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灵异录 > 大国院士 >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光粒子束接收成功!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光粒子束接收成功!

    事实上,即便是pony不来,徐川也在着手准备推动国内航天领域民营企业的发展了。

    原因很简单,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正在进行,而按照驭星工程目前的撞击实验数据,能够重启火星内核生成磁场的概率高达78.21%。

    这是一期驭星工程六颗陨石分三个批次撞击后由智能大模型AI通过无极量子超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而在驭星工程完成对火星的磁场重启后,后续的火星大气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等等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

    尤其是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

    尽管驭星工程重启了火星的磁场,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火星土壤中蕴含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以及隐藏在地壳中的水资源,形成地面海洋。

    但它终究不是地球。

    首先是改造初期的火星磁场不会太稳定,在面对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部分区域或短时间的漏洞。

    当然,这不是致命的问题。

    对于移民的人类以及生态系统来说,致命的是火星的大气层。

    虽然通过陨石撞击的手段能够在激发火星土壤中蕴含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制造出一个大气层。

    但相对比地球大气来说,火星新大气层的成分、厚度、大气压等各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可以让人类自由活动的程度。

    如果是在自然演化的条件下,可能需要经过数千万年数亿年乃至更遥远的的时间,才能让一个改造后充斥着二氧化碳火星变成拥有繁盛的物种、且相对宜居的世界。

    但如果是人为改造的话,这个时间能缩短到数百年甚至是更短。

    不过即便是数百年的时间对于当前的人类而言也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

    这不仅需要堪称海量的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来处理二氧化碳,更需要从土卫六运输大量的氮气以填补火星大气层,制造适应人类居住的环境。

    那么在未来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彻底完成对火星大气的改造前,修建‘全封闭’的初代移民城市是必然的。

    而航天局和下蜀航天基地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手中的航天载荷与相关的技术也完全不够。

    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其他的企业深度参与进来。

    写了一封开放室温超导材料开放性建议与航天领域加速布局发展的信件递交给北海小岛那边后,徐川回到了CRHPC机构,继续主持超光速航行技术的验证实验。

    在上一轮的验证实验中,他们成功的让一束光粒子通过了曲率空间以2.5倍的光速飞跃到了木星轨道,但却没能够成功利用木星自身的引力干扰曲率结构接收到这束光粒子。

    如果是单纯的对于验证是否能进行超光速航行来说,上一轮的实验已经足够成功了。

    但对于徐川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能够通过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装置顺利的接收到超光速的光粒子,对他来说这场实验才是真正的成功。

    CRHPC机构。

    总部的八卦大楼中,虽然相对比上一轮的验证实验已经走了不少的物理学家,但这里依旧人山人海。

    作为取代了CERN之后的新世纪物理学圣地,如果说以前的CRHPC机构仅仅是依靠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来吸引各国的学者。

    那么现在的CRHPC机构已然成长为了一个集结了对撞+航天的‘综合性’物理学研究机构了。

    这里不仅仅有大型粒子对撞机,还有的还有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等等各种物理实验设备。

    与此同时,CRHPC机构在那位徐教授的影响下还能借助金陵那边的下蜀航天基地往太空发射各种科研装置。

    甚至是借用到一部分‘昆仑’外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资源。

    这些都是以前的CERN机构所没有的资源。

    所以每天在这里做研究的常驻学者超过了一万两名,是CERN机构巅峰时的近两倍。

    这些由物理学家、工程师、学生及访问学者组成研究团队在庞大的科研资金的支持下,几乎每个月都能弄出来一些新的成果或者是技术。

    比如最近来自反物质研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弄出来一种新的‘反物质量子位技术’。

    简单的来说,这群研究团队将一个反质子(质子的反物质对应物)悬浮在电磁阱系统中,并抑制了环境干扰,以免破坏粒子脆弱的量子态。

    而当该粒子处于被称为“自旋”属性的未定模糊状态时,研究人员小心地使其振荡,并在长达50秒的时间内进行了测量。

    徐川了解过这个项目,主持该实验的物理学家斯特凡·乌尔默教授表示,这种实验可能有助于揭示物质与反物质之间更多的差异,进而回答一个涉及到宇宙大爆炸根本性问题。

    那就是‘我们是如何在一百多亿年前本应湮灭所有物质的反物质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

    理论上来说,宇宙大爆炸应该创造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本应迅速相互湮灭,使宇宙如今变得空空如也。

    但实际上如今的宇宙充满了各种物质,可见当初大爆炸的时候所诞生的反物质和物质间是有偏差的。

    而这个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宇宙起源。

    当然,除了理论上的重要性,这项技术或许在未来还可能成为另一项重要技术的‘支撑理论’。

    那就是反重力技术。

    在虚空场理论中,引力的来源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截然不同。

    爱因斯坦将引力重新定义为时空弯曲的表现,引力的‘起源’变成了物质和能量的分布,空间的弯曲程度决定了引力的强弱。

    而在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物理学发展,以及对常规物质和暗物质的深入研究后,徐川则将引力的来源定义到了另一个方向。

    引力不源于质量,也不源于时空弯曲,而是源于粒子在虚空场破缺时所产生的能量波动。

    这也就意味着质量越大的物体具备越多的虚空破缺行为,造成的能量波动也就越大。

    而即便是在虚无的真空中,不断产生和湮灭的虚引力子在常规状态下会使得引力的净效应为零,维持着背景时空的平坦。

    但当存在质量时,费米子(如电子、夸克)会与这些虚引力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周围的虚引力子云产生净极化效应,表现为我们感知到的‘引力’。

