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4章 雨林里的秘密(第二更,求订立)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返程的飞机里,多了一名客人。
坐在飞机上的顾正宏显得有些恍惚,他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仅仅只是十几分钟后,他就接到公司人事打来的电话。
不是东宁船舶,而是公司——东宁船舶的母公司,大洋公司。
是人事调令。
殖业和大洋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连系,但实际上,他们原本就是一体的。
一直以来,他的职员也是互相流通的,只不过最近十几年,这种跨公司的调动越来越少了。
“到了殖业,你会有更大的平台发挥你的能力!”
余光看了一眼正在翻看报告的李奕唯,顾正宏的心情有点儿复杂。
既期待同样也无奈。
他期待的是能够有更大的平台去发挥,而无奈的是什么?
是他就这样离开了东宁——自从二十七年前,随父母来到东宁之后,他早就把东宁当成了自己的家。
他在那里长大、求学,结婚、生子,而现在呢?
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告别。
就这样心神纷乱中,飞机降落了,在起身时,李奕唯看着顾正宏,说道:
“正宏,一会司机会送你到你的新家,对了,令夫人和孩子们会在稍晚一些和你团聚。”
什么?
直到看着理事上车时,顾正宏甚至还有些发懵,这,这样就来长安了?
不仅仅是他,甚至还有他的家人。
坐在车上的李奕唯,并没有去考虑顾正宏的感受,或者说想法,在他看来,这是机会,给予别人的机会。
他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也愿意给其以发挥的机会。
至于其它的重要吗?
在他思索着的时候,助理提醒道:
“理事,太太想和你确认一下,今晚你是否会出席博物馆举行的展览。”
“嗯,”
李奕唯点了点头,这个展览无论如何都是要去的。
博物馆展厅的灯光柔和得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玻璃展柜里的泥板上。那些刻着楔形文字的泥板泛着岁月沉淀的土黄色,有的边缘还留着考古发掘时的细微痕迹,却丝毫不减古巴比伦文明的厚重感。
在妻子与朋友们聊天时,李奕唯站在展柜前,目光顺着那些扭曲的符号慢慢移动——这些沉睡了数千年的文字,像是在无声诉说着两河流域的古老的文明。
展厅里人很多,偶尔能听到参观者压低的惊叹声和相机快门的轻响。李奕唯正盯着一块刻有星象图的泥板出神,身后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抑制不住的自豪:
“怎么样,这些泥板都是古巴比伦时代的,是不是很震撼?”
他转过身,就看到弟弟李奕霖,他刚结束和几位考古界学者的寒暄,快步朝他走来。
现在的他不仅在国内考古界颇有名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李奕霖的神情却难掩兴奋,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几个月忙得脚不沾地,总算把它们安全运回来,还赶在这个月开展了。”
“这就是你最近几年在伊拉克的成果?”
李奕唯笑着点头,目光又落回那些泥板上,语气里满是赞叹,说道:
“我之前只在你发的照片里见过,没想到实物这么有冲击力。对了,上次你说,还参与了古巴比伦的古迹修复?”
“是啊,修复了空中花园遗址的一部分夯土墙,还有几处神庙的基座。”
李奕霖的声音放轻了些,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他往展厅角落人少的地方引了引.
“你也知道,伊拉克这几年一直在努力找回自己的文化根脉。古巴比伦文明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历史,修复那些古迹、展出这些文物,不只是考古工作,更重要的是帮他们重新连接起过去——毕竟,那才是他们的根。”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政治,帮助伊拉克寻根,其核心也是为了脱离——为了从那个所谓的大家庭中脱离。
找到了历史传承的根之后,再一点点的剥离,最终一点点的实现伊拉克的真正现代化。
这正是伊拉克王室资助考古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希亚是他们的兄弟。
李奕唯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展厅墙上的古巴比伦地图,地图上用金色线条勾勒出当年城邦的范围,两河流域的轮廓清晰可见。
“这确实很重要,不过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他看着身边的兄弟,语气里带着几分心疼。
“既要保护文物,还要推进遗址的修复,压力不小吧?”
