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夷人管控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元稹又询问学校的师资问题,蒋文辉也进行了汇报。襄人的高中和中专,只能聘请汉人来做,由于国内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实际上只能从国内聘请的一些中专毕业生来教,只能先搞起来再说,等以后国内的大学生毕业后,新的教师全部聘请大学生担任。
蒋文辉还汇报,由于汉人数量比较少,所以夷人学校的教师以襄夷两族为主,襄人学校的小学老师以襄族为主,初中以上才能聘请汉人教师,毕竟襄人要学汉语,汉人教的才会纯正一些。
元稹听完,觉得万事开头难,蒋文辉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先开好第一炮,把教育事业搞起来,特别是对于襄人,有了学校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加快吸引他们过来。
看完两个学校,元稹又顺道去总督衙门看一下,发现那里也建的差不多了,也可以在七八月份搬过来。由于临时挤在西贡城内,符真路的办公场所极为有限,也没法多招人,所有人都忙得半死。
元稹想,等衙门修好了,办公空间充足了,从华襄部队的退役老兵那里招一批人,再招一些有文化的人担任文员,让各个部门配齐人员,把符真路的架构全部搭建起来,
元寿铭上次因为宗教改革迟缓,被元稹批了一通,这次搞夷人事务就不再磨叽,当即率领民政厅的人开始干起来。元寿铭认为夷人需要*****和身份牌的,主要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因为这些人和华襄两族临近,需要区别身份,那些农村地区的都是夷人,不必急着办。
关于护照,既然华人的户口都在国内,就让他们回国内的户口所在地去办,目前华人都有身份牌先用着,要求他们必须在一年内利用回国的机会办好护照。
至于襄人、夷人的护照,只有出入境的人才需要,有需要的就让他们到各郡的民政局去申办。
制作护照、户口本和身份牌,自然需要一些成本,元寿铭决定参照以前国内的价格,每本户口本、护照,每个身份牌都各收五文钱的工本费。
元寿铭思虑已定后,就跟元稹汇报此事,元稹听了元寿铭的构想,觉得总体还算合理,但是一些细节还需要更改。
元稹说:“在我们符真路的华人有两大群体,一是类包括官员、驻军、公职人员、教师等吃皇粮的,一类是商人、企业主、技术人员等来赚钱的。那些吃皇粮的在民政厅都有资料,可以由民政厅统一****,不必再跑回国内一趟,符真师的普通士兵服役满三年就退役了,根本没有出入境的需要,如果服役期间确有回国的,民政厅可以再临时****。那些来赚钱的人,流动性性比较大,可以让其在一年内回国内办理。”
元寿铭暗自佩服元稹想的周全,立即说:“元大人比较替公职人员考虑,省的他们再来回奔波一趟,卑职后面就让民政厅来给他们办理。”
元稹又说道:“那些襄人的身份证件,以后就正式归到府、郡民政局办理,夷人的身份证件就由领一级的民政台办理。华襄两族在这里非官即商,五文钱不算大钱,但是对于一些夷人底层家庭,收入有限,一个家庭*****和身份牌就需要二十几文钱,可以买五十多斤米,不是小数。你想想,在我们符真路,除了华襄两族,剩下的肯定全部是夷族,那些拿不出证件的就按照夷人来处理。当然如果是华襄两族丢失证件的,必须及时补办,否则就禁止出郡,等办理好证件再放行。”
元寿铭领会了元稹的意思,说道:“夷人的身份证件全部按照申办制,有要办理的,就去领一级民政台去申办,其他人不作强制。”
元稹说:“夷人中担任乡长、村长的,还有经商要办理营业执照的,肯定还是要*****和身份牌,不过这些人经济条件好一些,****的钱对他们压力不大。”
元寿铭:“还有那些进城务工的也要办理,方便清查身份,卑职建议夷人凡是涉及公职,或是进城务工,特别是在华襄企业务工的人员,全部都要办理。”
元稹说:“你说的对,这些重要人群和华襄两族密切接触,肯定要掌握其身份信息,必须要办理。”
元寿铭和元稹商议确定后,就开始发出通知,让全路开始执行。
在符真路赚钱的华人基本都有回国的机会,一年内办理也比较合理,都逐步利用回国的机会***。襄人们凡是正式迁到符真路的,就到府、郡的民政局换成新的户口本、身份牌,有出入路需要的就去***。
