做梦都没想到刘承宗会给出这样的回答:“那,三年五载以后呢?”
“这还不够?五年前我们还在青海睡地窝子,只敢想三个月以后的事,如今都敢说能撑三年了。”
刘承宗一摆手,不再在这事上多说,张缙彦毕竟是在西安府投的他,河南人,没去过庆阳府以西的地方,阅历不够。
他没见过人迹罕至,只有鸟兽拉屎的戈壁滩。
也同样无法对元帅军上下饥饿大过一切的恐惧感同身受。
张缙彦理解不了他的权宜。
元帅军的军需一直都比较充足,甚至相较于其他任何军队,在军需供应上都不落后。
唯独钱,少。
刘狮子本职工作就是个搞二次分配的,他又不生产财富,只个是财富的搬运工。
说白了就是抢着啥用啥,抢着啥分啥,在没有足够人口的前提下,始终没有能给军队发放足额军饷的贵金属。
过去几万军队在河湟,实物配给政策搞得非常好,可如今大军广布于整个陕西,分驻各府,依然依靠实物供应军需,不是长久之计。
不是供应不上,粮食这东西虽然输送起来路耗大,眼下依靠陕西的征收,问题也不大。
关键还是谁给军队发饷,军队就是谁的。
从去年元帅军拿下陕西分驻各府以来,驻防旅在实质上的控制人,就已经不是刘承宗,而是各个旅帅了。
中枢不给军饷,全靠各旅就食地方,等于把财权让出去,时间长了,出乱子是难免的事。
只是军饷问题,对去年刘承宗来说,刚刚打下西安,时机确实不成熟。
实物配给还能撑一段,万一发了军饷,局势上出现大的变动,后续发不上饷,反而会有更大的问题。
不过到今年,有了来自后金的金银支援,刘承宗若是发军饷,腰杆子就能硬一点。
他说道:“就说说你对发饷的看法,我记得,你是在户部观过政的,能给全军发放足额饷银自然是好事,但发了就不能断,那么白银从何而来?”
说着,他提醒了一句:“若是建议我铸恶钱就算了。”
所谓恶钱,就是不足值的货币。
这个东西在历史上玩过太多次,属于短期有益,长期崩溃的钱法。
因为提炼技术的缘故,中原自古认足金,汉武帝削藩,削的就是上交黄金不足值的藩王。
铸造恶钱最大的后果,是降低铸币门槛,引发私铸,劣币逐良币,会令钱法崩溃且无法约束。
唐朝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杀头、流放、连坐,根本遏制不住。
而对刘承宗来说,他的经济本来就是崩溃的,建立在以物易物的基础上,如果要引发经济震荡,那他不如依然使用以物易物。
尽管原始,胜在稳定。
好在,张缙彦的建议不是铸钱,他拱手道:“大帅,发放军饷的白银,自然要从赋税中来,卑职以为,帅府之经济,军饷、赋税缺一不可。”
“早前是国中缺金少银,幸得大帅远征辽东,攻城拔寨大获全胜,带回许多金银,我帅府便已有发放足额军饷之基础。”
刘承宗恍然大悟,看着张缙彦笑道:“原来你是盯上了我此次东征的收获。”
“这倒不是什么问题,只不过,我早将手中白银分发军兵作为赏银,现下入库,只有几千根金条……恐怕你的算盘要落空了。”
“此事卑职知晓。”
张缙彦也笑了,刘承宗东征带回金银不是秘密,早在军队还未回返,从征之兵,人手一斤白银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西安府。
他道:“眼下已经入秋,时值大收,军兵也要花钱,西安府有巨额赋税,很容易将白银收回来。”
“卑职建议,户衙增设太仓银库、军饷司,军饷司于驻军各府设军饷局,各局由户衙派大使一员,府衙、旅衙各遣副使一人,统算赋税与驻军兵粮数额。”
“府衙以下,俱征实物,各自储存,不加火耗于百姓;军饷司统筹兵粮,发给号牌文书,旅下各军依驻地就近至军饷局起运口粮,多余粮草起运府衙仓储。”
“府衙设市,一部分入常平仓,一部分开市以官价售卖,稳定粮价,将白银起运至军府衙门太仓银库,再由户衙支给各旅军饷。”
