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美好而又充实的一天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叶凡唐若雪医婿、将军,夫人喊你种田了、恰似寒光遇骄阳、至尊神婿叶昊、卓禹安舒听澜、阮沐希慕慎桀、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稳住别浪、史上最强炼气期、魏晋干饭人、渣前夫总想抢我儿砸
            韩易没有夸大其词。
当他与徐忆如最终走出阿尔戈西时,他们购买的商品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一件。
除了在一楼淘到的五本书,和刚才那份约翰-亚当斯的签名文件之外,还有1968年披头士乐队《黄色潜水艇》动画音乐电影的原版海报、1865年亚伯拉罕-林肯的素描肖像、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征兵广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存世量极为稀少的《雷诺兹手册》、欧内斯特-海明威亲笔签名的《永别了,武器》初版、1803年伦敦西蒙兹出版社出版的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及十五世纪著名制图大师乔瓦尼-奥尔兰迪于1602年绘制的克里特岛地图……可谓种类繁多,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其中,最受韩易青睐的,是温斯顿-丘吉尔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由伦敦卡塞尔出版社于1948年发行的初版。全书一共六卷,其中四卷书口有褐斑,五卷书顶红漆严重褪色。卷二的扉页下缘还有磨损,边缘有轻微撕裂。按理说,如此成色的旧书,本不应该卖到11000美元的高价。
但奈何第一卷的首页,有丘吉尔1950年的题词。
这个题词,清楚地表明此乃个人赠阅本,而非书店售卖的标准初版。
看着首页“温斯顿-S-丘吉尔题词,1950年”的花体字,韩易感受到了一种亲身走进历史的慷慨激昂。他看过很多本与二战有关的历史类书籍,但还从来没有打开过由这位同盟国主要领袖之一撰写的回忆录。
韩易决定,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将成为明天飞往伦敦的班机上,他潜心阅读的作品。
当然,肯定看的是亚马逊下载的电子版,而不是这六卷已经快要散架的旧书。
对这六卷旧书,他另有安排。
他决定在帕萨拉夸的翻修工作完成之后,将它们送到科莫湖畔,送进他为酒店精心准备的丘吉尔会客厅里,供届时造访的住客瞻仰。
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传奇人物,与他购置的庄园产生了奇妙的联结,这种逐渐走向人类文明阵眼的感觉,更是令韩易心潮澎湃。他确信,此刻的自己,在阿尔戈西所体会到的,是再多名牌珠宝和奢侈品服饰也给予不了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另一边,小如最喜欢的藏品,也与一位历史名人有关。
这位历史名人的活跃时期,不是二战,而是冷战。
她与她的丈夫,是整个六十年代,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一对领袖夫妇,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杰奎琳-肯尼迪。
二人在阿尔戈西遇见的,是1962年的美国第一夫人亲笔签名的一封信函。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一夫人亲笔签名信函。信函共2页,使用白宫官方信笺。信中向CBS新闻记者查尔斯-科林伍德提供了她为即将于1962年2月14日播出的获奖电视纪录片《跟随约翰-F-肯尼迪夫人参观白宫》精心修改的解说词修正稿。
这部具有开创性的纪录片记录了肯尼迪夫人与查尔斯-科林伍德同游白宫的实况。通过这次录播,美国公众首次目睹了杰奎琳协助指导耗资两百万美元的白宫修复工程。更为特别的是,杰奎琳亲自参与了转播权谈判,最终促成CBS、NBC、ABC三大电视网联合投资并分日播出的这一几乎可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安排。
该节目累计吸引8000万观众,并在全球50多个国家同步播出。据广播电视博物馆记载,《跟随约翰-F-肯尼迪夫人参观白宫》也是首部专门面向女性观众的黄金时段纪录片。