夷人们则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很多农村人都很少进城,感觉****、身份证用处不大,不愿花那个钱,但是基层公职、教师肯定是要办的,在城内经商的也要办,那些在华襄企业务工的同样要办。
各郡、领对夷人进城管控的不严,但是隆安府对进城的夷人管控的很严,凡是要进入城区的一律会检查身份牌,只有本地的原住民和拆迁、卖地的安置户才能进城,其他地方和无证件的夷人,一律不得进城。
元稹之所以对进入隆安府的夷人严格管控,当然也是受到冯庆业一番理论的启发。元稹认为,在城区内华襄夷三族混杂,华襄两族受到照顾,自然拥护朝廷,夷人总体吃亏,肯定心怀不满。
目前在大规模建设同奈新城,不管是现在的建筑用工,还是后面的工商企业用工,短期内都是有限的,必须只能照顾重点人。
隆安府有两区四领,分别是同奈区、西贡区、头顿领、边和领、巴韦领、新安领,元稹决心在隆安府实行严格的人口管制措施,隆安府以外的夷人一律不得迁入隆安府。
待同奈新城建成后,路、府两级机构全部迁过去,襄人也全部迁过去,同奈区将作为以襄人为主的区,西贡区则作为夷人为主的区。
以后,隆安府将重点发展同奈区,大规模吸引襄族过来安家置业,将同奈新城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大型的工商业城市。在同奈新城内只允许两种夷人居住,一是城内的原住民,二是政策内拆迁、卖地的安置户,其他夷人一律不得进入。
为了促进同奈新城发展,元稹在城内设立了隆安宝石交易中心,符真路辖区内开采的宝石、翡翠、玉石、玛瑙等全部在这里进行集中交易,卖到国内。
同奈新城的码头建成以后,符真路的大米、水果、矿石等物资从这里出口,进口布匹、瓷器、茶叶等物资,成为一个大型商贸中心。同奈新城还逐步建立起一批工商企业,大规模的建设仍在进行,催生持续的用工需求。
元稹相信,隆安府作为符真路的中心城市,以后会像夏原一样发展的越来越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赚钱就业机会。这些赚钱就业机会,可以吸引大量的襄族过来发展,不仅可以给国内的汉人腾出空间,也可以强化朝廷对符真路的统治。
同奈新城产生的赚钱和就业的机会,自然也要留出一部分给夷人,但是在城内居住的夷人享有就业优先权,只有他们不够才会从城外引进其他夷人。
在城市里经商、务工,肯定要比在农村种地好很多,能够留在城内的夷人收入得到提升,自然就会比其他地方的夷人生活过得好很多。这些受到照顾夷人,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身份,不敢轻易反对官府,利于城市的繁荣稳定。
元稹计划,暂时先在隆安府实行,以后这种政策还要在郡城、领城推广,把城市的居留权和就业机会留给服从官府的人。对于在城市内敢于对抗官府、寻衅滋事、偷抢犯罪的,惩办后要逐出城市,赶到农村去,让他们不再享受照顾。
当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单靠本地人估计不够,以后可以让想进城的夷人申请,只有那些身份证件齐全、无犯罪记录、配合官府的夷人才会得到批准进城。
符真路的两个参议多罗敦和拉那烈善于观察风向,看到符真路开始办理夷人证件,立即带着家人到民政厅要求*****和身份牌,民政厅考虑后,决定由同奈区民政台来统一办理这些夷人王族降臣的身份证件。多罗敦干脆将名字改成姓氏,又加了两个字,称为多罗敦和顺,作为汉名,拉那烈也学着多罗敦,将汉名改为拉那烈多福。
多罗敦和顺与拉那烈多福觉得汉名太长,不如直接称为和顺、多福,其他汉官觉得这样称呼也好,平时就这样叫他们,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呼叫他们的全名。
和顺和多福觉得,正是由于自己眼光好,及时归顺唐朝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准备让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都要上官府开办的夷人学校。
和顺和多福发现一个问题,和顺原来是直通王,多福是文单王,跟隆安当地人的语言都不一样,孩子的教育该怎么办?