刘承宗静静倾听片刻,待张缙彦说完,缓缓颔首。
他听明白了,就是给帅府的户衙和知府老爷们来一波史诗加强。
早前议事,刘承宗就打算把州县征收代役银的监管权上升给知府,这会又要让知府截留赋税、开支军饷……刘狮子觉得知府的权力就有点太大了,不合适。
地方主官,是一手遮天的土皇帝。
管理下辖州县,宣教化、裁司法、征税役、察官员,奉行朝廷与三司决议,提调学校,修明祀典,统领户籍、邮递、马政、治安、仓储、水利、交通诸事。
知府在辖区的权力本就接近无限。
但张缙彦的建议,经过刘承宗的考虑,对解决军饷一事,确实可行。
除了延安府。
元帅军各旅驻扎府县,只有延安府的赋税,即使足额征收,也无法覆盖驻军口粮。
更不必说什么剩下的两税粮食,按照市价卖掉能充当军饷了。
陕西各府,耕地面积多在两万至十余万顷之间,即使受灾,依然都维持着九千顷以上的熟地田土。
唯独延安府,它虽然地方大,但陕北多山,总的耕地面积就小,只有一万三千余顷,田土贫瘠,又受灾最为严重,如今在籍的熟地田土,仅保有一千八百顷。
这点地,养活自己都费劲。
但除了延安府,其他地方基本上能覆盖住军费开支,还稍有结余。
到时候再加上元帅府的‘京运’,也就是来自西安府拨款,悬在刘承宗心里的军饷,就能被妥善解决了。
“若是如此,那代役银的监督,就不能交给知府,要运至西安,交上预算,再由户部划拨,地方账上,就不用留钱了。”
这事刘狮子熟。
另一份记忆,后金夺取天下后,除了名的政策,摊丁入亩。
丁银一直在田税里,他们摊丁入亩,是把地方截留的地税,提到了中枢,导致地方上没钱,没办法搞基础建设。
地方要想办法开支,维持衙门运营,杂税就变多了。
类似的还有‘火耗归公’,火耗本身是一种地方衙门的乱收税,理由就是朝廷收银子,地里不长银子,衙门收实物税,给朝廷交银子,中间熔炼要有个一成火耗。
其实不存在,大明的白银是足银,那么高的火耗。
但地方要开支,肯定得想办法收杂税。
火耗也归公了,不是火耗的花费算公家的,而是火耗的钱要算在正税里,从地方税提到朝廷。
结果就是地方百姓交了火耗,还要再给地方衙门再交一份火耗,因为火耗归公了,你交的不是火耗,而是国税。
交了代役银,还有徭役,就出现后续政策‘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都交了代役银,怎么还要当差纳粮呢?
因为摊丁入亩了,你交的是田税,不是丁银。
想免除徭役,再交一份县里收的丁银。
当然为了推行这样给国税增收,使官员担负骂名难以维持运转的事,雍正也有办法,那就是把地方交的火耗、代役银,分出一份,作为当地主官的薪水发下去,也就是养廉银。
这些政策,刘承宗心理上并不认同,也不认为有效仿的必要,但是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这钱他可以不要,留给地方运行,但必须知道地方收多少,也就是监督的权力,要拿在自己手上。
“至于你说的旅衙派人持户部票号信物,至府衙支粮,改了,是府衙持户部票号信物,运粮至各军信地。”
一句话,把支军粮从知府的权力,改为知府的义务。
说罢,他对张缙彦道:“你回去整理成公文,交到军府衙门,到时候发给户衙,大家一起议出章程,作为今后帅府税法。”
http://www.rulianshi.net/wanzei/486165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你提到的发放足额饷银,说到点子上了,不过作为布政司的官员……”
刘狮子饶有兴趣地看向张缙彦:“你怎么想到这事的?”