这一切,足证杰奎琳作为总统伴侣卓越的组织、谈判与公关才华。即便剥离“第一夫人”的光环,这位身形娇小却意志坚韧的女性,也堪称一位杰出的公众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丈夫的任期只有短短两年,杰奎琳-肯尼迪也能常年在各家媒体“最伟大的第一夫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原因。她的历史评价,仅次于与丈夫一起执掌白宫长达12年,赢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埃莉诺-罗斯福、约翰-亚当斯最重要的政治顾问,废奴主义与妇女权利的倡导者阿比盖尔-亚当斯,以及在1814年英军占领华盛顿时拒绝撤离,比落荒而逃的丈夫更加勇敢,最终为白宫保住众多历史文物的多莉-麦迪逊。
事实上,杰奎琳-肯尼迪在1962至1966年的五年时间里,被盖洛普的年度民调连续评为美国最受尊敬的女性,即便后面的四年,实际上是林登-约翰逊的任期。
徐忆如对这封信函爱不释手。她藏在手套下的指腹轻轻抚过那页泛白的信笺,仿佛能触碰到杰奎琳在白宫书房里伏案疾书时留下的温度。
她仔细端详着信纸上优雅流畅的笔迹,那些关于壁纸选择、捐赠者名录、画作陈列的细致修改,无不彰显着一位女性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严谨与睿智。
这不再仅仅是一封书信。
它成了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
她的视线不自觉地转向正在与店员确认包装细节的韩易。凝视着他专注的侧脸,徐忆如再次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她选择的男人,或许真的有一天会站在某个领域的顶峰,就像当年的约翰-肯尼迪一样,改变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的规则。
这个认知,曾经让小如感到不安或渺小,但此时此刻,在杰奎琳-肯尼迪的信函面前,却意外激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
她不是必须成为韩易耀眼光环下被人轻视的点缀,她也有机会像杰奎琳那样,既能在伴侣需要时成为得力的支持者,也能在自我选定的领域开辟一片天地。娱乐产业、艺术收藏、文化传播——这个时代有太多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杰奎琳在1962年用一档电视节目改写了媒体规则,而她,徐忆如,为什么不能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呢?
这念头如种子落入心田,悄然生根。小如轻轻放下裱着信函的画框,动作庄重而珍惜。
于她而言,杰奎琳的信函已从一件可供瞻仰的历史文物,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弈。
与过去的杰出女性对话,亦与未来的自己立约。
她明白前路不会轻松,也清楚内心迷惘不会因为一封信函全然消散。该如何自处、如何定位自己与韩易的关系、如何与他并肩同行……这些问题仍需时间、经历,甚至伤痛与磨砺,才能慢慢作答。
但与半世纪前那位被迫离开白宫,在人间孤身跋涉三十二载,一生背负历史重轭前行的杰奎琳相比,年轻的她,至少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与更广阔的舞台。
心念至此,徐忆如自然地走到柜台前,接过了后续沟通事宜。
她娴熟地与黛博拉确认货品运输与商业保险的细节,语调温和,条理清晰,仿佛处理此类事务早已是她的日常。
购得如此多的藏品,二人自然不会亲自提回,尽管书店与One57相距不远。阿尔戈西为他们安排了送货服务,当晚八点前,三名工作人员会将二十一件藏品送至公寓前台,再由礼宾经理运往#79单元的前厅完成交付。
至于刚才豪言自己记得住的黛博拉女士,在韩易给她报出第六件商品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地掏出了笔记本,与瞠目结舌的托尼一道跟在两人身后,一边介绍每件藏品的来历和细节,一边记录韩易和徐忆如选中的物品详情。
期间,黛博拉还悄悄支使托尼返回柜台,给楼下的阿尔伯特打了个电话,请他帮忙询问店长,是否真的可以一次性出售这么多珍藏。
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毕竟,若真是阿尔戈西不愿出售的东西,那根本就不会被贴上价签,摆进顶楼的展示柜里。
更何况,韩易与徐忆如今天挑中的这二十一件商品,总价为133450美元。对比普通人购书的消费,那无疑是天价,毕竟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几个人逛一次书店能花掉上百万人民币。但如果以文物收藏的角度来看,那这笔花销也就没那么令人啧啧称奇了。
莫说与韩易在佳士得和苏富比购得的其他藏品相比,即便在阿尔戈西的布鲁克林仓库,标价更高的宝物亦不胜枚举。
就拿韩易购得的这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来举例,阿尔戈西为这本书标出的售价是12000美元,而同样是艾萨克-牛顿的著作,另外一本《光学:或论光的反射、折射、弯曲与颜色》,却能卖到10万美金整。
原因?
