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各方反应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朕、从八百开始崛起、寒门崛起、世子妃你又被挖墙脚了、皇兄何故造反?、摄政大明、我在大唐卖烧烤、忽如一夜祖宗来、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讨逆、鹰掠九天、穿越了的学霸、神话版三国
崇祯八年十二月,一支信使小队,带着费平托与乔昂的书信悄然离开成都,取道东进,直奔澳门濠镜而去。
信使一路疾行,而川中的许多消息,也随着他们的脚步悄然扩散开来。
四川易主、贼首称“汉王”、废除苛捐杂税、均田分地、甚至公然邀请泰西传教士入川……
这些光怪陆离、而又石破天惊的消息,比朝廷的邸报更快一步席卷了东南沿海,在各地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
澳门,濠镜。
当费平托和乔昂的亲笔信送达耶稣会驻地时,整个驻地都沸腾了。
驻地的负责人,资深耶稣会士曾德昭神父捧着信件,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上帝啊……这简直是一个神迹!”
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东方竟然真的向我们敞开了大门!”
“万千迷途的羔羊有救了!”
曾德昭立刻召集了所有会士,向他们宣读自己的命令:
“费利佩,你立刻乘船前往马六甲,向主教和总督报告。”
“曼努埃尔,你以最快速度前往菲律宾,告知那里的教会和西班牙当局!”
“我们要把消息以最快速度传回罗马,传回里斯本!”
一时间,整个澳门教区都动了起来。
数十艘帆船满载着希望与野心,相继驶离港口,准备把来自四川的消息,带往广阔的海外。
而与这帮传教士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南士绅们的恐慌。
从信使和随行人员口中传出来的只言片语,在他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可怕的图景:
那些泥腿子们冲进高门大院,抢走四川官绅们的粮食、银钱;
将他们视若性命的田产瓜分一空……甚至开设公堂,刀斧加身!
苏州、松江、杭州等地的深宅大院里,乡绅们聚在一起,脸色煞白,窃窃私语。
“打土豪?分田地?”
“这都是真的?”
“千真万确,我族中有一支在四川开枝散叶,是他们亲口说的!”
“那姓江的贼酋,鼓动各地佃户、农民冲进官绅的宅院里烧杀抢掠;贼兵还会把田契当场烧毁,随后将田地分给那些无土之人。”
“听说……听说稍有反抗,便是满门抄斩的下场……”
“他妈的!”
人群中,有人忍不住骂了一句,
“咱们南直隶、江浙一带,每年给朝廷输饷数百万两,这些银子都去哪儿了?”
“天天喊着剿匪剿匪,结果贼寇是越缴越多!”
“不仅让流寇破了凤阳,烧了皇陵,现在竟连一省之地都丢给了贼人,还让人称王立制了?!”
“洪承畴、卢象升都是干什么吃的?!”
“万一……万一那姓江的贼子打出四川,流毒江南,我等……我等该如何是好?”
恐惧如同瘟疫一般,在江南各地的士绅当中不断传播。
四川的今天,会不会就是江南的明天?
他们赖以生存的秩序和根基,正在遥远的西南被连根拔起。
这种恐惧,甚至暂时压过了对北方流寇和关外鞑子的担忧。
而江南士林,对此则充斥着愤怒与鄙夷。
这帮学子们虽然对大明朝廷颇有微词,但贼酋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无疑是颠覆了他们心中的道统。
“僭号称王,此乃国贼!”
“所谓的新科举,不考经义文章,竟考什么算学、杂工、农事……”
“简直是斯文扫地,败坏伦常!”
“贼酋以卑劣之术惑乱人心,妄图以西学治国理政,简直是以卑凌尊,想要灭我儒学道统!”
