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飘雪寒冬家家拮据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于是,当谢大虎和谢秋实押着三牛车的黑金炭重新开门营业的时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谢大虎和刚刚接手帮忙的谢秋实简直忙得脚不沾地,原本只是零散顾客在排队,如今却常见各大书院的山长亲随、管事,甚至是穿着各书院服饰的学子亲自前来,开口便是“奉山长之命,采购黑金炭”,开口就是数百斤。
“这位小哥,我们是白鹭书院的,山长要黑金碳煮茶,我们十人一同排队,合起来是一百斤!”
“青松书院八人排队,这是八十斤的银钱!”
“瀚文书院要二百斤,二十人排队,麻烦先给我们称一称!”
“我们崇实书院把剩下的包圆了!排队的人很多,不必数了,石山长说实测好用!”
这些读书人,果真是贯会利用规则,谢大虎限购十斤,还把黑金碳的价格从百斤一两提到了百斤一两半,就这,也难不倒他们,书院这些学子一溜烟就是十几二十人排着队,导致后面的散客基本都买不到。
谢大虎也不能不让人家这么排队,只好老老实实的和谢秋实收银子称木炭,常常刚开门,就得打烊,真是甜蜜的烦恼。
看着后面还在排长队的人,谢大虎只好扯着嗓子嚎:
“各位老爷、公子,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谢大虎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敲了敲了那个限购牌:“每日限售五百斤!每人限购十斤!欲购从速!但是今日的量已经卖完了,大家明日请早吧。”
这话一出,更是刺激了买不到的人,许多人想着明日一定要比那四大书院的学生们来得更早些。
四大书院的攀比,无形中成了最好的广告。
云槐县的富商乡绅、甚至普通百姓家,也都很好奇,也想体验一下这被四大山长同时青睐的“黑金炭”究竟有何神奇。
黑金木炭,竟一时成了云槐县冬日里的“奢侈品”和“硬通货”。
这股风潮迅速反馈回桃源村。
姚大负责的炭窑区,五口窑日夜不停地燃烧,窑火几乎未曾熄灭。
砍伐组的人力增加了一倍,汉子们冒着严寒深入山林,挑选着最合适的硬木。
运输组的人也增加了,村里的那三辆牛车川流不息地将新伐的木材运来,又将烧制好的、犹带余温的黑金炭装车运往县城。
然而,京畿道的寒冬,并不会因为黑金炭的热销而减弱半分。
北风呼啸,竟是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抽打在桃源村新修葺的暖房和依旧穿着单薄的人们身上。
虽然有了暖房,村里不会有人被冻死,但持续的低温依然难熬。
为了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天,家家户户都不得不将过去几个月辛辛苦苦修路、挖渠、烧窑挣来的工钱,拿出了一大半,甚至更多,去云槐县购买价格飞涨的粮食、御寒的棉布和棉花。
村道修好后,去县城方便了许多,村里许多年轻人,即便囊中羞涩,不买东西,得了空闲也愿意跟着家人或结伴去县城逛逛,看看热闹,仿佛能从那繁华市集中带回来什么似的。
云槐县的粮店和布店门口,总能看到排着长队的桃源村民,他们穿着厚实的粗布棉袄,揣着捂得发热的、数量有限的铜板,脸上带着期盼与谨慎交织的神情。
“唉,这粮价又涨了……”
一个老汉捏着手里干瘪的钱袋,看着粮店牌子上新写的价格,叹了口气,皱纹里都嵌满了愁苦。
旁边一位妇人挎着空篮子,接话道:
“能咋办?总得先把冬天熬过去啊,幸亏咱村这几个月有活干,能挣着钱,不然……想想逃荒那会儿,再想想隔壁的桃溪村,咱们的日子现在真是好太多了。”
她说着,眼神里却有一丝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饿死在逃荒路上,庆幸自己家里又两个壮劳力能在村里挣工钱,更庆幸自己是桃源村的人,而不是桃溪村的人,桃溪村如今想要挣些家用,都得他们桃源村缺人了才外招他们上工。
队伍前面一个年轻后生回过头,乐观地打气:“是啊婶子,熬吧!听说砖窑快成了,炭也卖得好,开春肯定更好!到时候咱们努力干活挣了钱,再把今年冬天欠公账的青砖银子补上!”
