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灵异录 > 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 > 第98章铁血铸城

第98章铁血铸城

    济宁城在血与火中迎来了第二个黎明。当第一缕阳光驱散晨雾,照亮城下那片尸横遍野的战场时,无论是城头的守军还是城外的清军,心中都清楚,新的一日,将比昨日更加残酷。

    (一) 夜以继日,坚城复立

    清军大营中,多尔衮面色阴沉地听着麾下将领汇报昨日的损失。当他听到城墙在炮火下多处受损时,眼中才闪过一丝厉色。“今日,集中所有红衣大炮,给本王轰!专打昨日破损之处!本王倒要看看,他们能修多快!”

    然而,当太阳升高,清军炮兵推出沉重的红衣大炮,准备再次轰击那些记忆中的城墙薄弱点时,他们惊愕地发现——昨天还被轰得坑坑洼洼、摇摇欲坠的墙段,此刻竟然大部分恢复了原状!灰白色的墙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坚实,仿佛昨日的惨烈炮击只是一场幻觉。

    “这……这怎么可能?!”清军炮手目瞪口呆。

    城头上,张大明看着清军炮兵那难以置信的表情,嘴角勾起一丝冷笑。秘密就在于昨夜运河上连夜运抵的、来自武昌的最新物资——水泥。在向拯民的高度重视下,军工坊已能小规模生产这种跨越时代的建筑材料。昨夜,守军民夫冒着冷箭,彻夜未眠,用水泥混合沙石,迅速填补、加固了破损的城墙。水泥的快速凝固特性,使得清军昨日的炮击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张煌言的水师船队再次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弹药,尤其是消耗巨大的手榴弹和炮弹,被源源不断地补充上岸。重伤员则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运输船,沿着运河送往相对安全的后方医治。这一切,都极大地稳定了军心。

    (二) 轮战疲敌,以逸待劳

    面对清军必然更加疯狂的进攻,张大明采纳了参军提出的“轮战”之策。他将两万余守军(含部分支援的新兵)分为三队,分别由他本人、副将周昆以及原胶东义军悍将赵铁头统领。

    “周昆部,守上午!赵铁头部,守下午!我率预备队随时支援,入夜后由休整队伍接替!”张大明下令,“每队坚守半日,必须保证弟兄们有喘息之机!”

    这种三班倒的方式,确保了在任何时候,城头上的守军都是体力相对充沛、精神相对集中的生力军,能够始终维持高昂的战斗力,同时也让所有部队都得到了实战锻炼。

    (三) 血战再起,壕沟阻敌

    辰时刚过,清军的进攻便开始了。果然如多尔衮所令,今日是全力攻城!超过三万清军,如同疯狂的浪潮,从多个方向涌向济宁城墙。战鼓声、号角声、喊杀声震天动地,规模远超昨日。

    然而,他们首先面对的,并非高大的城墙,而是守军事先挖掘的、环绕城墙的壕沟体系!这些遵照向拯民指示挖掘的壕沟,又深又宽,里面还插着削尖的竹木签,灌入了部分运河水,形成了难以迅速逾越的障碍。

    清军推动的庞大盾车、云梯,在壕沟前纷纷受阻。他们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命,用沙袋、门板、甚至同伴的尸体来填平壕沟,才能靠近城墙。这个过程,暴露在城头守军猛烈的火力之下,成为了单方面的屠杀。火枪、弓箭、尤其是威力巨大的手榴弹,如同雨点般落在填壕的清军头上,造成惨重伤亡。

    “快!快填!不准退!”清军督战队在后面疯狂地砍杀退缩的士兵,逼迫他们前进。鲜血染红了壕沟边的泥土,尸体几乎将部分壕沟填平。

    (四) 城头鏖战,生死一线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悍不畏死的清军最终还是填平了数段壕沟,将云梯再次架上了济宁城头。更加惨烈的城墙争夺战爆发了!

    清军动用了所有手段:弓箭压制、火铳仰射、身披数重厚甲的“重甲死士”攀城、甚至动用了一种简陋的、可投掷的“万人敌”(大型燃烧爆炸物)……

    守军则依据轮换,顽强抵抗。上午值守的周昆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城墙西北角楼一带,清军集中了数百精锐,凭借数量优势,一度成功登城,建立了小小的立足点,城头清军的旗帜甚至短暂地插上了垛口!

    “把他们打下去!”周昆眼睛赤红,亲自带着亲兵队冲杀过去。双方在狭窄的城墙上用长矛、战刀、乃至拳头牙齿进行殊死搏斗。关键时刻,预备役的掷弹兵冒着误伤的风险,将十几枚手榴弹投入登城清军最密集的地方!

    “轰隆”一片巨响,硝烟弥漫,刚刚站稳脚跟的清军被炸得人仰马翻。周昆趁机率部反击,终于将这股悍敌全部歼灭,夺回了阵地,他自己左臂也被砍了一刀,深可见骨。

    下午,轮到赵铁头部上阵。清军改变了策略,试图用挖掘地道的方式爆破城墙。赵铁头敏锐地发现了城墙下泥土的异常松动。

    “鞑子在挖地道!听瓮队,给老子找准位置!”他怒吼道。

    几名耳朵格外灵敏的“听瓮”士兵,将特制的大瓮扣在城墙根,耳朵紧贴瓮底,仔细倾听着地下传来的细微挖掘声。

    “这里!就在这下面对!”一名听瓮兵猛地抬头喊道。

    赵铁头立刻命令:“对准位置,向下挖反地道!灌烟!灌沸水!”

    守军迅速行动,挖开城墙内侧,找到清军地道,将点燃的湿柴和辣椒等物塞入,浓烟顿时灌入地道;同时,烧开的沸水和金汁(粪便熬煮)也顺着缺口倾泻而下!地道内顿时传来凄厉无比的惨叫声,清军的爆破计划彻底失败。

    (五) 英雄悲歌,城池屹立

    这一天的战斗,比第一天惨烈数倍。清军如同不知疲倦的潮水,一波退去,一波又来。守军各部轮番上阵,体力消耗巨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一名叫石头的年轻新兵,第一次面对如此血腥的场面,在清军登城时吓得脸色发白,但看到身边的老兵们死战不退,他猛地一吼,挺起刺刀就冲了上去,与一名满洲兵扭打在一起,最终用牙齿咬断了对方的喉咙,自己也力竭牺牲。

    原胶东义军的小头目快腿孙,负责在城头传递消息。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停,双腿被箭矢射中,依旧拖着伤腿爬行传递命令,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夕阳再次染红天际时,震天的厮杀声才渐渐平息。清军丢下了近万具尸体,伤者无数,却依旧未能撼动济宁分毫。而守军也付出了超过两千人伤亡的沉重代价,城墙上遍布斑驳的血迹和战斗的痕迹。

    多尔衮望着那座在暮色中依旧巍然耸立、仿佛不可摧毁的城池,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时间在流逝,鳌拜的消息越来越令人不安,而眼前的济宁,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济宁,这座用水泥、钢铁、以及无数华夏儿女鲜血铸就的堡垒,在第二日的炼狱考验中,依旧岿然不动。它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象征,一个不屈的意志,牢牢地扼住了满清命运的咽喉。

    http://www.rulianshi.net/diexiemingmobaihuzhanshensaobahuang/494279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