“压力肯定有,但值得。”
李奕霖拿起展柜旁的讲解牌,指着上面的楔形文字翻译,
“你看这块泥板,记录的是古巴比伦的农业法典,里面提到的灌溉制度,现在伊拉克的一些村庄还在沿用。当当地村民看到这些泥板,听到我们讲解它们的历史时,那种眼里亮起来的光,他们第一次知道,在所谓的蒙昧时代之前,他们的祖先是有着璀璨文明的,他们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古巴伦人的传承,而不是……你知道,有时候,这甚至比任何成果都让人有成就感。”
展厅的灯光透过玻璃,在李奕霖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斑。李奕唯看着弟弟谈起考古时眼里的热忱,忽然明白他为什么愿意在伊拉克待这么多年——那些泥板、那些古迹,不只是冰冷的文物,更是一个国家与文明的羁绊,而他正是守护这份羁绊的人。
“等展览结束,这些文物会送回伊拉克吗?”
李奕唯轻声问。
“大部分会送回去,不过也会留一些在这里做长期交流展,以后,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感受到古巴伦文明的灿烂。”
李奕霖语气是平静的,这正是在海外考古的意义。可以把大量的文物带回国。
SEA是一个没有多少厚重历史的地方,但是并不妨碍SEA拥有大量的博物馆,那些博物馆里展览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或者艺术作品。
其中并不仅仅只有当年从日本带回来的文物,还有很多考古队员在国外发现的文物,甚至,还有一些二战遗失文物,虽然那些遗失文物的出现,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甚至引起了一些国际官司,但是并不妨碍它们在博物馆里的展示。
不过,最让人放心的还是那些考古队员在其它国家的考古发现,他们是通过“长期展览”的方式“寄存”在SEA的博物馆里。
当然,也可以是出售。在SEA的很多博物馆中,都存放着数量众多的从各国购买文物,尤其是东方文物,甚至有整体迁移的文物。
点点了头,李奕唯问道:
“这个周末你会回家吗?”
李奕霖摇了摇头,他把目光投向先前交流的一位教授说道:
“我明天会去掸邦,”
“去掸邦?这么快就要出去?”
“那位是掸邦过来的郑教授,他的小组,最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我打算过去看看。”
“发现?什么发现?”
李奕唯的语气中充满了疑惑,掸邦那里会有什么考古发现?
在他疑惑时,弟弟的话声却让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晋王墓!”
一瞬间,李奕唯愣住了,看着弟弟,语气变得有些激动说道:
“确定吗?”
“郑教授那么很确定,晋王最后病逝于孟艮,而孟艮就在掸邦。”
……
越野车的轮胎碾过雨林里泥泞的土路,溅起的泥水打在车身两侧,留下一道道深色的痕迹。
车窗敞开着,湿热的风裹着草木的腥气涌进来,耳边满是虫鸣与树叶摩擦的沙沙声。
郑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目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他扭头对坐在后面的李奕霖说道:
“大概是五年前,我在孟艮一带考察时,当时住的人家是当地土司家的后裔。”
李奕霖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好奇:
“土司家后裔?他跟您提了什么?”
“晋王墓。”
郑教授的声音并不大,像是在说一件尘封已久的秘事。
“他说孟艮的深山里藏着一座晋王墓。
他们家族世代守护着这个秘密,说是为了避免让满清知道墓地所在——晋王病逝后,其子降清后,满清随即下令将晋王墓迁去京城,就是怕当地人年年吊唁,留着反清的念想。”
李奕霖手里的动作顿住了,眉头微微蹙起:
“晋王墓被迁走,我记得是他儿子降清后,清廷下旨办的事吧?史料里还记载过迁墓时的流程,连祭品清单都有留存。”
“史料记的,未必是全的。”郑教授转过头,目光落在李奕霖身上,语气里带着几分笃定。
“你想想,晋王李定国是什么人?他宁肯病死在荒野,也绝不向清廷低头。就算他的养子后来降了,可他怎么可能真的忤逆父亲的遗言,把父亲的真身墓交给清廷迁走?”