韩易买的那本是19世纪初的再版,而阿尔戈西收藏的《光学》一书,则是1704年由史密斯与沃尔福德出版社发行的首版。
换句话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牛顿还活着,还在因为他创新性的理论,受到大半个欧陆学界,特别是罗伯特-胡克的猛烈抨击。
这种市面上很难再淘到第二本的稀世古书,才是阿尔戈西不会轻易出售的镇店之宝。
当然,经过整整一年的亿万富豪生活和备忘录奖励返现的洗礼,韩易已经过了那个买东西看价签的阶段。
如今的他,不会以1.5亿美元的克里姆特物喜,也不会以13.34万美元的珍奇图书己悲。
反正奖励返现源源不断,买1亿也是返,买1万也是返,不需要计较某次购物的金额。单次消费额度即便再少,有时间这一指数的加持,他的财富,都终会膨胀到一个令世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现在的韩易,更关注所购之物对自身、对身边人、乃至对世界的积极意义,也更能细腻地体味到消费带来的多重愉悦。
这一点进步,无比忠实地体现在了他获得的返现倍数上。
“大通账户:MC94H11Y11 LLC.于05/17/2016 11:43:22 PST向账户(6102)存入$400350.00,该笔存款超过你警告设置中$2500的限额。”
“大通免费风控信息:刚才存入的$400350.00是否是您的交易?确认回复1,拨打大通服务热线回复2。回复STOP停止订阅。”
133450美元的消费,带来400350美元的返现。
三倍奖励。
看来,对于一个阅读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首相签名版收入囊中所获得的满足感,确实会比随意买一只百达翡丽名表要来得强烈,而且强烈得多。
接下来,诸如此类的珍品,会成为韩易重点关注的主要对象。
“易易。”上一句闲谈没有得到男友的回应,小如抬起眼,望向餐桌对面视线停留在手机屏幕上,嘴角挂起莫名微笑的韩易,表情显得有些警惕,“你在跟谁聊天?”
这种直白的诘问,不太像是一向含蓄婉转,会有意给韩易留出余地与空间的徐忆如会说出来的话。但二人的关系毕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物理层面。
她觉得,身为女友,虽不至于直接夺过手机查岗,但在男友明显走神时这样问一句,应该也算不得过分。
作为没吃过猪肉,也没怎么见过猪跑的恋爱新手,小如正在努力适应与韩易之间新的亲密关系、新的相处模式,和新的私人生活。
“没聊天。”韩易自然清楚徐忆如为何会有此问。为了让对方不至于继续累积疑惑和焦虑,最终做出趁他睡着翻他手机这种会直接开启核弹级修罗场的操作,韩易必须在每一个暂时清白的时刻,努力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他单手捏住手机边框,以这种方式证明他没有偷偷把界面划走,随后将手机翻转过来,给徐忆如看摩根大通发来的短信,“我在看刚才扣款的记录。”
“不用给我看啦,我只是问一下。”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小如原本紧绷的眼角明显松弛了不少,笑纹在其间重新泛起。
一贯分寸得宜的徐忆如并未聚焦短信内容,但匆匆一瞥,已足够印证他所言非虚。
“不是特别着急的话,就等一下再看吧……不然面要凉了。”
从阿尔戈西书店出来,已是下午两点零七分。过了午餐高峰期,许多餐厅都已经打烊,得等到夕阳西斜才会再开店门。于是,简单商议一番过后,饥肠辘辘的二人随手拦停了一辆黄色出租车,嘱咐师傅去东46街,十分钟后便抵达了位于这条街第24号的一风堂第五大道店。
两人更想吃的其实是一兰拉面,但2016年,这家拉面连锁店刚在布鲁克林的布什维克开出他们的北美首店。虽然也在纽约大都会区的范围内,但距离身处曼哈顿岛最中心的他们至少有将近半个小时的车程,对于等会儿还要去MoMA的韩易与徐忆如来说,实在没有必要那样千里迢迢的赶过去,再跟热情高涨的纽约客一起大排长龙。
因此,一风堂就成为了一个中庸但是不会出错的选择。出餐速度快、味道还行,而且就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往南走五条街开外。吃完就可以慢悠悠地走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继续他们今天的约会。
享用过拉面后,韩易与徐忆如随着午后的人流,融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参观队列中。尽管韩易个人更偏爱大都会博物馆那种沉淀着古典韵律的厚重感,但他却十分享受此刻在MoMA的时光——因为身旁的小如明显对这里充满革新精神、色彩奔放的现代艺术,展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他们完全沉浸在只属于彼此的二人世界里。他们并肩穿梭于各个展厅,在蒙德里安精确的几何构图前静静思索,在达利扭曲的时钟下交换会心的眼神,又在马蒂斯大胆狂野的色块中感受着生命的悸动。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在静谧的展馆与涌动的人潮间隙,感受着彼此的存在,偶尔的低语也融化在柔和的光线里。