张缙彦听见‘布政司官员’这五个字,从刘承宗嘴里说出来,他就想笑。
但憋住了。
很严肃。
元帅府,说出去是横扫方圆三千里,凶名在外的西北强权。
布政司,听起来也是掌管一省布政要事,大权在握的衙门。
但元帅府的布政司,在张缙彦看来,就是一块‘帅府要完’的招牌。
真的,经过这半年在布政司看门的历练,张缙彦觉得自己比礼衙尚书都更懂元帅府。
就暂且不说元帅府的布政司,不存在主官布政使、参议、参政这些要员,就单说他这个经历的职位。
经历,从六品,职责是联接上下级文书传递,其实就是布政司的收发员。
负责把陕西各府、州、县的公文收集,呈交给布政使,再由布政使整理出陕西的省级文书,转呈通政司,由通政司上交内阁。
这是一个完整的县、州府、省、通政司、中枢的五级公文传递系统。
但元帅府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啊。
虽然说起来也占有了陕甘青三省。
可青海十分之九的土地,要么是没人,有人的呢,一年八九个月大风大雪阻拦,联系不上。
能联系上的,又因为游牧习惯,好几个月找不着人。
基本等同自治。
甘肃就更简单了,拢共就一个大县的人口,还大部分是军户,根本谈不上存在政务。
九成九的政务都在陕西。
而陕西,在元帅府属于附郭。
布政司跟军府衙门的权力重迭了。
这其实没啥问题,在刘承宗去年打下陕西的时间节点上,元帅府就不该设立陕西布政司。
偏偏,刘承宗设立了,还把张缙彦和四个门子塞进去了。
这就导致,张缙彦在元帅府,发光发热是休想,反而在堆积如山的案牍中累死累活。
元帅府的政治混乱,张缙彦所在的布政司衙门,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不光陕西各府州县会把公文发给他,甘肃也会,青海的康宁府从上个月开始,也开始把他当做收发员了。
实际上康宁府是从四个月前开始的,只是风灾把黄源驿当浮桥的船给吹跑了,路上就卡了俩月,直到上天猴北上,风灾刚好过去,顺手修好了桥,开春的文书,上个月才终于送到。
张缙彦对毫无意义的文书工作,其实并不反感……他真正忧虑的,是别人压根儿就不该把文书放到布政司。
这事没人管,恰恰说明了元帅府的吏治混乱程度。
他稍稍调整心情,对刘承宗低头拱手,道:“回大帅,卑职于布政司任职,掌管陕西公文往来,遍观帅府吏治,可谓触目惊心。”
“帅军各旅驻防各地,自筹军费粮草如国中之国,效法藩镇故事,圈地围猎牧羊放马,盐粮矿产搜刮专营,大帅专事征伐,对其不管不顾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卑职深恐……亡国有日。”
这话,张缙彦说的是情真意切。
在元帅府,张缙彦是少数怕元帅府散架的官员。
真怕。
本身他就是大明的进士和官员,前途无量,早晚回去做京官,干几年外放,高低混个正六品。
县太爷才正七品,正六品在文管系统里,虽然比不上知州知府这样的土皇帝,但也是六部各省分司主事的级别。
职权范围内跺一脚,一省都有轻微震感。
但赶上了这年头在陕西干了两任知县,归附元帅府,这算投敌叛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奸臣了。
当然奸不奸的,张缙彦并没有那么在乎。
他就被命运放在刘承宗东征的时间,陕西这个地方,也没有选择余地。
陕西的官员在这场浩劫中,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死要么降,没有其他下场。
毕竟丢了官跑回中原,也一样是下狱论死。
而找死,并不在张缙彦的选择之中。
张缙彦是天启元年河南乡试的经魁之一。
各省乡试,四书题是必考,五经则是选考,自选经书作为专经,只考专经的题。
五经的五个第一,就是本场乡试的经魁。
张缙彦的专经,是易经。
易,变化。
六十四卦象,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的象辞,都是指导贵族在不同环境应对变化,妥善生存的行为准则。
核心思想,在第一卦的象辞中就已经说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依然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张缙彦学到的所有道理,都是在教他顺势中正刚健、履险静待时机,并没有寻死那条路。
但元帅府若是没多久就散了架,会显得他的选择很蠢。
最关键的问题也就在这了,元帅府这玩意不管远观近看,都是命数极短的架势。
偏偏,刘承宗听他这话,尽管看上去是在认真倾听,但身体后仰、微微撇嘴,都说明其不以为然。
甚至……也想笑。
元帅府,藩镇割据,咱配吗?
