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灵异录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83章 后金改元

第283章 后金改元

    正当崇祯还沉浸在大胜农民军的喜悦中时,远在辽东的后金大汗皇太极也得知了大明境内的消息。

    盛京,崇政殿。

    殿外寒风凛冽,殿内炉火融融。

    皇太极斜倚在铺着虎皮的宽大躺椅上,半眯着眼睛,听跪在殿中的侍卫逐条禀报关内消息。

    “……天聪九年,大明中都凤阳被毁,朱家皇陵遭到高贼、献贼等几营流寇焚毁……”

    皇太极闻言,只是微微动了动眼皮,嘴角扯出一丝冷笑,不咸不淡地评论道:

    “嗯,他老朱家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他语气平淡,兴致缺缺,在皇太极看来,一座皇陵被毁而已,又不是什么明军遭受重创的好消息。

    如果关内明军被流寇重创,他立马就能提兵入关。

    皇太极所顾虑的,无非就怕入境太深,从而被明军关门打狗。

    侍卫捧着信件,继续禀报:

    “……七省总理卢象升、总兵祖宽,总督朱大典等人,于滁州城外大破流贼,斩敌无算。”

    听了这消息,皇太极才半睁开眼睛,略显诧异:

    “哦?”

    “竟然连祖家的辽东兵都被调了过去?”

    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

    “朱家小儿看来是被气得不轻,发狠了。”

    皇太极咂摸着下巴,似乎在品味这个名字,

    “七省总理……卢象升,看来大明还是有些能人的。”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欣赏,但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警惕和评估。

    “大汗,另外根据京畿一带细作传来的消息,有一伙西北的叛军已经打下了四川,并称王立制,号汉王。”

    侍卫紧接着补充道。

    皇太极本来对这些关内的纷乱消息都兴致缺缺,在他看来,明朝内部的流寇不过是疥癣之疾,迟早会被扑灭,又或是成为他下次入关劫掠时可利用的棋子。

    然而,当听到在遥远的西南一隅,竟然有人称王立制的消息,他像是被针扎了一下,猛地从椅子上挺直了身子,脸上的慵懒瞬间被惊疑取代。

    “称王?在四川?”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

    “这汉王是何许人也?竟然能在西南一隅,占据一省之地?”

    “据我所知,明廷的三边总督洪承畴,一直在追着这帮流寇不放,他们是怎么挡住明军的围剿,占据四川的?”

    面对皇太极的疑问,殿内的侍卫也有些无奈:

    “大汗,咱们最多也就去过宣府大同一带,对于西北的消息还不太灵通。”

    “就连这消息,都是从江南一带传到京畿的。”

    “这个汉王听说当初只是个明军小旗,他在天聪三年我军入关时,趁机于勤王军中发动了兵变,之后就一直活动于山、陕一带。”

    “听说他还在宁夏宰了明廷的庆王,后来又宰了四川的蜀王……”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面,在皇太极心中掀起一阵惊涛骇浪。

    此刻的后金,虽然在他的带领下日益强盛,却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通过多次入塞劫掠,后金获得了大量人口、财物。

    而且还打服了朝鲜、击溃了林丹汗,统一诸部蒙古。

    但关宁锦防线依旧稳固如山,山海关更是遥不可及,难以正面突破。

    眼下辽东的气候越来越恶劣,摆在皇太极眼前的局面,也称不上十分乐观。

    皇太极此刻正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是再次尝试叩关,还是继续巩固内部,消化所得。

    四川的突然易主,可以说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四川可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富庶地带,比后金这片鸟不拉屎的辽东好上太多了。

    如果西南地区被一个新兴势力牢牢掌控,无疑将极大地改变天下的格局。

    在皇太极看来,只要拿下四川,云贵的丢失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将是一个远比流寇更加难缠的割据政权。

    “从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人,竟然不声不响的把给四川占了?”

    一股莫名的急躁感攫住了皇太极的内心。

    他感觉天下局势,似乎正在向某个不可预知的方向加速滑去,他必须立刻做出应对。

    于是皇太极立刻朝眼前的侍卫吩咐道:

    “快,请范先生过来!”

    而被皇太极尊称为“范先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心腹谋士,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名门之后,他的祖上大有来头。

    那位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文正公,就是其先祖。

    很快,一位年约四十,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匆匆赶到了崇政殿。

    “奴才范文程,叩见大汗。”

    他躬身行礼,姿态恭谨。

    皇太极见范文程前来,立刻起身,亲自上前扶住他的手臂,显得十分热络:

    “范先生不必多礼!”

