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和英资的较量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叶凡唐若雪医婿、将军,夫人喊你种田了、恰似寒光遇骄阳、至尊神婿叶昊、卓禹安舒听澜、阮沐希慕慎桀、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稳住别浪、史上最强炼气期、魏晋干饭人、渣前夫总想抢我儿砸
晨雾还未散尽,霍英栋已坐在办公桌前。
他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星光行招商记录上——“1月 15日,顶好百货退租,按金 5万港元放弃;1月 20日,某电器行意向租客来电,称香港电话公司‘建议谨慎考虑’,决定不租;3月 5日,保龄球场设备商来电,澳洲产收银机需额外加价 30%,因运输路线需绕开美国管制……”
“霍生,汇丰银行的催款函又来了。”副手推门进来,声音压低,“他们说,若月底前不能给出贷款偿还方案,可能要启动担保条款——毕竟那 1000万是您个人担保的。”
霍英栋终于点燃香烟,烟雾缭绕中,他拿起催款函,红色的“逾期风险”字样格外刺眼。
“知道了。”
他深吸一口烟,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星光行的玻璃幕墙,昨天我路过时看了,积的灰都能写字了。英资公司那边,有动静吗?”
“置地的威廉佩利昨天在酒会上提了一句,说‘愿意帮霍生解决麻烦’,但具体条件还没明说,不过听语气,怕是不会客气。”副手补充道,“还有,先生的秘书来电,说股东会议定在后天,何先生希望您能拿出‘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霍英栋掐灭香烟,起身走到窗边。
窗外,尖沙咀海旁的行人步履匆匆,惟有星光行的底层大门紧闭,“招租”告示牌被风吹得哗啦作响。
他想起 1962年星光行刚动工的场景,自己与何添等人站在工地上,畅想着“这里会成为尖沙咀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
“再等等,”他低声说,“我再想想办法。”
会议室。
声音带着几分无奈:“英东,不是我们不支持你,只是独资收购的话……你也知道,大家当初合资时说好各占 25%,现在你一个人接盘,传出去,别人会说我们‘没钱撑不住’。”
原来,霍英栋不是没钱,而是有不少钱,不管是汇丰银行的1000万贷款,还是三个其他股东手中的股份,他都拿的出钱来。
旁边的何添也附和:“是啊英东,地产市道这么差,我们手里也没多少现金流。若你能找到第三方买家,价格合适,我们都愿意卖;但让你一个人独吞,确实不妥——大家都是几十年的朋友,别因为这事生了嫌隙。”
霍英栋指节微微发白,他早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股东们不是没钱,是怕“被比下去”,更怕英美后续的压力牵连自己。
大家一齐合作,股份是均等的,卖给别人,不论盈亏,大家的利益也是均等的。但如果卖给霍英栋一个人,说明自己没有霍英栋那样多钱,由霍英栋一个人独大,大家之间就有等级了。
“我明白大家的顾虑。”
他尽量让语气平和,“那如果有第三方买家,出价能覆盖成本,甚至略有盈余,大家愿意考虑吗?”
“当然愿意!”“但英东,你也清楚现在的情况,谁敢接星光行?英美那边盯着呢,除了置地这种英资巨头,怕是没人敢碰。”
其他股东纷纷点头。
霍英栋看着他们的脸,忽然觉得有些无力——他曾以为,多年的合作情谊能扛过难关,却忘了在“利益与面子”面前,情谊有时如此脆弱。
“我知道了”
“我会再找买家,尽快给大家答复。”
会议结束后,办公室陷入死寂。
霍英栋拿起星光行的股东协议,翻到自己签名的那一页,墨迹早已干透。
威廉佩利坐在真皮沙发上,手指把玩着水晶杯,目光带着审视扫过霍英栋。
“霍先生,明人不说暗话,星光行现在的处境,全香港都知道。”
他放下杯子,语气带着施舍般的傲慢,继续说道:“置地愿意出 3000万港元收购,并承担汇丰银行的那1000万贷款,已经很有诚意了——要知道,换成其他公司,怕是连 2500万都不愿出。当然,我们的付款方式是这样的.”
“3000万,其中 2000万还要用承诺票据结算?”霍英栋皱紧眉头,声音提高几分,“佩利先生,你是在开玩笑吗?星光行投资 3000万,现在连本都回不了,还要用‘纸片’搪塞?”