两人又跑到教育厅问一下才知道,教育厅考虑到隆安府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就设置了两类学校,一类是双语教学,学习真腊语和汉语,一类是汉语教学,从一年级就直接教汉语,不教夷人语言。其中,双语学校占七成,汉语学校占三成,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
和顺和多福都认为肯定是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从小就学汉语,汉语学的才会更好,以后进入公职和经商都有优势,果断决定报汉语学校。
没想到有的本地人也是这样想,觉得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一些,汉语学的好,未来前景自然更好。当然,也有一些本地人觉得自己既然属于真腊族,就要学习真腊语,不能忘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大部分还是让自己的子女报双语学校。
蒋文辉让各郡的教育局自己编写夷人学校的教材、聘请教师、举办学校,可把各郡的教育局给愁坏了。学校选址还好,地方不难找,最多就是花钱重建,编写教材和聘请老师都是难题。
各个教育局抓了一帮襄人、夷人分别编写汉夷教材,夷人教师比较好找,汉语教师比较难找,最后高薪聘请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来充任。
小学相对好些,毕竟要等两年后,才开始教汉语,中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
初中就难了,一上来就要教汉语,而且汉语还是重点,各郡的教育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总算凑够了初中的汉语教师。
夷人学校也是实行免费教育,但是由于经费和师资有限,所以招收的学生非常有限。一个领一般有五六万人,但是只开办三所小学,一所初中,隆安府好一些,比例稍微放宽,但是竞争也比较激烈。
当然,也有的夷人不屑于进官府开办的学校,甚至继续去上夷人自己开办的私学,各地官府也不去阻止,省的都去挤公办学校。
和顺和多福身份特殊,当然会受到照顾,几个适龄的子女都顺利进入汉语学校。进入7月下旬,符真路各地的夷人学校纷纷开学,能够入学的夷人孩子,都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
开学后,教授夷语课的老师还好些,教授汉语的老师很难受,除了少量的老师通双语,大部分襄人教师只会汉语,不会夷人话,教学非常吃力。这些汉语教师只能先写出汉字,让学生们跟着读,至于意思,只能是用手势或物件、图画表示,反正是各用各的招,慢慢的让夷人学生也懂了。
http://www.rulianshi.net/shijiejiangshanyitongzhi/494463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蒋文辉还汇报,由于汉人数量比较少,所以夷人学校的教师以襄夷两族为主,襄人学校的小学老师以襄族为主,初中以上才能聘请汉人教师,毕竟襄人要学汉语,汉人教的才会纯正一些。
元稹听完,觉得万事开头难,蒋文辉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先开好第一炮,把教育事业搞起来,特别是对于襄人,有了学校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加快吸引他们过来。
看完两个学校,元稹又顺道去总督衙门看一下,发现那里也建的差不多了,也可以在七八月份搬过来。由于临时挤在西贡城内,符真路的办公场所极为有限,也没法多招人,所有人都忙得半死。
元稹想,等衙门修好了,办公空间充足了,从华襄部队的退役老兵那里招一批人,再招一些有文化的人担任文员,让各个部门配齐人员,把符真路的架构全部搭建起来,
元寿铭上次因为宗教改革迟缓,被元稹批了一通,这次搞夷人事务就不再磨叽,当即率领民政厅的人开始干起来。元寿铭认为夷人需要*****和身份牌的,主要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因为这些人和华襄两族临近,需要区别身份,那些农村地区的都是夷人,不必急着办。
关于护照,既然华人的户口都在国内,就让他们回国内的户口所在地去办,目前华人都有身份牌先用着,要求他们必须在一年内利用回国的机会办好护照。
至于襄人、夷人的护照,只有出入境的人才需要,有需要的就让他们到各郡的民政局去申办。