言谈间,这帮学子们把四川的政权贬斥为“西蜀伪朝”,怒骂其政策为“暴秦苛政”,称新科举是“沐猴而冠”……
他们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仿佛用唾沫星子,就能将他们口中的“伪朝”淹没。
而在这一片混乱中,某位东南沿海的野心家,则对这些来自西南一隅的消息,颇感兴趣。
福建泉州,安平镇。
这里是大明海防游击、也是东南海上无可争议的霸主——郑芝龙的核心据点。
“大明两京十三省,如今竟然丢了一省?!”
当郑芝龙听到心腹汇报四川之事时,手中微微一颤,显得无比惊讶。
“西北明军竟然败给了一群流寇?”
郑芝龙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此时的他,正值人生巅峰。
崇祯六年,郑芝龙背靠大明朝廷,在金门海战中大败老对手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声威大震。
崇祯八年,他又刚刚火并了另一个大海盗刘香,彻底统一了东南沿海的海上势力。
郑家的商业版图庞大无比,遍及东洋、南洋。
从日本的平户、长崎,到南洋的吕宋、巴达维亚,甚至远至印度。
郑芝龙麾下的舰队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只,人员构成复杂,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东南亚土著乃至非洲黑人,号称拥众数十万,是不折不扣的“海贼王”。
可虽然郑家雄踞海上,坐拥如此势力,但说到底,郑家是离不开大陆的。
在郑芝龙的构想中,他最好是能依托大明官方身份,垄断富庶的东南沿海,从而在利润惊人的海上贸易中攫取利益。
至于朝廷是谁当家做主,对他一个海贼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眼下大明是正统,所以郑芝龙才会接受了明廷的招安,一心想要在朝廷里混个一官半职。
甚至,他还打算把儿子郑森送往南京国子监读书,方便将来入朝为官。
毕竟朝中有人,才好做生意。
但最近大明的局势,让他越来越感到不安。
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大明朝好像已经是行将就木,日薄西山了。
辽东的建州女真几乎是年年叩关,不断给明廷放血;西北乃至中原一带,流寇肆虐,天灾人祸不断。
如今,竟然又冒出一个在四川称王立制的江瀚?
郑芝龙不禁为大明捏了一把汗,同时也对自己接受招安的决策,打上了一个问号。
“朝廷……怕是越来越靠不住了。”
他暗自思忖。
不过,换个角度看,大明内陆越乱,朝廷对海洋的控制力和注意力就越弱,他郑家的海上王国反而会更加超然独立。
“四川……汉王……”
郑芝龙端坐于暖房中,嘴里不停地咀嚼着这几个字。
万一……万一这个姓江的真能成事,自己是不是得提前搭根线,以备不时之需?
想到这儿,他立刻招来心腹,吩咐道:
“加派人手,盯紧四川方向传来的所有消息,定期汇报于我!”
“另外,你去通知芝凤,让他组织一支精干的商队,多备些沿海的紧俏货。”
“试试看能不能从长江口逆流而上,想办法接触一下四川那帮人。”
“不必声张,先探探路,搭个桥。”
而在大明版图的另一头,来自四川的消息,很快便从东南一带传到了北方,直送大明京师。
此时正值崇祯九年正月,北京城还笼罩在节日的氛围当中。
虽然即将迎来上元佳节,但紫禁城中的皇帝朱由检,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去年的这个时候,凤阳沦陷,皇陵被毁。
整整一年过去,尽管卢象升奋力围剿,但焚毁他朱家祖坟的张贼、献贼仍然还在南直隶一带四处流窜。
到如今,西南方向竟然又传来了逆贼窃据一省、僭越称尊的的噩耗。
朱由检的心情可谓是郁闷到了极点。
自从他登基以来,可谓是诸事不顺,天灾人祸如影随形。
关外的建州女真他束手无策,而内地的流寇又是愈剿愈多。
再加上盘踞四川、称王立制的心腹大患……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充斥着朱由检的内心。
自从去年凤阳皇陵被毁后,他便一直素服避殿,减膳撤乐,以示哀悼和自责。
为了激励臣子和麾下的将士们奋进,朱由检还装模做样的昭告四方: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九年于兹。”
“水旱频仍,流寇未灭,虏寇又至。”
“此皆朕不德所致。自今始,朕旦夕居武英殿,省愆修德。凡章奏即于殿中省览。”
意思很简单,自己作为皇帝失职,没能消灭叛贼,洗雪国耻,从此以后,他就住在武英殿天天办公了。
这无疑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作秀。