他顿了顿,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像是在梳理线索:“我后来查过,云南和缅北一带,本来就有好几处晋王的衣冠冢,有的在山洞里,有的藏在古寺后,原本就是当年为了混淆清廷视线设下的迷局。
至于后来被迁去京城的,多半只是件衣服、一块玉佩,顶多再配上一些遗骨,根本不是真身所在。
如果是其真身所在,李嗣兴又为何不请看坟人看管?要知道,李嗣兴的墓地,哪怕是到辛亥之后,李家人当时仍能聘请看坟人来管理墓地,可偏偏到了他爹那,还是奉旨迁去的晋王墓,却彻底的消失了,就像从不曾存在一样?
所以,我认为,被迁走的晋王墓,十之八九是衣冠冢,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应对满清弄的障眼法而已。”
郑教授的分析确实让人信服,是的,当儿子的怎么会让爹的坟荒落甚至消失呢?哪怕就是后世子孙再不肖,也不至于只拜李嗣兴,不顺便他爹的坟上丢几张纸吧。
“这么说,确实很有可能。”
李奕霖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他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您的意思是,土司后裔说的这座无碑晋王墓,很可能就是晋王李定国的真身墓?就在这片雨林里?”
对于晋王李定国,李奕霖并不陌生,所有的SEA人都不陌生,因为他不仅被写进历史书中,而且还有关于他的专门著作以及电影。
“任死荒徼,毋降!”
他的这一遗言,又有谁不知?
可以说,晋王李定国是SEA人最熟悉的明末人物,同样也是入享忠烈祠的先贤——对,在忠烈祠有偏殿供奉历代先贤,其中就有李定国。
“对,十有八九就在这里。”
郑教授点头说道:
“当时李嗣兴降清后,仍然有不少晋王旧部拒绝降清,他们遵从晋王遗训避入缅甸荒徼,而那位土司家,自称就是其旧部。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并没有佐证。”
这虽然只是一个信息,但是却让李奕霖兴奋起来了,他很清楚这个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晋王墓,很有可能就在这里,在这片雨林之中。
想到这,他忍不住看着这片雨林,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http://www.rulianshi.net/huidaoguoquzuocaifa/487376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坐在飞机上的顾正宏显得有些恍惚,他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仅仅只是十几分钟后,他就接到公司人事打来的电话。
不是东宁船舶,而是公司——东宁船舶的母公司,大洋公司。
是人事调令。
殖业和大洋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连系,但实际上,他们原本就是一体的。
一直以来,他的职员也是互相流通的,只不过最近十几年,这种跨公司的调动越来越少了。
“到了殖业,你会有更大的平台发挥你的能力!”
余光看了一眼正在翻看报告的李奕唯,顾正宏的心情有点儿复杂。
既期待同样也无奈。
他期待的是能够有更大的平台去发挥,而无奈的是什么?
是他就这样离开了东宁——自从二十七年前,随父母来到东宁之后,他早就把东宁当成了自己的家。
他在那里长大、求学,结婚、生子,而现在呢?
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告别。
就这样心神纷乱中,飞机降落了,在起身时,李奕唯看着顾正宏,说道:
“正宏,一会司机会送你到你的新家,对了,令夫人和孩子们会在稍晚一些和你团聚。”
什么?
直到看着理事上车时,顾正宏甚至还有些发懵,这,这样就来长安了?
不仅仅是他,甚至还有他的家人。
坐在车上的李奕唯,并没有去考虑顾正宏的感受,或者说想法,在他看来,这是机会,给予别人的机会。
他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也愿意给其以发挥的机会。
至于其它的重要吗?
在他思索着的时候,助理提醒道:
“理事,太太想和你确认一下,今晚你是否会出席博物馆举行的展览。”
“嗯,”
李奕唯点了点头,这个展览无论如何都是要去的。
博物馆展厅的灯光柔和得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玻璃展柜里的泥板上。那些刻着楔形文字的泥板泛着岁月沉淀的土黄色,有的边缘还留着考古发掘时的细微痕迹,却丝毫不减古巴比伦文明的厚重感。
在妻子与朋友们聊天时,李奕唯站在展柜前,目光顺着那些扭曲的符号慢慢移动——这些沉睡了数千年的文字,像是在无声诉说着两河流域的古老的文明。
展厅里人很多,偶尔能听到参观者压低的惊叹声和相机快门的轻响。李奕唯正盯着一块刻有星象图的泥板出神,身后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抑制不住的自豪:
“怎么样,这些泥板都是古巴比伦时代的,是不是很震撼?”