    “你来得正好,关内传来一消息,本汗觉得事关重大,心中疑虑难决,特意请你来帮我拿拿主意。”

    说着,皇太极拉着他走到一旁的暖炕坐下,并递上了那封记录着四川情报的书信。

    范文程先是连称“不敢”,随后才双手接过书信,仔细地阅读起来。

    起初,他的面色尚还平静,但越看越是凝重。

    当范文程看到“雄踞四川、称王立制”等处时,先是大惊,随后又像想到了什么,脸上涌现出狂喜之色,甚至连双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范文程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向朱明王朝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而他所效忠的皇太极,无疑是其中最佳的人选。

    范文程和朱家是有仇的。

    他范家祖籍本是江苏,靖康之变后,范仲淹之孙范正国南迁到了江西临川,而后迁至乐平。

    范家这一支子孙似乎与老朱家犯冲,屡次受到大明的打击。

    洪武年间,范文程的七世祖范越,在云梦县县丞任上犯法,从而被流放到了辽东沈阳卫,从此范家这一支就世居沈阳了。

    虽然被流放,但好在范家是名门之后,又出了不少官员。

    范文程的曾祖范鏓就是其中佼佼者,曾经在朝廷中任职工部主事。

    但好死不死,范鏓遇到了老道士嘉靖。

    在文官群体与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时,范鏓被嘉靖廷杖下狱。

    而嘉靖二十七年,内阁首辅夏言被杀,严嵩接任。

    在帮严嵩重组内阁班子之时,嘉靖再次想起了范鏓,想任命他当兵部尚书。

    但范鏓厌恶严嵩,更不想为昏庸的嘉靖帝所用,所以他以自己年老,不会顺从迎合而辞之不受。

    嘉靖大怒,干脆直接削了范鏓的官籍。

    (帝才鏓甚,会兵部尚书赵廷瑞罢,命鏓代入,鏓以老辞,且言通便,乏将顺之宜,帝怒,责鏓不恭,削其籍。)

    至此,范家逐渐从名门衰落下去,变成了寒门。

    而范文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

    更惨的是,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攻占辽东,范文程所在的抚顺成了敌占区。

    后金部队在当地大肆劫掠,并将所得人畜三十万分别赏赐给了有功官兵。

    努尔哈赤将降民编为一千户,赏赐给八旗贵族为奴。

    而范文程恰好就在这波被掳的降民之中,他被编入了镶红旗下,沦为了包衣奴才。

    这一年,范文程二十一岁。

    此后十余年,他在努尔哈赤的屠刀威胁下战战兢兢,受尽了歧视与凌辱。

    不是每个人都是辛弃疾。

    在绝望和苦难中,范文程将这一切的根源都归结到了大明的无能和无道上。

    要不是朱元璋将他祖先发配,他范文程就不会生在辽东。

    要不是朱厚熜削了他范家的官籍,他范文程也不会沦为平民,落入外族之手。

    京城里姓朱的皇帝小儿,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抱着这样的想法,范文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靠后金,加入了后金军队。

    好在他不仅脑子聪明,身子也非常壮硕。

    清史中记载,范文程虽是儒生,但相貌堂堂体格魁梧,生的腰宽背厚,十分雄壮。

    他投靠后金军队后,从基层做起,每每跟随军队出征,不仅冲锋陷阵,还能出谋划策,逐渐获得了一些信任。

    但老野猪皮不死,他仍然只是一个奴隶罢了。

    直到努尔哈赤死后,范文程的命运才终于迎来转机。

    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的野蛮态度,开始大力发掘并且重用汉族人才。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皇太极下令仿照汉族科举制度,在辽东开科取士,并亲自下旨,允许各族包衣参加,若考中即提拔重用。

    范文程抓住了这个机会,脱颖而出。

    皇太极得知其是名门之后,对他十分重视,立刻将他擢拔进入文馆,成为近臣。

    短短时间,范文程就从奴隶跃升为后金核心决策圈的一员。

    皇太极的知遇之恩,加上对明朝的仇恨,使得范文程更加死心塌地地为后金效力。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皇太极兵发大凌河。

    范文程自告奋勇,单骑闯入明军营地劝降,成功收编了孔有德、耿仲明等一批重要将领,并为后金带来了急需的西洋火炮技术和水师部队。

    无论清朝史料中再怎么鼓吹皇太极雄才大略,在范文程出现并深受重用之前,皇太极的战略更多还是继承自努尔哈赤的掠夺性扩张。

    后金针对大明的军事行动,也更像是草原部落为生存而进行的周期性“狩猎”,缺乏问鼎天下的清晰蓝图和政治架构。

    正是范文程,第一个高屋建瓴的向皇太极提出,要突破山海关、夺取北京、进而入主中原的顶层战略。

    也正是在范文程等汉臣的辅佐下,皇太极才开始停止单纯的对明劫掠,转而系统地统一蒙古、威逼朝鲜、建立汉式官僚体系,为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面对皇太极的询问,范文程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整理了一下思绪:

    “大汗,此乃天赐良机啊!”

    皇太极盯着他,目光灼灼:

    “还先生请细说。”

    范文程道:

    “大明内乱至此,中都皇陵被毁,此乃天命弃明的显兆!”