朱由检摆出这幅近乎自虐的样子,其目的就是向臣子们展示自己的励精图治。
他希望借此,激发大臣们的忠君报国之心,从而奋发图强,早日剿灭贼寇。
可令朱由检没想到的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对此却反应冷淡,几乎是视而不见。
只有远在前线剿匪的卢象升,才把他的这番话当真了。
卢象升专门上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札子,恳请皇帝必保重龙体,剿贼不利都是他们这些臣子的错。
等来年开春,他一定会亲率大军,扫荡群丑贼,以报君恩。
卢象升说到做到。
他先是花了数月的时间,把流窜于湖广一带的贼寇剿灭,并于崇祯九年正月,在凤阳府大会诸将,展开了一次全面的总动员。
之所以选择在凤阳召开大会,卢象升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希望麾下的文官武将们,知耻而后勇,奋力剿贼。
在大会上,卢象升毫不客气把南直隶、湖广一带的巡抚总兵们都训了一顿。
这些人不仅尸位素餐、而且还畏敌如虎,
其中,卢象升还特别点了凤阳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等人的名字,借此警告他们要注意提防贼兵。
可卢象升虽然是一腔热血,公心为国,但他这番毫不留情的训斥,却让参会的文官武将们面子上挂不住了。
你把会议地点设在凤阳,已经是打脸了;
现在又加上如此直白的斥责,更让许多人心中不快,暗生抵触。
想让我们支持你剿匪?做梦去吧!
就这样,一场本该同仇敌忾、凝聚人心的战前动员,最终却反应平平,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无奈之下,卢象升又写下了一封奏疏,直送京师,希望能获得皇帝陛下的绝对支持。
在这封奏疏中,他几乎是全盘推翻了朝廷以往的围剿方略,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
他先是大力批评了朝廷之前的政策,称其调兵无度,遗祸无穷。
朝廷总是等贼寇闹大了才匆忙调兵,兵调过来了又不给足粮饷。
结果许多官兵非但没能剿贼,反而却因饥寒交迫而纷纷投了贼人,导致了恶性循环。
(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接着,他明确对崇祯提出要求,既然要任用他和洪承畴剿匪,就必须赋予他们专断之权。
像什么监军太监之类的,就别再派过来了。
“总督、总理宜有专兵专饷。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
卢象升的意思就是请求皇帝,将西北边兵划归洪承畴指挥,将辽东系的精锐边军划归自己指挥。
再者,他强烈建议放开地方军事权限,允许各州县自行练兵守土,不能总指望中央调兵,四处救火。
现在大明处处都是反贼,朝廷的兵马钱粮,根本就供应不上来。
(“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警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
最后,他又把炮口对准了朝中那帮只会空谈的言官御史,痛斥他们:
“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一求全责备。”
“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
在这封奏疏里,卢象升不仅提出了很多剿贼建议,更是毫不留情,痛批了朝廷的各种昏招。
他不光把官兵大量投奔起义军的事儿挑明了,而且还把皇帝不信任他的事实,也给摆了出来。
更过分的是,他还骂京师里的官员们只会动嘴皮子,不断给前线带来掣肘。
要不说卢象升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呢,他这一封奏疏上去,京师可就炸开锅了。
诸如官兵投贼、粮饷匮乏、地方无能等现象,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崇祯和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
但有些窗户纸,是不能捅破的。
有些事情,你知道,我知道,满朝文武甚至皇帝都知道。
但是你卢总理非要把事情挑明了说,那可就太没有礼貌了。
所有文官武将都说贼人是流寇,皇上的诏书里头给张献忠、高迎祥等人定性的也是勍寇。
可你卢象升非要说那帮贼人是“昔日参加剿匪的官军”,难道就你一个人聪明?