他转过身,就看到弟弟李奕霖,他刚结束和几位考古界学者的寒暄,快步朝他走来。
现在的他不仅在国内考古界颇有名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李奕霖的神情却难掩兴奋,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几个月忙得脚不沾地,总算把它们安全运回来,还赶在这个月开展了。”
“这就是你最近几年在伊拉克的成果?”
李奕唯笑着点头,目光又落回那些泥板上,语气里满是赞叹,说道:
“我之前只在你发的照片里见过,没想到实物这么有冲击力。对了,上次你说,还参与了古巴比伦的古迹修复?”
“是啊,修复了空中花园遗址的一部分夯土墙,还有几处神庙的基座。”
李奕霖的声音放轻了些,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他往展厅角落人少的地方引了引.
“你也知道,伊拉克这几年一直在努力找回自己的文化根脉。古巴比伦文明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历史,修复那些古迹、展出这些文物,不只是考古工作,更重要的是帮他们重新连接起过去——毕竟,那才是他们的根。”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政治,帮助伊拉克寻根,其核心也是为了脱离——为了从那个所谓的大家庭中脱离。
找到了历史传承的根之后,再一点点的剥离,最终一点点的实现伊拉克的真正现代化。
这正是伊拉克王室资助考古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希亚是他们的兄弟。
李奕唯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展厅墙上的古巴比伦地图,地图上用金色线条勾勒出当年城邦的范围,两河流域的轮廓清晰可见。
“这确实很重要,不过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他看着身边的兄弟,语气里带着几分心疼。
“既要保护文物,还要推进遗址的修复,压力不小吧?”
“压力肯定有,但值得。”
李奕霖拿起展柜旁的讲解牌,指着上面的楔形文字翻译,
“你看这块泥板,记录的是古巴比伦的农业法典,里面提到的灌溉制度,现在伊拉克的一些村庄还在沿用。当当地村民看到这些泥板,听到我们讲解它们的历史时,那种眼里亮起来的光,他们第一次知道,在所谓的蒙昧时代之前,他们的祖先是有着璀璨文明的,他们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古巴伦人的传承,而不是……你知道,有时候,这甚至比任何成果都让人有成就感。”
展厅的灯光透过玻璃,在李奕霖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斑。李奕唯看着弟弟谈起考古时眼里的热忱,忽然明白他为什么愿意在伊拉克待这么多年——那些泥板、那些古迹,不只是冰冷的文物,更是一个国家与文明的羁绊,而他正是守护这份羁绊的人。
“等展览结束,这些文物会送回伊拉克吗?”
李奕唯轻声问。
“大部分会送回去,不过也会留一些在这里做长期交流展,以后,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感受到古巴伦文明的灿烂。”
李奕霖语气是平静的,这正是在海外考古的意义。可以把大量的文物带回国。
SEA是一个没有多少厚重历史的地方,但是并不妨碍SEA拥有大量的博物馆,那些博物馆里展览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或者艺术作品。
其中并不仅仅只有当年从日本带回来的文物,还有很多考古队员在国外发现的文物,甚至,还有一些二战遗失文物,虽然那些遗失文物的出现,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甚至引起了一些国际官司,但是并不妨碍它们在博物馆里的展示。
不过,最让人放心的还是那些考古队员在其它国家的考古发现,他们是通过“长期展览”的方式“寄存”在SEA的博物馆里。
当然,也可以是出售。在SEA的很多博物馆中,都存放着数量众多的从各国购买文物,尤其是东方文物,甚至有整体迁移的文物。
点点了头,李奕唯问道:
“这个周末你会回家吗?”
李奕霖摇了摇头,他把目光投向先前交流的一位教授说道:
“我明天会去掸邦,”
“去掸邦?这么快就要出去?”