制作护照、户口本和身份牌,自然需要一些成本,元寿铭决定参照以前国内的价格,每本户口本、护照,每个身份牌都各收五文钱的工本费。
元寿铭思虑已定后,就跟元稹汇报此事,元稹听了元寿铭的构想,觉得总体还算合理,但是一些细节还需要更改。
元稹说:“在我们符真路的华人有两大群体,一是类包括官员、驻军、公职人员、教师等吃皇粮的,一类是商人、企业主、技术人员等来赚钱的。那些吃皇粮的在民政厅都有资料,可以由民政厅统一****,不必再跑回国内一趟,符真师的普通士兵服役满三年就退役了,根本没有出入境的需要,如果服役期间确有回国的,民政厅可以再临时****。那些来赚钱的人,流动性性比较大,可以让其在一年内回国内办理。”
元寿铭暗自佩服元稹想的周全,立即说:“元大人比较替公职人员考虑,省的他们再来回奔波一趟,卑职后面就让民政厅来给他们办理。”
元稹又说道:“那些襄人的身份证件,以后就正式归到府、郡民政局办理,夷人的身份证件就由领一级的民政台办理。华襄两族在这里非官即商,五文钱不算大钱,但是对于一些夷人底层家庭,收入有限,一个家庭*****和身份牌就需要二十几文钱,可以买五十多斤米,不是小数。你想想,在我们符真路,除了华襄两族,剩下的肯定全部是夷族,那些拿不出证件的就按照夷人来处理。当然如果是华襄两族丢失证件的,必须及时补办,否则就禁止出郡,等办理好证件再放行。”
元寿铭领会了元稹的意思,说道:“夷人的身份证件全部按照申办制,有要办理的,就去领一级民政台去申办,其他人不作强制。”
元稹说:“夷人中担任乡长、村长的,还有经商要办理营业执照的,肯定还是要*****和身份牌,不过这些人经济条件好一些,****的钱对他们压力不大。”
元寿铭:“还有那些进城务工的也要办理,方便清查身份,卑职建议夷人凡是涉及公职,或是进城务工,特别是在华襄企业务工的人员,全部都要办理。”
元稹说:“你说的对,这些重要人群和华襄两族密切接触,肯定要掌握其身份信息,必须要办理。”
元寿铭和元稹商议确定后,就开始发出通知,让全路开始执行。
在符真路赚钱的华人基本都有回国的机会,一年内办理也比较合理,都逐步利用回国的机会***。襄人们凡是正式迁到符真路的,就到府、郡的民政局换成新的户口本、身份牌,有出入路需要的就去***。
夷人们则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很多农村人都很少进城,感觉****、身份证用处不大,不愿花那个钱,但是基层公职、教师肯定是要办的,在城内经商的也要办,那些在华襄企业务工的同样要办。
各郡、领对夷人进城管控的不严,但是隆安府对进城的夷人管控的很严,凡是要进入城区的一律会检查身份牌,只有本地的原住民和拆迁、卖地的安置户才能进城,其他地方和无证件的夷人,一律不得进城。
元稹之所以对进入隆安府的夷人严格管控,当然也是受到冯庆业一番理论的启发。元稹认为,在城区内华襄夷三族混杂,华襄两族受到照顾,自然拥护朝廷,夷人总体吃亏,肯定心怀不满。
目前在大规模建设同奈新城,不管是现在的建筑用工,还是后面的工商企业用工,短期内都是有限的,必须只能照顾重点人。
隆安府有两区四领,分别是同奈区、西贡区、头顿领、边和领、巴韦领、新安领,元稹决心在隆安府实行严格的人口管制措施,隆安府以外的夷人一律不得迁入隆安府。
待同奈新城建成后,路、府两级机构全部迁过去,襄人也全部迁过去,同奈区将作为以襄人为主的区,西贡区则作为夷人为主的区。
以后,隆安府将重点发展同奈区,大规模吸引襄族过来安家置业,将同奈新城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大型的工商业城市。在同奈新城内只允许两种夷人居住,一是城内的原住民,二是政策内拆迁、卖地的安置户,其他夷人一律不得进入。
为了促进同奈新城发展,元稹在城内设立了隆安宝石交易中心,符真路辖区内开采的宝石、翡翠、玉石、玛瑙等全部在这里进行集中交易,卖到国内。
同奈新城的码头建成以后,符真路的大米、水果、矿石等物资从这里出口,进口布匹、瓷器、茶叶等物资,成为一个大型商贸中心。同奈新城还逐步建立起一批工商企业,大规模的建设仍在进行,催生持续的用工需求。
元稹相信,隆安府作为符真路的中心城市,以后会像夏原一样发展的越来越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赚钱就业机会。这些赚钱就业机会,可以吸引大量的襄族过来发展,不仅可以给国内的汉人腾出空间,也可以强化朝廷对符真路的统治。
同奈新城产生的赚钱和就业的机会,自然也要留出一部分给夷人,但是在城内居住的夷人享有就业优先权,只有他们不够才会从城外引进其他夷人。
在城市里经商、务工,肯定要比在农村种地好很多,能够留在城内的夷人收入得到提升,自然就会比其他地方的夷人生活过得好很多。这些受到照顾夷人,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身份,不敢轻易反对官府,利于城市的繁荣稳定。