朝中的御史言官们纷纷发力,指责卢象升心怀不轨。
卢象升提议开放地方团练,就是想效仿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皇上派了监军看着他,他竟然心怀怨望,想要更大的权力,甚至还断绝言路,试图堵上所有人的嘴。
卢象升这封奏疏,几乎是把大明京师里的官员们都骂了个遍。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朝中的大部分官员纷纷统一了阵线,并达成了共识。
是,你卢大人一心为国,咱们都是一帮废物。
既然如此,以后剿匪,就别怪咱们出工不出力了。
万幸的是,此时的朱由检还对卢象升抱有极大的信任。
他力排众议,压下朝中所有声音,全力支持卢象升的方略,并给予了他更大的粮饷调度权。
至此,卢象升才算扫清了后方的掣肘,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当他在凤阳厉兵秣马之际,义军的攻势也并未停歇。
崇祯九年正月,张献忠的主力部队攻克了和州的门户含山,随即挥师包围了和州。
张献忠亲自带头攻城,西营的将士们在隆隆炮火中奋勇争先,越战越勇。
大军急攻一昼夜,于当晚三更时分,用大炮轰塌城墙,成功破城而入。
得手后,张献忠部势如破竹,抵达长江北岸的浦口,距离大明留都南京城已不足百里之遥。
明军将领薛永年、徐元亨率部来援,却被士气正盛的义军就地歼灭。
闯王高迎祥得知张献忠拿下了浦口,迅速调整战略,决定与张献忠会师,合兵直取南京!
很快,高、张两大主力于和州地区顺利会师。
义军连营数百里,旌旗蔽空,甲胄鲜明,拥众二十万,兵锋直指滁州。
滁州是南京城外的最后一道屏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
南京虽然倚靠长江天险,但江防线过长,无法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历来渡江战役,都是胜多败少。
所以,想要稳固江防,就必先守住江北。
江北是江淮分水岭地区,进可控制淮水,退可以保住长江。
守江必守淮,这里的淮,并非单只淮河,而是整个江淮之间的战略空间,也就是江北地区。
江北的丘陵地区,就是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滁州,就刚好立在江北的孔道上。
滁州城西郊的清流关,更是北方进出南京的必经之地。
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的战略,就是先攻破清流关拿下滁州,再南下从采石矶渡过长江,直扑南京城。
如果不出意外,历史的转折就要在滁州上演。
当年朱元璋定鼎淮西,进攻金陵,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同样是起义军,同样是防守薄弱的金陵城,同样是数十万雄师东征,高迎祥的思路几乎和朱元璋一模一样。
但很可惜,他们遇到的是卢象升。
卢象升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要以广袤的中原大地为主战场,湖北为分战场,川陕为终结地。
他要在江淮平原,一举将义军的主力打垮,然后将其残部逼入湖广,最终在川陕地区和洪承畴会师,合力完成最后一击!
而他选定的决战之地,正是江淮平原。
卢象升之所以选择此地,就是看中了这里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利于官军包抄、追击义军。
对此,他麾下的不少部将也提出了异议。
贼人多为流寇,马多步少,来去如风,极其灵活;
而我官军步多骑少,在平原上如何追得上、堵得住贼兵?
这平原地带,岂不是更利于贼寇四处奔袭?
但卢象升就是要示敌以弱,以身为饵,诱使高迎祥和张献忠的主力前来决战。
他虽然号称七省总理,但麾下真正的可战之兵只有三万余人。
只有先示敌以弱,才能让连胜之后的高、张二贼认为有机可乘,从而发起一场大决战。
贼人虽然号称二十万,但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只要歼灭了其中精锐,剩下的便不足为虑。
“兵者,诡道也。”
卢象升对此役胸有成竹,
“贼虽众,然其各部号令不一,加之久战疲敝,轻敌冒进。”
“我兵虽少,但个个以一当十!”