时间在艺术的徜徉中悄然流逝,直到窗外曼哈顿的天际线被夕阳染上一片暖金色。在梵高那幅《星月夜》前驻足良久,仿佛灵魂也随着画布上涡旋的星云与静谧的村庄一同沉浮后,他们并未立刻随着开始流动的人潮离开。徐忆如牵起韩易的手,轻声说:“还有一个地方,不能错过。”
她领着他,穿过人群的尾声,来到了MoMA那面闻名遐迩的巨型落地窗前。
此刻,临近五点半的闭馆时分,这里几乎成了一片被遗忘的净土,游客已稀疏得只剩下三两剪影。那面直抵天幕的玻璃墙,如同一道无形的结界,将室内纯净无瑕的白与室外曼哈顿的尘世喧嚣,做了最清晰,也最富诗意的分隔。
窗外的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雕塑花园,以其简约的线条和静谧的水池,与背后林立的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宛如一幅精心构图、并且正在呼吸的立体画作,完整无缺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远处的摩天楼群勾勒出曼哈顿标志性的天际线,近处的街道车水马龙,而这一切,都与窗内静谧的艺术殿堂产生了奇妙的共生关系。
一个是极致的动,一个是极致的静。
一个是人间烟火,一个是精神家园。
夕阳正以一种近乎慷慨的姿态,将浓郁的金色光芒斜射进来,穿过透明的玻璃,毫无保留地泼洒在小如的脸庞和发丝上。她的肌肤仿佛成了最高级的画布,被这光线渲染出温润的质感。那融融的暖意让她不由微微眯起了眼睛,惬意地沉浸在了这份在曼哈顿岛上片刻难觅的宁静之中。
他们就这样无言地并肩站立,看着窗外城市缓慢沉入暮色。不知道过了多久,小如忽然转过身,伸出双臂轻轻抱住了韩易,将脸颊埋在他的肩头,声音带着一丝再明显不过的沉闷和歉疚:
“易易,对不起。”
韩易微微一怔,手臂下意识地环住她,轻声问:“怎么了?为啥说对不起?”
“我……”小如的声音更低了,“我本来可以在纽约多留几天的,多陪你几天的,但是……我放心不下妈妈一个人在台北,想早点回去,多陪陪她。你知道的,自从那件事情之后,她一直都是一个人在台北,平时想我又见不到我,只能每天晚上给我打一下视讯电话而已。外婆身体不好,除了工作之外她还要分心去照顾,所以……”
韩易闻言,收紧了手臂,下颌轻轻蹭了蹭她的发顶,声音温和而笃定:“傻瓜,这有什么好对不起的。千大万大、家人最大,孝顺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不光支持你,而且还心疼你。不然为什么会直接调私人飞机送你回家呢?不就是想你在路上没那么颠簸,没那么疲劳,可以多休息一下吗?”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我们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所以呀,不需要担心,也不用急在这一时。”
听到“一辈子”这个词,小如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酸又软。她从他怀中抬起脸来,望向他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
此刻,尽情散发着最后一抹绚烂光华的斜阳正毫无保留地映照进她的眼眸里,将徐忆如那对原本就清澈的瞳孔染得愈发璀璨明亮,里面仿佛盛满了揉碎的星光,又像是融化了整片温暖的苍穹。
那闪动的光芒里,有感动,有依恋,有对刚刚那句承诺的深切触动,还有一丝对未来的,那仍显迷惘,却已然无法抑制的希冀。
“谢谢易易宝宝,你对我的好,我都有看见,都有记在心里。”
“你在这边……乖乖等我,我保证,一定会快快飞回到你身边。”
“三周时间,不会太长的,一晃眼就过了……眼睛闭上,再睁开,重复二十一次,你就可以再见到我了。”
“很快的……”
徐忆如靠在韩易肩头轻声呢喃,反反复复地念叨着意思相近的话语,看似是在安慰后者,其实是在开解自己。
闭馆的广播声在此时轻柔地响起,为这二人在曼哈顿独享的一天,画上了完满的休止符。
“女士们先生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在十五分钟后闭馆。请您动身前往位于一楼的出口。感谢您的到访,并期待您再次光临。”
“希望你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而又充实的一天。”