    “虽有名将如卢象升者偶获小胜,然流寇四起,蔓延数省,早已是心腹大患。”

    “而今又有枭雄据四川而称王,行裂土分疆之举,明廷威望扫地四尽。”

    “为了平息内乱,明廷势必还会抽调更多九边精锐入关平乱,辽东、宣大、山西一带防御必然空虚。”

    “此刻正是我大金用兵之时!”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皇太极的神色,继续深入分析:

    “然而,用兵还在其次。”

    “臣以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在于正名位,定乾坤,凝聚人心!”

    他的声音变得愈发坚定,

    “既然有人称王窥伺神器,大汗您功盖寰宇,德服万邦,岂能仍居汗位?”

    “依臣下看,大汗合该顺天应人,改元称帝!”

    皇太极闻言,心中剧震,虽然他早有称帝之心,但对于称帝时机,他还没完全拿定主意。

    “现在就称帝?会不会为时尚早?”

    “国内只怕仍有异议……”

    皇太极所说的“国内”,指的便是八旗内部,那些仍保有传统部落观念的贝勒大臣们。

    范文程摇摇头,语气斩钉截铁:

    “不早!”

    “大汗,时机已至!”

    “此前您打压二贝勒阿敏,吞并了正蓝旗,去一强敌。”

    “随后又通过厚待拉拢大贝勒代善,使其安于其位。”

    “四大贝勒轮坐受朝之礼早已废除,如今是南面独尊,大权尽在您手。”

    “八旗劲旅,唯您马首是瞻;蒙古诸部归附,朝鲜更是臣服称弟。”

    “更何况……”

    范文程压低了声音,眼中过一丝狡黠,

    “去年林丹汗之子额哲,不是献上了一颗大元传国玉玺吗?这正是大汗天命所归的象征!”

    “此时登基,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内慑群臣,外威诸国。”

    “名正言顺,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朱明有三火德,一曰炎汉之德,二曰朱姓之属,三曰日月之火。”

    “而今大汗已改称满洲,此为二水,依奴才看,不如再添一水,改国号为清。”

    “以水克火,则朱明可灭!”

    “届时,我大金便是皇帝之朝,而非一隅之国,如此才能号令群雄,逐鹿中原!”

    范文程的劝谏,可谓是句句说到了皇太极的心坎里。

    众所周知,朱明五行属火,改用满州大清,正好引水灭火。

    毕竟当年他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金被火克,努尔哈赤也被耗死在了宁远城下。

    如今他顺应天人,说不定还真能取得一番成就。

    再说了,称帝不仅仅是满足皇太极个人的权力欲望,更是政治上的迫切需要。

    一个“后金大汗”的身份,在蒙古部落里都谈不上尊贵,更别提深受大明影响的汉人和周边藩国了。

    只有皇帝的的名号,才能与大明皇帝平起平坐,才能更好地招揽汉人官僚与士绅,同时也能为后金政权赋予合法性,逐渐摆脱联盟部落的影子。

    而此时,后金内部的权力格局经过皇太极多年经营,四大贝勒共治的局面已名存实亡,称帝阻力大减。

    皇太极听着范文程的分析,沉思良久,眼中的犹豫逐渐被炽热取代。

    终于,他猛地一拍大腿,下定了决心:

    “好!”

    “先生所言,句句在理,如拨云见日!”

    “本汗决意,立刻筹备登基大典,昭告天地,改元称帝!”

    范文程闻言,立刻翻身跪倒,以头触地,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太极见状,志得意满,哈哈大笑起来。

    他亲自起身将范文程扶起,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范先生不必着急,等大典过后,再称万岁也不迟!”

    “你回去之后,立刻将本汗的意思通传于诸贝勒大臣,先将声势给本汗鼓噪起来!”

    “登基大典的一切事宜,就交由你和希福、刚林他们全力筹备,务必要隆重盛大,彰显我新朝气象!”

    范文程闻言,再次躬身行礼:

    “喳!”

    “奴才范文程,定不负皇上重托!”

    范文程的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

    二十年过去了,经过他出谋划策,不懈努力,终于看到了一丝复仇的机会。

    天聪十年三月(崇祯九年),在范文成的谋划下,皇太极正式宣布对后金进行制度改革。

    原文馆改为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学院,称作三院,类比大明内阁。

    范文程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执掌机要文书,类比大明内阁首辅。

    同时,后金更定了部院官职,设立六部,每部各设满洲承政议员,下置左右参政、理事官、副理事官等。

    这套制度,几乎是照搬了大明的中央架构。

    在对内政策上,皇太极也按照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进行了大调整,开始强调满汉一体,保护辽东汉人的生产权利。

    他提出了“专勤南亩,以重务本”的管理思路,停止强征各类劳役;

    同时,他还下令,所有村庄田土,八旗既已稳定,不要轻易变更,对百姓的财产和所养的鸡鸭牛羊等牲畜,不准随意强取豪夺。

    这一系列的政策,很好的减轻了辽东农民的负担。

    完成了政治上的改革后,皇太极心心念念的称帝时机,也终于到来了。

    http://www.rulianshi.net/damingcongbianjunkaishifumingmieqing/485495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