“三万对二十万,优势在我!”
http://www.rulianshi.net/damingcongbianjunkaishifumingmieqing/485259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信使一路疾行,而川中的许多消息,也随着他们的脚步悄然扩散开来。
四川易主、贼首称“汉王”、废除苛捐杂税、均田分地、甚至公然邀请泰西传教士入川……
这些光怪陆离、而又石破天惊的消息,比朝廷的邸报更快一步席卷了东南沿海,在各地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
澳门,濠镜。
当费平托和乔昂的亲笔信送达耶稣会驻地时,整个驻地都沸腾了。
驻地的负责人,资深耶稣会士曾德昭神父捧着信件,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上帝啊……这简直是一个神迹!”
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东方竟然真的向我们敞开了大门!”
“万千迷途的羔羊有救了!”
曾德昭立刻召集了所有会士,向他们宣读自己的命令:
“费利佩,你立刻乘船前往马六甲,向主教和总督报告。”
“曼努埃尔,你以最快速度前往菲律宾,告知那里的教会和西班牙当局!”
“我们要把消息以最快速度传回罗马,传回里斯本!”
一时间,整个澳门教区都动了起来。
数十艘帆船满载着希望与野心,相继驶离港口,准备把来自四川的消息,带往广阔的海外。
而与这帮传教士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南士绅们的恐慌。
从信使和随行人员口中传出来的只言片语,在他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可怕的图景:
那些泥腿子们冲进高门大院,抢走四川官绅们的粮食、银钱;
将他们视若性命的田产瓜分一空……甚至开设公堂,刀斧加身!
苏州、松江、杭州等地的深宅大院里,乡绅们聚在一起,脸色煞白,窃窃私语。
“打土豪?分田地?”
“这都是真的?”
“千真万确,我族中有一支在四川开枝散叶,是他们亲口说的!”
“那姓江的贼酋,鼓动各地佃户、农民冲进官绅的宅院里烧杀抢掠;贼兵还会把田契当场烧毁,随后将田地分给那些无土之人。”
“听说……听说稍有反抗,便是满门抄斩的下场……”
“他妈的!”
人群中,有人忍不住骂了一句,
“咱们南直隶、江浙一带,每年给朝廷输饷数百万两,这些银子都去哪儿了?”
“天天喊着剿匪剿匪,结果贼寇是越缴越多!”
“不仅让流寇破了凤阳,烧了皇陵,现在竟连一省之地都丢给了贼人,还让人称王立制了?!”
“洪承畴、卢象升都是干什么吃的?!”
“万一……万一那姓江的贼子打出四川,流毒江南,我等……我等该如何是好?”
恐惧如同瘟疫一般,在江南各地的士绅当中不断传播。
四川的今天,会不会就是江南的明天?
他们赖以生存的秩序和根基,正在遥远的西南被连根拔起。
这种恐惧,甚至暂时压过了对北方流寇和关外鞑子的担忧。
而江南士林,对此则充斥着愤怒与鄙夷。
这帮学子们虽然对大明朝廷颇有微词,但贼酋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无疑是颠覆了他们心中的道统。
“僭号称王,此乃国贼!”
“所谓的新科举,不考经义文章,竟考什么算学、杂工、农事……”
“简直是斯文扫地,败坏伦常!”
“贼酋以卑劣之术惑乱人心,妄图以西学治国理政,简直是以卑凌尊,想要灭我儒学道统!”
言谈间,这帮学子们把四川的政权贬斥为“西蜀伪朝”,怒骂其政策为“暴秦苛政”,称新科举是“沐猴而冠”……
他们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仿佛用唾沫星子,就能将他们口中的“伪朝”淹没。
而在这一片混乱中,某位东南沿海的野心家,则对这些来自西南一隅的消息,颇感兴趣。
福建泉州,安平镇。
这里是大明海防游击、也是东南海上无可争议的霸主——郑芝龙的核心据点。
“大明两京十三省,如今竟然丢了一省?!”