http://www.rulianshi.net/haolaiwudeyiwanfuhao/491503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当他与徐忆如最终走出阿尔戈西时,他们购买的商品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一件。
除了在一楼淘到的五本书,和刚才那份约翰-亚当斯的签名文件之外,还有1968年披头士乐队《黄色潜水艇》动画音乐电影的原版海报、1865年亚伯拉罕-林肯的素描肖像、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征兵广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存世量极为稀少的《雷诺兹手册》、欧内斯特-海明威亲笔签名的《永别了,武器》初版、1803年伦敦西蒙兹出版社出版的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及十五世纪著名制图大师乔瓦尼-奥尔兰迪于1602年绘制的克里特岛地图……可谓种类繁多,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其中,最受韩易青睐的,是温斯顿-丘吉尔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由伦敦卡塞尔出版社于1948年发行的初版。全书一共六卷,其中四卷书口有褐斑,五卷书顶红漆严重褪色。卷二的扉页下缘还有磨损,边缘有轻微撕裂。按理说,如此成色的旧书,本不应该卖到11000美元的高价。
但奈何第一卷的首页,有丘吉尔1950年的题词。
这个题词,清楚地表明此乃个人赠阅本,而非书店售卖的标准初版。
看着首页“温斯顿-S-丘吉尔题词,1950年”的花体字,韩易感受到了一种亲身走进历史的慷慨激昂。他看过很多本与二战有关的历史类书籍,但还从来没有打开过由这位同盟国主要领袖之一撰写的回忆录。
韩易决定,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将成为明天飞往伦敦的班机上,他潜心阅读的作品。
当然,肯定看的是亚马逊下载的电子版,而不是这六卷已经快要散架的旧书。
对这六卷旧书,他另有安排。
他决定在帕萨拉夸的翻修工作完成之后,将它们送到科莫湖畔,送进他为酒店精心准备的丘吉尔会客厅里,供届时造访的住客瞻仰。
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传奇人物,与他购置的庄园产生了奇妙的联结,这种逐渐走向人类文明阵眼的感觉,更是令韩易心潮澎湃。他确信,此刻的自己,在阿尔戈西所体会到的,是再多名牌珠宝和奢侈品服饰也给予不了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另一边,小如最喜欢的藏品,也与一位历史名人有关。
这位历史名人的活跃时期,不是二战,而是冷战。
她与她的丈夫,是整个六十年代,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一对领袖夫妇,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杰奎琳-肯尼迪。
二人在阿尔戈西遇见的,是1962年的美国第一夫人亲笔签名的一封信函。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一夫人亲笔签名信函。信函共2页,使用白宫官方信笺。信中向CBS新闻记者查尔斯-科林伍德提供了她为即将于1962年2月14日播出的获奖电视纪录片《跟随约翰-F-肯尼迪夫人参观白宫》精心修改的解说词修正稿。
这部具有开创性的纪录片记录了肯尼迪夫人与查尔斯-科林伍德同游白宫的实况。通过这次录播,美国公众首次目睹了杰奎琳协助指导耗资两百万美元的白宫修复工程。更为特别的是,杰奎琳亲自参与了转播权谈判,最终促成CBS、NBC、ABC三大电视网联合投资并分日播出的这一几乎可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安排。
该节目累计吸引8000万观众,并在全球50多个国家同步播出。据广播电视博物馆记载,《跟随约翰-F-肯尼迪夫人参观白宫》也是首部专门面向女性观众的黄金时段纪录片。
这一切,足证杰奎琳作为总统伴侣卓越的组织、谈判与公关才华。即便剥离“第一夫人”的光环,这位身形娇小却意志坚韧的女性,也堪称一位杰出的公众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丈夫的任期只有短短两年,杰奎琳-肯尼迪也能常年在各家媒体“最伟大的第一夫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原因。她的历史评价,仅次于与丈夫一起执掌白宫长达12年,赢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埃莉诺-罗斯福、约翰-亚当斯最重要的政治顾问,废奴主义与妇女权利的倡导者阿比盖尔-亚当斯,以及在1814年英军占领华盛顿时拒绝撤离,比落荒而逃的丈夫更加勇敢,最终为白宫保住众多历史文物的多莉-麦迪逊。