    简而言之,质量并非直接‘弯曲’时空,而是通过虚空破缺效应极化其周围的量子真空来间接产生引力场。

    而通过CRHPC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反物质量子位技术’抑制背景噪声,隔离粒子,并使粒子能够在量子模糊状态下保存。

    如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外力使得该粒子反旋震荡,那么其产生的‘引力荷’也与普通物质相反。

    即正物质,如质子的虚空破缺过程中极化真空产生‘正引力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引力,而‘反物质量子位技术’控制的反旋震荡虚空破缺极化真空会产生‘负引力场’,也就是斥力场。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看似’的可行性。

    至于是否能可行,这就是未来的事情了。

    至少现在是做不到的。

    (要是D老师早点出来就好了,当初的我也不至于为了思考一个理论上过得去的引力理论而掉无数的头发了,ε=(ο`*)))唉)

    CRHPC机构的总部大楼中。

    在经历了两天的间隔时间准备后,第二轮的超光速航行理论验证实验正式开启。

    母恒星太阳的逐日点轨道上,一架二代航天飞机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已经释放出去的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正漂浮在太空中,在霍尔推进单元的控制下,它正在缓慢的旋转着调整着自己的状态。

    很快,一道智能AI的汇报声在航天飞机的驾驶舱内响起。

    “空间校准装置对准完成,时空坐标同步完成,能量场稳定在阈值峰值!”

    量子引力模拟激发器的空间端口对准了遥远的木星。

    “量子引力激发端口打开!”

    “聚变能源输入成功!”

    “大功率超强脉冲激光发射器启动!”

    “.”

    伴随着一系列的指令汇报声响起,无穷无尽的能源输入了量子模拟激发设备中。

    在目前已知最稳定的计时工具,理论误差仅为每20亿年1秒的高精度激光钟的控制下,壳层坍缩-激波制造被熔化,借助恒星的庞大引力场,一个能支撑超光速飞行曲率空间结构被制造了出来。

    与此同时,光粒子束发射装置在这一刻同步启动,一束光粒子投入了这个曲率空间,朝着遥远的木星轨道飞去。

    “光粒子束发射成功!”

    另一边,CRHPC机构总部的控制中心,太阳轨道上实验成功的消息通过增强中继卫星传递了回来。

    看着面前落地大屏幕上反馈回来的信息,徐川稍稍松了口气。

    激发成功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接收了。

    虽然说这两天的时间中太阳和木星的轨道一直都在运动,但这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精确的计算它们的运行轨道并不是什么难事。

    相关的计算数据也早就通过量子超算中心完成了计算,并传递给了太阳和木星轨道上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与工程师进行调整。

    简单的来说,就是CRHPC这边已经完成对一束光粒子通过超光速航行的曲率空间飞行到木星需要多长时间的精确计算。

    而通过激光钟表的超高时间精度,两边可以做到亿分之一秒内的时间同步,确保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装置启动的时候正是超光速飞行的光粒子束抵达的时候。

    对于已经掌握了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华国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与此同时,另一边,遥远在数亿公里之外的木星轨道上。

    早已经做好了准备的量子引力模拟接收器完全展开了自己的形态,正安静的漂浮在大红斑的高空轨道上。

    透过舷窗,负责带队执行这次任务的刘杨目光落在了云腾云起的木星上,注视着那直径达4万公里,足够容纳三个地球的超级大红斑。

    毫无疑问,对于当下的人类而言,这是一份颠覆认知的奇观。

    在大红斑与周边大气交接的地带,云墙崩塌与重组却在数小时内完成,慢速的毁灭与瞬时的创造同时上演。

    每平方厘米超1000万伏特的电场引发持续闪电,紫色电蛇在红云中炸裂时,激发的辉光足以照亮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小的区域。

    然而在大红斑那无比庞大的体积中,闪电能够照亮的区域不过是芝麻与西瓜而已。

    收回了注视大红斑的视线,刘杨看了一眼手腕上的高精度手表,上午10点35分。

    还有十分钟的时间,超光速粒子就会抵达木星轨道。

    “做好回收残骸的准备!”

    驾驶舱中,刘杨深吸了口气,下达了指令。

    虽然是女性,但长时间执行过各种航天任务的她已然成长为了足够在超光速航行验证实验中担任队长一职。

    副驾驶的位置上,另一位航天员裴文瑞点点头,操控着电脑提前设置好各项参数,为接下来的航天行动做好准备。

    十分钟的时间并不漫长。

    寂静无声的深空中,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束已然接近了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装置。

    在激光钟的精确控制下,早已经高做好了准备的接收设备迅速完成了硅燃烧光致蜕变,通过本征模频率共振场牵引动了木星的时空曲率。

    深邃的太空中,一团闪耀的光点亮起,在硅燃烧聚变产生的庞大能量下,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装置变成了飞向四面八方的废铜烂铁。

    然而没有人关注它,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在那实时反馈回来汇报上。

    “光粒子束接收成功!”

    那航行于超光速曲率空间中的光粒子,成功的被量子引力接收装置所捕捉到了。

    第二轮超光速验证实验,再一次验证了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的正确性!

    http://www.rulianshi.net/daguoyuanshi/484596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