当郑芝龙听到心腹汇报四川之事时,手中微微一颤,显得无比惊讶。
“西北明军竟然败给了一群流寇?”
郑芝龙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此时的他,正值人生巅峰。
崇祯六年,郑芝龙背靠大明朝廷,在金门海战中大败老对手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声威大震。
崇祯八年,他又刚刚火并了另一个大海盗刘香,彻底统一了东南沿海的海上势力。
郑家的商业版图庞大无比,遍及东洋、南洋。
从日本的平户、长崎,到南洋的吕宋、巴达维亚,甚至远至印度。
郑芝龙麾下的舰队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只,人员构成复杂,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东南亚土著乃至非洲黑人,号称拥众数十万,是不折不扣的“海贼王”。
可虽然郑家雄踞海上,坐拥如此势力,但说到底,郑家是离不开大陆的。
在郑芝龙的构想中,他最好是能依托大明官方身份,垄断富庶的东南沿海,从而在利润惊人的海上贸易中攫取利益。
至于朝廷是谁当家做主,对他一个海贼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眼下大明是正统,所以郑芝龙才会接受了明廷的招安,一心想要在朝廷里混个一官半职。
甚至,他还打算把儿子郑森送往南京国子监读书,方便将来入朝为官。
毕竟朝中有人,才好做生意。
但最近大明的局势,让他越来越感到不安。
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大明朝好像已经是行将就木,日薄西山了。
辽东的建州女真几乎是年年叩关,不断给明廷放血;西北乃至中原一带,流寇肆虐,天灾人祸不断。
如今,竟然又冒出一个在四川称王立制的江瀚?
郑芝龙不禁为大明捏了一把汗,同时也对自己接受招安的决策,打上了一个问号。
“朝廷……怕是越来越靠不住了。”
他暗自思忖。
不过,换个角度看,大明内陆越乱,朝廷对海洋的控制力和注意力就越弱,他郑家的海上王国反而会更加超然独立。
“四川……汉王……”
郑芝龙端坐于暖房中,嘴里不停地咀嚼着这几个字。
万一……万一这个姓江的真能成事,自己是不是得提前搭根线,以备不时之需?
想到这儿,他立刻招来心腹,吩咐道:
“加派人手,盯紧四川方向传来的所有消息,定期汇报于我!”
“另外,你去通知芝凤,让他组织一支精干的商队,多备些沿海的紧俏货。”
“试试看能不能从长江口逆流而上,想办法接触一下四川那帮人。”
“不必声张,先探探路,搭个桥。”
而在大明版图的另一头,来自四川的消息,很快便从东南一带传到了北方,直送大明京师。
此时正值崇祯九年正月,北京城还笼罩在节日的氛围当中。
虽然即将迎来上元佳节,但紫禁城中的皇帝朱由检,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去年的这个时候,凤阳沦陷,皇陵被毁。
整整一年过去,尽管卢象升奋力围剿,但焚毁他朱家祖坟的张贼、献贼仍然还在南直隶一带四处流窜。
到如今,西南方向竟然又传来了逆贼窃据一省、僭越称尊的的噩耗。
朱由检的心情可谓是郁闷到了极点。
自从他登基以来,可谓是诸事不顺,天灾人祸如影随形。
关外的建州女真他束手无策,而内地的流寇又是愈剿愈多。
再加上盘踞四川、称王立制的心腹大患……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充斥着朱由检的内心。
自从去年凤阳皇陵被毁后,他便一直素服避殿,减膳撤乐,以示哀悼和自责。
为了激励臣子和麾下的将士们奋进,朱由检还装模做样的昭告四方: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九年于兹。”
“水旱频仍,流寇未灭,虏寇又至。”
“此皆朕不德所致。自今始,朕旦夕居武英殿,省愆修德。凡章奏即于殿中省览。”
意思很简单,自己作为皇帝失职,没能消灭叛贼,洗雪国耻,从此以后,他就住在武英殿天天办公了。
这无疑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作秀。
朱由检摆出这幅近乎自虐的样子,其目的就是向臣子们展示自己的励精图治。
他希望借此,激发大臣们的忠君报国之心,从而奋发图强,早日剿灭贼寇。