“是是是,你们说得都对,哎,等下咱们买了粮食,去不去月兰的店铺瞧一瞧,看看大虎还在不在,在的话,咱们就坐村里的牛车回去。”
“不去了吧,最近大虎哥都是早早买完炭就回村了,去了也是扑空。”
“那就不去吧,等开业了,咱们也要来瞧瞧热闹。”
人们互相打着气,虽然日子紧巴,算计着每一文钱的用处,但眼里有活路,心里有盼头,就总能熬下去。
谢广福从窑区回来,心里也是百感交集。
新砖厂试窑顺利,黑金炭畅销,铁匠铺也开始产出实用的农具,这些都是扎扎实实的好消息,但村民们依旧拮据的生活,也是实实在在的看在眼里。
他走进自家温暖如春的竹楼,一股混合着淡淡皂角和食物香气的暖流扑面而来,关好竹门,防止暖气溢出太多。
李月兰正坐在长条桌前,仔细整理着一叠叠仿古式的收据和账本,这些都是为“四海奇珍坊”开业准备的。
楼上,传来细微的沙沙声,那是谢秋芝正在为《浮世录》绘制最后几张插画。
全家人都知道,这最后一幅画完成,他们家的店铺也即将开业了。
谢广福在桌边坐下,给自己倒了碗热茶。
李月兰抬起头,关切地问:“当家的,砖厂那边怎么样?还顺利吗?”她看得出丈夫眉宇间的疲惫。
“开始给新出的砖浇水润青了,”谢广福喝口茶,呼出一口白气,“就看最后这一哆嗦了。只要这窑青砖成了,咱们村以后盖房、卖钱,就都有底气了。”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就是村里大家……日子还是紧啊。挣了些工钱,不是买了农具,木炭,青砖,就是要买粮食和棉布过冬,手里那点工钱哪里够花。”
他放下茶杯:“下次开村建理事会的时候,我和里正爷提一提,大过年的,要是公账上银子足够支撑开春的建设,就给大家都分点人头过年费,好歹让孩子们吃点好的,大人扯块新布。”
“可不是嘛,”李月兰放下手中的账本,叹了口气:
“今天冬青他娘还跟我念叨,说挣那点工钱,买完粮扯完布,就没剩几个了。心里还惦记着开春想买些好种子回来育苗呢,眼看又没着落了……”
“育苗的事情先不着急,”谢广福摆摆手,眼中闪过一丝胸有成竹的光芒,“到时候咱们奇珍坊从……从海外进些高产的好种子来卖,价格定公道些,让村里人都种上,收成好了,日子自然就宽裕了。”
他又沉默了片刻,像是在对李月兰说,又像是在给自己鼓劲:
“熬过这个冬天就好了。等明年砖厂正常出砖,就能卖钱;开春果园嫁接好了,以后又是一笔收入;现在黑金木炭那边每天都有进项;等咱们四海奇珍坊开起来,还能吸纳更多人去做工,发工钱……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http://www.rulianshi.net/taohuangyoukongjianquanjiahunchuangudaigaoshiye/488074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谢大虎和刚刚接手帮忙的谢秋实简直忙得脚不沾地,原本只是零散顾客在排队,如今却常见各大书院的山长亲随、管事,甚至是穿着各书院服饰的学子亲自前来,开口便是“奉山长之命,采购黑金炭”,开口就是数百斤。
“这位小哥,我们是白鹭书院的,山长要黑金碳煮茶,我们十人一同排队,合起来是一百斤!”
“青松书院八人排队,这是八十斤的银钱!”
“瀚文书院要二百斤,二十人排队,麻烦先给我们称一称!”
“我们崇实书院把剩下的包圆了!排队的人很多,不必数了,石山长说实测好用!”
这些读书人,果真是贯会利用规则,谢大虎限购十斤,还把黑金碳的价格从百斤一两提到了百斤一两半,就这,也难不倒他们,书院这些学子一溜烟就是十几二十人排着队,导致后面的散客基本都买不到。
谢大虎也不能不让人家这么排队,只好老老实实的和谢秋实收银子称木炭,常常刚开门,就得打烊,真是甜蜜的烦恼。
看着后面还在排长队的人,谢大虎只好扯着嗓子嚎:
“各位老爷、公子,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谢大虎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敲了敲了那个限购牌:“每日限售五百斤!每人限购十斤!欲购从速!但是今日的量已经卖完了,大家明日请早吧。”
这话一出,更是刺激了买不到的人,许多人想着明日一定要比那四大书院的学生们来得更早些。
四大书院的攀比,无形中成了最好的广告。
云槐县的富商乡绅、甚至普通百姓家,也都很好奇,也想体验一下这被四大山长同时青睐的“黑金炭”究竟有何神奇。
黑金木炭,竟一时成了云槐县冬日里的“奢侈品”和“硬通货”。
这股风潮迅速反馈回桃源村。
姚大负责的炭窑区,五口窑日夜不停地燃烧,窑火几乎未曾熄灭。
砍伐组的人力增加了一倍,汉子们冒着严寒深入山林,挑选着最合适的硬木。