“那位是掸邦过来的郑教授,他的小组,最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我打算过去看看。”
“发现?什么发现?”
李奕唯的语气中充满了疑惑,掸邦那里会有什么考古发现?
在他疑惑时,弟弟的话声却让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晋王墓!”
一瞬间,李奕唯愣住了,看着弟弟,语气变得有些激动说道:
“确定吗?”
“郑教授那么很确定,晋王最后病逝于孟艮,而孟艮就在掸邦。”
……
越野车的轮胎碾过雨林里泥泞的土路,溅起的泥水打在车身两侧,留下一道道深色的痕迹。
车窗敞开着,湿热的风裹着草木的腥气涌进来,耳边满是虫鸣与树叶摩擦的沙沙声。
郑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目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他扭头对坐在后面的李奕霖说道:
“大概是五年前,我在孟艮一带考察时,当时住的人家是当地土司家的后裔。”
李奕霖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好奇:
“土司家后裔?他跟您提了什么?”
“晋王墓。”
郑教授的声音并不大,像是在说一件尘封已久的秘事。
“他说孟艮的深山里藏着一座晋王墓。
他们家族世代守护着这个秘密,说是为了避免让满清知道墓地所在——晋王病逝后,其子降清后,满清随即下令将晋王墓迁去京城,就是怕当地人年年吊唁,留着反清的念想。”
李奕霖手里的动作顿住了,眉头微微蹙起:
“晋王墓被迁走,我记得是他儿子降清后,清廷下旨办的事吧?史料里还记载过迁墓时的流程,连祭品清单都有留存。”
“史料记的,未必是全的。”郑教授转过头,目光落在李奕霖身上,语气里带着几分笃定。
“你想想,晋王李定国是什么人?他宁肯病死在荒野,也绝不向清廷低头。就算他的养子后来降了,可他怎么可能真的忤逆父亲的遗言,把父亲的真身墓交给清廷迁走?”
他顿了顿,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像是在梳理线索:“我后来查过,云南和缅北一带,本来就有好几处晋王的衣冠冢,有的在山洞里,有的藏在古寺后,原本就是当年为了混淆清廷视线设下的迷局。
至于后来被迁去京城的,多半只是件衣服、一块玉佩,顶多再配上一些遗骨,根本不是真身所在。
如果是其真身所在,李嗣兴又为何不请看坟人看管?要知道,李嗣兴的墓地,哪怕是到辛亥之后,李家人当时仍能聘请看坟人来管理墓地,可偏偏到了他爹那,还是奉旨迁去的晋王墓,却彻底的消失了,就像从不曾存在一样?
所以,我认为,被迁走的晋王墓,十之八九是衣冠冢,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应对满清弄的障眼法而已。”
郑教授的分析确实让人信服,是的,当儿子的怎么会让爹的坟荒落甚至消失呢?哪怕就是后世子孙再不肖,也不至于只拜李嗣兴,不顺便他爹的坟上丢几张纸吧。
“这么说,确实很有可能。”
李奕霖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他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您的意思是,土司后裔说的这座无碑晋王墓,很可能就是晋王李定国的真身墓?就在这片雨林里?”
对于晋王李定国,李奕霖并不陌生,所有的SEA人都不陌生,因为他不仅被写进历史书中,而且还有关于他的专门著作以及电影。
“任死荒徼,毋降!”
他的这一遗言,又有谁不知?
可以说,晋王李定国是SEA人最熟悉的明末人物,同样也是入享忠烈祠的先贤——对,在忠烈祠有偏殿供奉历代先贤,其中就有李定国。
“对,十有八九就在这里。”
郑教授点头说道:
“当时李嗣兴降清后,仍然有不少晋王旧部拒绝降清,他们遵从晋王遗训避入缅甸荒徼,而那位土司家,自称就是其旧部。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并没有佐证。”
这虽然只是一个信息,但是却让李奕霖兴奋起来了,他很清楚这个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晋王墓,很有可能就在这里,在这片雨林之中。
想到这,他忍不住看着这片雨林,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http://www.rulianshi.net/huidaoguoquzuocaifa/487376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