可令朱由检没想到的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对此却反应冷淡,几乎是视而不见。
只有远在前线剿匪的卢象升,才把他的这番话当真了。
卢象升专门上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札子,恳请皇帝必保重龙体,剿贼不利都是他们这些臣子的错。
等来年开春,他一定会亲率大军,扫荡群丑贼,以报君恩。
卢象升说到做到。
他先是花了数月的时间,把流窜于湖广一带的贼寇剿灭,并于崇祯九年正月,在凤阳府大会诸将,展开了一次全面的总动员。
之所以选择在凤阳召开大会,卢象升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希望麾下的文官武将们,知耻而后勇,奋力剿贼。
在大会上,卢象升毫不客气把南直隶、湖广一带的巡抚总兵们都训了一顿。
这些人不仅尸位素餐、而且还畏敌如虎,
其中,卢象升还特别点了凤阳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等人的名字,借此警告他们要注意提防贼兵。
可卢象升虽然是一腔热血,公心为国,但他这番毫不留情的训斥,却让参会的文官武将们面子上挂不住了。
你把会议地点设在凤阳,已经是打脸了;
现在又加上如此直白的斥责,更让许多人心中不快,暗生抵触。
想让我们支持你剿匪?做梦去吧!
就这样,一场本该同仇敌忾、凝聚人心的战前动员,最终却反应平平,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无奈之下,卢象升又写下了一封奏疏,直送京师,希望能获得皇帝陛下的绝对支持。
在这封奏疏中,他几乎是全盘推翻了朝廷以往的围剿方略,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
他先是大力批评了朝廷之前的政策,称其调兵无度,遗祸无穷。
朝廷总是等贼寇闹大了才匆忙调兵,兵调过来了又不给足粮饷。
结果许多官兵非但没能剿贼,反而却因饥寒交迫而纷纷投了贼人,导致了恶性循环。
(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接着,他明确对崇祯提出要求,既然要任用他和洪承畴剿匪,就必须赋予他们专断之权。
像什么监军太监之类的,就别再派过来了。
“总督、总理宜有专兵专饷。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
卢象升的意思就是请求皇帝,将西北边兵划归洪承畴指挥,将辽东系的精锐边军划归自己指挥。
再者,他强烈建议放开地方军事权限,允许各州县自行练兵守土,不能总指望中央调兵,四处救火。
现在大明处处都是反贼,朝廷的兵马钱粮,根本就供应不上来。
(“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警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
最后,他又把炮口对准了朝中那帮只会空谈的言官御史,痛斥他们:
“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一求全责备。”
“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
在这封奏疏里,卢象升不仅提出了很多剿贼建议,更是毫不留情,痛批了朝廷的各种昏招。
他不光把官兵大量投奔起义军的事儿挑明了,而且还把皇帝不信任他的事实,也给摆了出来。
更过分的是,他还骂京师里的官员们只会动嘴皮子,不断给前线带来掣肘。
要不说卢象升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呢,他这一封奏疏上去,京师可就炸开锅了。
诸如官兵投贼、粮饷匮乏、地方无能等现象,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崇祯和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
但有些窗户纸,是不能捅破的。
有些事情,你知道,我知道,满朝文武甚至皇帝都知道。
但是你卢总理非要把事情挑明了说,那可就太没有礼貌了。
所有文官武将都说贼人是流寇,皇上的诏书里头给张献忠、高迎祥等人定性的也是勍寇。
可你卢象升非要说那帮贼人是“昔日参加剿匪的官军”,难道就你一个人聪明?