运输组的人也增加了,村里的那三辆牛车川流不息地将新伐的木材运来,又将烧制好的、犹带余温的黑金炭装车运往县城。
然而,京畿道的寒冬,并不会因为黑金炭的热销而减弱半分。
北风呼啸,竟是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抽打在桃源村新修葺的暖房和依旧穿着单薄的人们身上。
虽然有了暖房,村里不会有人被冻死,但持续的低温依然难熬。
为了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天,家家户户都不得不将过去几个月辛辛苦苦修路、挖渠、烧窑挣来的工钱,拿出了一大半,甚至更多,去云槐县购买价格飞涨的粮食、御寒的棉布和棉花。
村道修好后,去县城方便了许多,村里许多年轻人,即便囊中羞涩,不买东西,得了空闲也愿意跟着家人或结伴去县城逛逛,看看热闹,仿佛能从那繁华市集中带回来什么似的。
云槐县的粮店和布店门口,总能看到排着长队的桃源村民,他们穿着厚实的粗布棉袄,揣着捂得发热的、数量有限的铜板,脸上带着期盼与谨慎交织的神情。
“唉,这粮价又涨了……”
一个老汉捏着手里干瘪的钱袋,看着粮店牌子上新写的价格,叹了口气,皱纹里都嵌满了愁苦。
旁边一位妇人挎着空篮子,接话道:
“能咋办?总得先把冬天熬过去啊,幸亏咱村这几个月有活干,能挣着钱,不然……想想逃荒那会儿,再想想隔壁的桃溪村,咱们的日子现在真是好太多了。”
她说着,眼神里却有一丝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饿死在逃荒路上,庆幸自己家里又两个壮劳力能在村里挣工钱,更庆幸自己是桃源村的人,而不是桃溪村的人,桃溪村如今想要挣些家用,都得他们桃源村缺人了才外招他们上工。
队伍前面一个年轻后生回过头,乐观地打气:“是啊婶子,熬吧!听说砖窑快成了,炭也卖得好,开春肯定更好!到时候咱们努力干活挣了钱,再把今年冬天欠公账的青砖银子补上!”
“是是是,你们说得都对,哎,等下咱们买了粮食,去不去月兰的店铺瞧一瞧,看看大虎还在不在,在的话,咱们就坐村里的牛车回去。”
“不去了吧,最近大虎哥都是早早买完炭就回村了,去了也是扑空。”
“那就不去吧,等开业了,咱们也要来瞧瞧热闹。”
人们互相打着气,虽然日子紧巴,算计着每一文钱的用处,但眼里有活路,心里有盼头,就总能熬下去。
谢广福从窑区回来,心里也是百感交集。
新砖厂试窑顺利,黑金炭畅销,铁匠铺也开始产出实用的农具,这些都是扎扎实实的好消息,但村民们依旧拮据的生活,也是实实在在的看在眼里。
他走进自家温暖如春的竹楼,一股混合着淡淡皂角和食物香气的暖流扑面而来,关好竹门,防止暖气溢出太多。
李月兰正坐在长条桌前,仔细整理着一叠叠仿古式的收据和账本,这些都是为“四海奇珍坊”开业准备的。
楼上,传来细微的沙沙声,那是谢秋芝正在为《浮世录》绘制最后几张插画。
全家人都知道,这最后一幅画完成,他们家的店铺也即将开业了。
谢广福在桌边坐下,给自己倒了碗热茶。
李月兰抬起头,关切地问:“当家的,砖厂那边怎么样?还顺利吗?”她看得出丈夫眉宇间的疲惫。
“开始给新出的砖浇水润青了,”谢广福喝口茶,呼出一口白气,“就看最后这一哆嗦了。只要这窑青砖成了,咱们村以后盖房、卖钱,就都有底气了。”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就是村里大家……日子还是紧啊。挣了些工钱,不是买了农具,木炭,青砖,就是要买粮食和棉布过冬,手里那点工钱哪里够花。”
他放下茶杯:“下次开村建理事会的时候,我和里正爷提一提,大过年的,要是公账上银子足够支撑开春的建设,就给大家都分点人头过年费,好歹让孩子们吃点好的,大人扯块新布。”
“可不是嘛,”李月兰放下手中的账本,叹了口气:
“今天冬青他娘还跟我念叨,说挣那点工钱,买完粮扯完布,就没剩几个了。心里还惦记着开春想买些好种子回来育苗呢,眼看又没着落了……”
“育苗的事情先不着急,”谢广福摆摆手,眼中闪过一丝胸有成竹的光芒,“到时候咱们奇珍坊从……从海外进些高产的好种子来卖,价格定公道些,让村里人都种上,收成好了,日子自然就宽裕了。”
他又沉默了片刻,像是在对李月兰说,又像是在给自己鼓劲:
“熬过这个冬天就好了。等明年砖厂正常出砖,就能卖钱;开春果园嫁接好了,以后又是一笔收入;现在黑金木炭那边每天都有进项;等咱们四海奇珍坊开起来,还能吸纳更多人去做工,发工钱……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http://www.rulianshi.net/taohuangyoukongjianquanjiahunchuangudaigaoshiye/488074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