事实上,杰奎琳-肯尼迪在1962至1966年的五年时间里,被盖洛普的年度民调连续评为美国最受尊敬的女性,即便后面的四年,实际上是林登-约翰逊的任期。
徐忆如对这封信函爱不释手。她藏在手套下的指腹轻轻抚过那页泛白的信笺,仿佛能触碰到杰奎琳在白宫书房里伏案疾书时留下的温度。
她仔细端详着信纸上优雅流畅的笔迹,那些关于壁纸选择、捐赠者名录、画作陈列的细致修改,无不彰显着一位女性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严谨与睿智。
这不再仅仅是一封书信。
它成了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
她的视线不自觉地转向正在与店员确认包装细节的韩易。凝视着他专注的侧脸,徐忆如再次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她选择的男人,或许真的有一天会站在某个领域的顶峰,就像当年的约翰-肯尼迪一样,改变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的规则。
这个认知,曾经让小如感到不安或渺小,但此时此刻,在杰奎琳-肯尼迪的信函面前,却意外激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
她不是必须成为韩易耀眼光环下被人轻视的点缀,她也有机会像杰奎琳那样,既能在伴侣需要时成为得力的支持者,也能在自我选定的领域开辟一片天地。娱乐产业、艺术收藏、文化传播——这个时代有太多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杰奎琳在1962年用一档电视节目改写了媒体规则,而她,徐忆如,为什么不能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呢?
这念头如种子落入心田,悄然生根。小如轻轻放下裱着信函的画框,动作庄重而珍惜。
于她而言,杰奎琳的信函已从一件可供瞻仰的历史文物,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弈。
与过去的杰出女性对话,亦与未来的自己立约。
她明白前路不会轻松,也清楚内心迷惘不会因为一封信函全然消散。该如何自处、如何定位自己与韩易的关系、如何与他并肩同行……这些问题仍需时间、经历,甚至伤痛与磨砺,才能慢慢作答。
但与半世纪前那位被迫离开白宫,在人间孤身跋涉三十二载,一生背负历史重轭前行的杰奎琳相比,年轻的她,至少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与更广阔的舞台。
心念至此,徐忆如自然地走到柜台前,接过了后续沟通事宜。
她娴熟地与黛博拉确认货品运输与商业保险的细节,语调温和,条理清晰,仿佛处理此类事务早已是她的日常。
购得如此多的藏品,二人自然不会亲自提回,尽管书店与One57相距不远。阿尔戈西为他们安排了送货服务,当晚八点前,三名工作人员会将二十一件藏品送至公寓前台,再由礼宾经理运往#79单元的前厅完成交付。
至于刚才豪言自己记得住的黛博拉女士,在韩易给她报出第六件商品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地掏出了笔记本,与瞠目结舌的托尼一道跟在两人身后,一边介绍每件藏品的来历和细节,一边记录韩易和徐忆如选中的物品详情。
期间,黛博拉还悄悄支使托尼返回柜台,给楼下的阿尔伯特打了个电话,请他帮忙询问店长,是否真的可以一次性出售这么多珍藏。
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毕竟,若真是阿尔戈西不愿出售的东西,那根本就不会被贴上价签,摆进顶楼的展示柜里。
更何况,韩易与徐忆如今天挑中的这二十一件商品,总价为133450美元。对比普通人购书的消费,那无疑是天价,毕竟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几个人逛一次书店能花掉上百万人民币。但如果以文物收藏的角度来看,那这笔花销也就没那么令人啧啧称奇了。
莫说与韩易在佳士得和苏富比购得的其他藏品相比,即便在阿尔戈西的布鲁克林仓库,标价更高的宝物亦不胜枚举。
就拿韩易购得的这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来举例,阿尔戈西为这本书标出的售价是12000美元,而同样是艾萨克-牛顿的著作,另外一本《光学:或论光的反射、折射、弯曲与颜色》,却能卖到10万美金整。
原因?