元稹计划,暂时先在隆安府实行,以后这种政策还要在郡城、领城推广,把城市的居留权和就业机会留给服从官府的人。对于在城市内敢于对抗官府、寻衅滋事、偷抢犯罪的,惩办后要逐出城市,赶到农村去,让他们不再享受照顾。
当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单靠本地人估计不够,以后可以让想进城的夷人申请,只有那些身份证件齐全、无犯罪记录、配合官府的夷人才会得到批准进城。
符真路的两个参议多罗敦和拉那烈善于观察风向,看到符真路开始办理夷人证件,立即带着家人到民政厅要求*****和身份牌,民政厅考虑后,决定由同奈区民政台来统一办理这些夷人王族降臣的身份证件。多罗敦干脆将名字改成姓氏,又加了两个字,称为多罗敦和顺,作为汉名,拉那烈也学着多罗敦,将汉名改为拉那烈多福。
多罗敦和顺与拉那烈多福觉得汉名太长,不如直接称为和顺、多福,其他汉官觉得这样称呼也好,平时就这样叫他们,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呼叫他们的全名。
和顺和多福觉得,正是由于自己眼光好,及时归顺唐朝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准备让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都要上官府开办的夷人学校。
和顺和多福发现一个问题,和顺原来是直通王,多福是文单王,跟隆安当地人的语言都不一样,孩子的教育该怎么办?
两人又跑到教育厅问一下才知道,教育厅考虑到隆安府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就设置了两类学校,一类是双语教学,学习真腊语和汉语,一类是汉语教学,从一年级就直接教汉语,不教夷人语言。其中,双语学校占七成,汉语学校占三成,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
和顺和多福都认为肯定是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从小就学汉语,汉语学的才会更好,以后进入公职和经商都有优势,果断决定报汉语学校。
没想到有的本地人也是这样想,觉得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一些,汉语学的好,未来前景自然更好。当然,也有一些本地人觉得自己既然属于真腊族,就要学习真腊语,不能忘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大部分还是让自己的子女报双语学校。
蒋文辉让各郡的教育局自己编写夷人学校的教材、聘请教师、举办学校,可把各郡的教育局给愁坏了。学校选址还好,地方不难找,最多就是花钱重建,编写教材和聘请老师都是难题。
各个教育局抓了一帮襄人、夷人分别编写汉夷教材,夷人教师比较好找,汉语教师比较难找,最后高薪聘请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来充任。
小学相对好些,毕竟要等两年后,才开始教汉语,中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
初中就难了,一上来就要教汉语,而且汉语还是重点,各郡的教育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总算凑够了初中的汉语教师。
夷人学校也是实行免费教育,但是由于经费和师资有限,所以招收的学生非常有限。一个领一般有五六万人,但是只开办三所小学,一所初中,隆安府好一些,比例稍微放宽,但是竞争也比较激烈。
当然,也有的夷人不屑于进官府开办的学校,甚至继续去上夷人自己开办的私学,各地官府也不去阻止,省的都去挤公办学校。
和顺和多福身份特殊,当然会受到照顾,几个适龄的子女都顺利进入汉语学校。进入7月下旬,符真路各地的夷人学校纷纷开学,能够入学的夷人孩子,都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
开学后,教授夷语课的老师还好些,教授汉语的老师很难受,除了少量的老师通双语,大部分襄人教师只会汉语,不会夷人话,教学非常吃力。这些汉语教师只能先写出汉字,让学生们跟着读,至于意思,只能是用手势或物件、图画表示,反正是各用各的招,慢慢的让夷人学生也懂了。
http://www.rulianshi.net/shijiejiangshanyitongzhi/494463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