朝中的御史言官们纷纷发力,指责卢象升心怀不轨。
卢象升提议开放地方团练,就是想效仿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皇上派了监军看着他,他竟然心怀怨望,想要更大的权力,甚至还断绝言路,试图堵上所有人的嘴。
卢象升这封奏疏,几乎是把大明京师里的官员们都骂了个遍。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朝中的大部分官员纷纷统一了阵线,并达成了共识。
是,你卢大人一心为国,咱们都是一帮废物。
既然如此,以后剿匪,就别怪咱们出工不出力了。
万幸的是,此时的朱由检还对卢象升抱有极大的信任。
他力排众议,压下朝中所有声音,全力支持卢象升的方略,并给予了他更大的粮饷调度权。
至此,卢象升才算扫清了后方的掣肘,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当他在凤阳厉兵秣马之际,义军的攻势也并未停歇。
崇祯九年正月,张献忠的主力部队攻克了和州的门户含山,随即挥师包围了和州。
张献忠亲自带头攻城,西营的将士们在隆隆炮火中奋勇争先,越战越勇。
大军急攻一昼夜,于当晚三更时分,用大炮轰塌城墙,成功破城而入。
得手后,张献忠部势如破竹,抵达长江北岸的浦口,距离大明留都南京城已不足百里之遥。
明军将领薛永年、徐元亨率部来援,却被士气正盛的义军就地歼灭。
闯王高迎祥得知张献忠拿下了浦口,迅速调整战略,决定与张献忠会师,合兵直取南京!
很快,高、张两大主力于和州地区顺利会师。
义军连营数百里,旌旗蔽空,甲胄鲜明,拥众二十万,兵锋直指滁州。
滁州是南京城外的最后一道屏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
南京虽然倚靠长江天险,但江防线过长,无法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历来渡江战役,都是胜多败少。
所以,想要稳固江防,就必先守住江北。
江北是江淮分水岭地区,进可控制淮水,退可以保住长江。
守江必守淮,这里的淮,并非单只淮河,而是整个江淮之间的战略空间,也就是江北地区。
江北的丘陵地区,就是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滁州,就刚好立在江北的孔道上。
滁州城西郊的清流关,更是北方进出南京的必经之地。
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的战略,就是先攻破清流关拿下滁州,再南下从采石矶渡过长江,直扑南京城。
如果不出意外,历史的转折就要在滁州上演。
当年朱元璋定鼎淮西,进攻金陵,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同样是起义军,同样是防守薄弱的金陵城,同样是数十万雄师东征,高迎祥的思路几乎和朱元璋一模一样。
但很可惜,他们遇到的是卢象升。
卢象升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要以广袤的中原大地为主战场,湖北为分战场,川陕为终结地。
他要在江淮平原,一举将义军的主力打垮,然后将其残部逼入湖广,最终在川陕地区和洪承畴会师,合力完成最后一击!
而他选定的决战之地,正是江淮平原。
卢象升之所以选择此地,就是看中了这里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利于官军包抄、追击义军。
对此,他麾下的不少部将也提出了异议。
贼人多为流寇,马多步少,来去如风,极其灵活;
而我官军步多骑少,在平原上如何追得上、堵得住贼兵?
这平原地带,岂不是更利于贼寇四处奔袭?
但卢象升就是要示敌以弱,以身为饵,诱使高迎祥和张献忠的主力前来决战。
他虽然号称七省总理,但麾下真正的可战之兵只有三万余人。
只有先示敌以弱,才能让连胜之后的高、张二贼认为有机可乘,从而发起一场大决战。
贼人虽然号称二十万,但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只要歼灭了其中精锐,剩下的便不足为虑。
“兵者,诡道也。”
卢象升对此役胸有成竹,
“贼虽众,然其各部号令不一,加之久战疲敝,轻敌冒进。”
“我兵虽少,但个个以一当十!”
“三万对二十万,优势在我!”
http://www.rulianshi.net/damingcongbianjunkaishifumingmieqing/485259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