“各旅有兵权有财权,又多为桀骜不驯之人,你觉得他们会藩镇割据。”
刘狮子微微颔首:“很合理。”
张缙彦听出了言外之意,诧异道:“大帅难道就不担忧这样的事?”
刘承宗笑得洒脱:“三年五载,我镇得住。”
张缙彦是做梦都没想到刘承宗会给出这样的回答:“那,三年五载以后呢?”
“这还不够?五年前我们还在青海睡地窝子,只敢想三个月以后的事,如今都敢说能撑三年了。”
刘承宗一摆手,不再在这事上多说,张缙彦毕竟是在西安府投的他,河南人,没去过庆阳府以西的地方,阅历不够。
他没见过人迹罕至,只有鸟兽拉屎的戈壁滩。
也同样无法对元帅军上下饥饿大过一切的恐惧感同身受。
张缙彦理解不了他的权宜。
元帅军的军需一直都比较充足,甚至相较于其他任何军队,在军需供应上都不落后。
唯独钱,少。
刘狮子本职工作就是个搞二次分配的,他又不生产财富,只个是财富的搬运工。
说白了就是抢着啥用啥,抢着啥分啥,在没有足够人口的前提下,始终没有能给军队发放足额军饷的贵金属。
过去几万军队在河湟,实物配给政策搞得非常好,可如今大军广布于整个陕西,分驻各府,依然依靠实物供应军需,不是长久之计。
不是供应不上,粮食这东西虽然输送起来路耗大,眼下依靠陕西的征收,问题也不大。
关键还是谁给军队发饷,军队就是谁的。
从去年元帅军拿下陕西分驻各府以来,驻防旅在实质上的控制人,就已经不是刘承宗,而是各个旅帅了。
中枢不给军饷,全靠各旅就食地方,等于把财权让出去,时间长了,出乱子是难免的事。
只是军饷问题,对去年刘承宗来说,刚刚打下西安,时机确实不成熟。
实物配给还能撑一段,万一发了军饷,局势上出现大的变动,后续发不上饷,反而会有更大的问题。
不过到今年,有了来自后金的金银支援,刘承宗若是发军饷,腰杆子就能硬一点。
他说道:“就说说你对发饷的看法,我记得,你是在户部观过政的,能给全军发放足额饷银自然是好事,但发了就不能断,那么白银从何而来?”
说着,他提醒了一句:“若是建议我铸恶钱就算了。”
所谓恶钱,就是不足值的货币。
这个东西在历史上玩过太多次,属于短期有益,长期崩溃的钱法。
因为提炼技术的缘故,中原自古认足金,汉武帝削藩,削的就是上交黄金不足值的藩王。
铸造恶钱最大的后果,是降低铸币门槛,引发私铸,劣币逐良币,会令钱法崩溃且无法约束。
唐朝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杀头、流放、连坐,根本遏制不住。
而对刘承宗来说,他的经济本来就是崩溃的,建立在以物易物的基础上,如果要引发经济震荡,那他不如依然使用以物易物。
尽管原始,胜在稳定。
好在,张缙彦的建议不是铸钱,他拱手道:“大帅,发放军饷的白银,自然要从赋税中来,卑职以为,帅府之经济,军饷、赋税缺一不可。”
“早前是国中缺金少银,幸得大帅远征辽东,攻城拔寨大获全胜,带回许多金银,我帅府便已有发放足额军饷之基础。”
刘承宗恍然大悟,看着张缙彦笑道:“原来你是盯上了我此次东征的收获。”
“这倒不是什么问题,只不过,我早将手中白银分发军兵作为赏银,现下入库,只有几千根金条……恐怕你的算盘要落空了。”
“此事卑职知晓。”
张缙彦也笑了,刘承宗东征带回金银不是秘密,早在军队还未回返,从征之兵,人手一斤白银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西安府。
他道:“眼下已经入秋,时值大收,军兵也要花钱,西安府有巨额赋税,很容易将白银收回来。”
“卑职建议,户衙增设太仓银库、军饷司,军饷司于驻军各府设军饷局,各局由户衙派大使一员,府衙、旅衙各遣副使一人,统算赋税与驻军兵粮数额。”