韩易买的那本是19世纪初的再版,而阿尔戈西收藏的《光学》一书,则是1704年由史密斯与沃尔福德出版社发行的首版。
换句话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牛顿还活着,还在因为他创新性的理论,受到大半个欧陆学界,特别是罗伯特-胡克的猛烈抨击。
这种市面上很难再淘到第二本的稀世古书,才是阿尔戈西不会轻易出售的镇店之宝。
当然,经过整整一年的亿万富豪生活和备忘录奖励返现的洗礼,韩易已经过了那个买东西看价签的阶段。
如今的他,不会以1.5亿美元的克里姆特物喜,也不会以13.34万美元的珍奇图书己悲。
反正奖励返现源源不断,买1亿也是返,买1万也是返,不需要计较某次购物的金额。单次消费额度即便再少,有时间这一指数的加持,他的财富,都终会膨胀到一个令世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现在的韩易,更关注所购之物对自身、对身边人、乃至对世界的积极意义,也更能细腻地体味到消费带来的多重愉悦。
这一点进步,无比忠实地体现在了他获得的返现倍数上。
“大通账户:MC94H11Y11 LLC.于05/17/2016 11:43:22 PST向账户(6102)存入$400350.00,该笔存款超过你警告设置中$2500的限额。”
“大通免费风控信息:刚才存入的$400350.00是否是您的交易?确认回复1,拨打大通服务热线回复2。回复STOP停止订阅。”
133450美元的消费,带来400350美元的返现。
三倍奖励。
看来,对于一个阅读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首相签名版收入囊中所获得的满足感,确实会比随意买一只百达翡丽名表要来得强烈,而且强烈得多。
接下来,诸如此类的珍品,会成为韩易重点关注的主要对象。
“易易。”上一句闲谈没有得到男友的回应,小如抬起眼,望向餐桌对面视线停留在手机屏幕上,嘴角挂起莫名微笑的韩易,表情显得有些警惕,“你在跟谁聊天?”
这种直白的诘问,不太像是一向含蓄婉转,会有意给韩易留出余地与空间的徐忆如会说出来的话。但二人的关系毕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物理层面。
她觉得,身为女友,虽不至于直接夺过手机查岗,但在男友明显走神时这样问一句,应该也算不得过分。
作为没吃过猪肉,也没怎么见过猪跑的恋爱新手,小如正在努力适应与韩易之间新的亲密关系、新的相处模式,和新的私人生活。
“没聊天。”韩易自然清楚徐忆如为何会有此问。为了让对方不至于继续累积疑惑和焦虑,最终做出趁他睡着翻他手机这种会直接开启核弹级修罗场的操作,韩易必须在每一个暂时清白的时刻,努力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他单手捏住手机边框,以这种方式证明他没有偷偷把界面划走,随后将手机翻转过来,给徐忆如看摩根大通发来的短信,“我在看刚才扣款的记录。”
“不用给我看啦,我只是问一下。”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小如原本紧绷的眼角明显松弛了不少,笑纹在其间重新泛起。
一贯分寸得宜的徐忆如并未聚焦短信内容,但匆匆一瞥,已足够印证他所言非虚。
“不是特别着急的话,就等一下再看吧……不然面要凉了。”
从阿尔戈西书店出来,已是下午两点零七分。过了午餐高峰期,许多餐厅都已经打烊,得等到夕阳西斜才会再开店门。于是,简单商议一番过后,饥肠辘辘的二人随手拦停了一辆黄色出租车,嘱咐师傅去东46街,十分钟后便抵达了位于这条街第24号的一风堂第五大道店。
两人更想吃的其实是一兰拉面,但2016年,这家拉面连锁店刚在布鲁克林的布什维克开出他们的北美首店。虽然也在纽约大都会区的范围内,但距离身处曼哈顿岛最中心的他们至少有将近半个小时的车程,对于等会儿还要去MoMA的韩易与徐忆如来说,实在没有必要那样千里迢迢的赶过去,再跟热情高涨的纽约客一起大排长龙。
因此,一风堂就成为了一个中庸但是不会出错的选择。出餐速度快、味道还行,而且就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往南走五条街开外。吃完就可以慢悠悠地走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继续他们今天的约会。
享用过拉面后,韩易与徐忆如随着午后的人流,融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参观队列中。尽管韩易个人更偏爱大都会博物馆那种沉淀着古典韵律的厚重感,但他却十分享受此刻在MoMA的时光——因为身旁的小如明显对这里充满革新精神、色彩奔放的现代艺术,展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他们完全沉浸在只属于彼此的二人世界里。他们并肩穿梭于各个展厅,在蒙德里安精确的几何构图前静静思索,在达利扭曲的时钟下交换会心的眼神,又在马蒂斯大胆狂野的色块中感受着生命的悸动。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在静谧的展馆与涌动的人潮间隙,感受着彼此的存在,偶尔的低语也融化在柔和的光线里。