“府衙以下,俱征实物,各自储存,不加火耗于百姓;军饷司统筹兵粮,发给号牌文书,旅下各军依驻地就近至军饷局起运口粮,多余粮草起运府衙仓储。”
“府衙设市,一部分入常平仓,一部分开市以官价售卖,稳定粮价,将白银起运至军府衙门太仓银库,再由户衙支给各旅军饷。”
刘承宗静静倾听片刻,待张缙彦说完,缓缓颔首。
他听明白了,就是给帅府的户衙和知府老爷们来一波史诗加强。
早前议事,刘承宗就打算把州县征收代役银的监管权上升给知府,这会又要让知府截留赋税、开支军饷……刘狮子觉得知府的权力就有点太大了,不合适。
地方主官,是一手遮天的土皇帝。
管理下辖州县,宣教化、裁司法、征税役、察官员,奉行朝廷与三司决议,提调学校,修明祀典,统领户籍、邮递、马政、治安、仓储、水利、交通诸事。
知府在辖区的权力本就接近无限。
但张缙彦的建议,经过刘承宗的考虑,对解决军饷一事,确实可行。
除了延安府。
元帅军各旅驻扎府县,只有延安府的赋税,即使足额征收,也无法覆盖驻军口粮。
更不必说什么剩下的两税粮食,按照市价卖掉能充当军饷了。
陕西各府,耕地面积多在两万至十余万顷之间,即使受灾,依然都维持着九千顷以上的熟地田土。
唯独延安府,它虽然地方大,但陕北多山,总的耕地面积就小,只有一万三千余顷,田土贫瘠,又受灾最为严重,如今在籍的熟地田土,仅保有一千八百顷。
这点地,养活自己都费劲。
但除了延安府,其他地方基本上能覆盖住军费开支,还稍有结余。
到时候再加上元帅府的‘京运’,也就是来自西安府拨款,悬在刘承宗心里的军饷,就能被妥善解决了。
“若是如此,那代役银的监督,就不能交给知府,要运至西安,交上预算,再由户部划拨,地方账上,就不用留钱了。”
这事刘狮子熟。
另一份记忆,后金夺取天下后,除了名的政策,摊丁入亩。
丁银一直在田税里,他们摊丁入亩,是把地方截留的地税,提到了中枢,导致地方上没钱,没办法搞基础建设。
地方要想办法开支,维持衙门运营,杂税就变多了。
类似的还有‘火耗归公’,火耗本身是一种地方衙门的乱收税,理由就是朝廷收银子,地里不长银子,衙门收实物税,给朝廷交银子,中间熔炼要有个一成火耗。
其实不存在,大明的白银是足银,那么高的火耗。
但地方要开支,肯定得想办法收杂税。
火耗也归公了,不是火耗的花费算公家的,而是火耗的钱要算在正税里,从地方税提到朝廷。
结果就是地方百姓交了火耗,还要再给地方衙门再交一份火耗,因为火耗归公了,你交的不是火耗,而是国税。
交了代役银,还有徭役,就出现后续政策‘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都交了代役银,怎么还要当差纳粮呢?
因为摊丁入亩了,你交的是田税,不是丁银。
想免除徭役,再交一份县里收的丁银。
当然为了推行这样给国税增收,使官员担负骂名难以维持运转的事,雍正也有办法,那就是把地方交的火耗、代役银,分出一份,作为当地主官的薪水发下去,也就是养廉银。
这些政策,刘承宗心理上并不认同,也不认为有效仿的必要,但是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这钱他可以不要,留给地方运行,但必须知道地方收多少,也就是监督的权力,要拿在自己手上。
“至于你说的旅衙派人持户部票号信物,至府衙支粮,改了,是府衙持户部票号信物,运粮至各军信地。”
一句话,把支军粮从知府的权力,改为知府的义务。
说罢,他对张缙彦道:“你回去整理成公文,交到军府衙门,到时候发给户衙,大家一起议出章程,作为今后帅府税法。”
http://www.rulianshi.net/wanzei/486165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