时间在艺术的徜徉中悄然流逝,直到窗外曼哈顿的天际线被夕阳染上一片暖金色。在梵高那幅《星月夜》前驻足良久,仿佛灵魂也随着画布上涡旋的星云与静谧的村庄一同沉浮后,他们并未立刻随着开始流动的人潮离开。徐忆如牵起韩易的手,轻声说:“还有一个地方,不能错过。”
她领着他,穿过人群的尾声,来到了MoMA那面闻名遐迩的巨型落地窗前。
此刻,临近五点半的闭馆时分,这里几乎成了一片被遗忘的净土,游客已稀疏得只剩下三两剪影。那面直抵天幕的玻璃墙,如同一道无形的结界,将室内纯净无瑕的白与室外曼哈顿的尘世喧嚣,做了最清晰,也最富诗意的分隔。
窗外的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雕塑花园,以其简约的线条和静谧的水池,与背后林立的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宛如一幅精心构图、并且正在呼吸的立体画作,完整无缺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远处的摩天楼群勾勒出曼哈顿标志性的天际线,近处的街道车水马龙,而这一切,都与窗内静谧的艺术殿堂产生了奇妙的共生关系。
一个是极致的动,一个是极致的静。
一个是人间烟火,一个是精神家园。
夕阳正以一种近乎慷慨的姿态,将浓郁的金色光芒斜射进来,穿过透明的玻璃,毫无保留地泼洒在小如的脸庞和发丝上。她的肌肤仿佛成了最高级的画布,被这光线渲染出温润的质感。那融融的暖意让她不由微微眯起了眼睛,惬意地沉浸在了这份在曼哈顿岛上片刻难觅的宁静之中。
他们就这样无言地并肩站立,看着窗外城市缓慢沉入暮色。不知道过了多久,小如忽然转过身,伸出双臂轻轻抱住了韩易,将脸颊埋在他的肩头,声音带着一丝再明显不过的沉闷和歉疚:
“易易,对不起。”
韩易微微一怔,手臂下意识地环住她,轻声问:“怎么了?为啥说对不起?”
“我……”小如的声音更低了,“我本来可以在纽约多留几天的,多陪你几天的,但是……我放心不下妈妈一个人在台北,想早点回去,多陪陪她。你知道的,自从那件事情之后,她一直都是一个人在台北,平时想我又见不到我,只能每天晚上给我打一下视讯电话而已。外婆身体不好,除了工作之外她还要分心去照顾,所以……”
韩易闻言,收紧了手臂,下颌轻轻蹭了蹭她的发顶,声音温和而笃定:“傻瓜,这有什么好对不起的。千大万大、家人最大,孝顺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不光支持你,而且还心疼你。不然为什么会直接调私人飞机送你回家呢?不就是想你在路上没那么颠簸,没那么疲劳,可以多休息一下吗?”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我们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所以呀,不需要担心,也不用急在这一时。”
听到“一辈子”这个词,小如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酸又软。她从他怀中抬起脸来,望向他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
此刻,尽情散发着最后一抹绚烂光华的斜阳正毫无保留地映照进她的眼眸里,将徐忆如那对原本就清澈的瞳孔染得愈发璀璨明亮,里面仿佛盛满了揉碎的星光,又像是融化了整片温暖的苍穹。
那闪动的光芒里,有感动,有依恋,有对刚刚那句承诺的深切触动,还有一丝对未来的,那仍显迷惘,却已然无法抑制的希冀。
“谢谢易易宝宝,你对我的好,我都有看见,都有记在心里。”
“你在这边……乖乖等我,我保证,一定会快快飞回到你身边。”
“三周时间,不会太长的,一晃眼就过了……眼睛闭上,再睁开,重复二十一次,你就可以再见到我了。”
“很快的……”
徐忆如靠在韩易肩头轻声呢喃,反反复复地念叨着意思相近的话语,看似是在安慰后者,其实是在开解自己。
闭馆的广播声在此时轻柔地响起,为这二人在曼哈顿独享的一天,画上了完满的休止符。
“女士们先生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在十五分钟后闭馆。请您动身前往位于一楼的出口。感谢您的到访,并期待您再次光临。”
“希望你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而又充实的一天。”
http://www.rulianshi.net/haolaiwudeyiwanfuhao/491503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