“这不是搪塞,是商业规则。”威廉佩利摊开手,语气带着威胁,“霍生,你该清楚,英美对星光行的态度——若不是置地愿意接盘,你觉得还有谁会要?别忘了,你在珠城的两家戏院,片源还依赖美国公司,若是他们知道你‘不配合’,后果……”
霍英栋的拳头在桌下攥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他知道威廉佩利在威胁什么——美国若切断片源,两家戏院将无片可放,那是他除船务外的另一大收入来源。
“你这是趁火打劫。”他冷冷地说。
“随便你怎么说。”威廉佩利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给你三天时间考虑,要么接受条件,要么……等着星光行变成‘烂尾楼’。”
走出置地总部,寒风迎面吹来。霍英栋裹紧大衣,却觉得浑身发冷。
他抬头看向中环的高楼,英资公司的招牌在阳光下刺眼——从朝鲜战争时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到如今星光行被打压,他忽然意识到,华人商人在香港的生存空间,从来都是被英资攥在手里。
“不能认输。”他咬着牙,从口袋里摸出那张烫金的名片——“陈光良”三个字,此刻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霍英栋反复看着陈光良的名片,名片保存得很好。他想起那天,陈光良在一群西装革履的英资商人中格外显眼,却敢直言“环球航运的油轮,未来要走遍全球”“华人也能称霸海上”,那份底气,让他印象深刻。
“要不要打这个电话?”
他犹豫着,手指悬在老式拨号电话机上方。
他不知道陈光良是否愿意接盘——毕竟星光行沾着“英美施压”的麻烦,‘陈爵士’虽然位高权重,但未必愿意蹚这趟浑水。
“试试吧。”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名片上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那边传来陈光良沉稳的声音:“喂,哪位?”
“陈生,我是霍英栋。”霍英栋的声音有些发紧,“有件事,想跟您聊聊——关于星光行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陈光良温和的声音:“霍生,别着急,慢慢说。我对星光行,也有些了解。”
霍英栋握着听筒,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在被英资逼到墙角、被股东委婉拒绝后,这句“慢慢说”,竟成了他连日来听到的最温暖的话。他定了定神,开始讲述星光行的困境——从租予中艺被施压,到租客退租,再到置地的苛刻条件,每一句话,都带着他这些天的挣扎与不甘。
“我知道这是个麻烦,但星光行的地段,是真的好。”霍英栋最后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陈生,长实……有没有兴趣,接下这栋楼?”
电话那头,陈光良的声音传来:“霍生,明天上午,我在长实办公室等你。我们见面谈,带上星光行的资料,详细聊聊。”
霍英栋带着星光行的资料走进办公室时,陈光良正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中环的建筑群。
见他到来,换上客气的语气。
“陈生,这是星光行的详细资料,包括股东结构、贷款情况,还有英美施压的具体条款。”霍英栋将资料放在桌上,语气带着几分忐忑,“我已经让律师去美国驻港领事馆询问,若买家是长实,星光行和我能否从黑名单中剔除——毕竟,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陈光良转过身,拿起资料翻了两页,嘴角扬起一抹深意:“霍生,你放心,关于领事馆的态度,我已经提前沟通过了。”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霍英栋,“这是美国领事馆昨天晚上给我的回复,明确表示‘若星光行由长实收购,你将不再列入限制名单’——我和美国的关系,还算很不错!”
不仅仅是环球航运在美国运输的贡献,更有陈光良多年来的美国政坛经营。当然,美国人最近在打仗,对香港也是颇为依赖,那自然也绕不开陈氏家族。
霍英栋接过文件,看到上面的官方印章,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接着,陈光良目光落在地图上的置地物业,语气带着坚定:“其实,我决定接盘星光行,还有一个原因——怡和在香港地产界垄断太久了,中环、尖沙咀的核心地段几乎被他们包揽,这次正好借星光行,敲一敲他们的傲气。”
霍英栋恍然大悟,原来陈光良的布局远不止“救星光行”那么简单,而是借着这场收购,正式向英资地产巨头宣战。
“那收购价格……”他试探着问。
“4300万港元,全款支付。”陈光良语气笃定,“其中 1000万用于偿还汇丰银行的贷款,剩下的 3300万按股东持股比例分配——你能拿到 825万,比置地的报价多了近 300万,其他股东也能有不错的收益。关键我们是现金!”
这个价格远超霍英栋的预期,他激动地握住陈光良的手:“陈生,多谢!”
“都是华人,互相扶持是应该的。”陈光良笑着摇头,“不过,我们要尽快签约,避免夜长梦多——置地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如今他的势力,英国人只有拉拢的份,不可能为了这事和他撕破脸。
反倒是三个股东,才是不定因素。
“没问题”
约翰凯瑟克坐在主位,脸色铁青地将星光行的收购公告摔在桌上。
纸张划过红木桌面,发出刺耳的声响,会议室里的高管们都低着头,没人敢说话——长实以 4300万港元收购星光行的消息,像一颗炸弹,在英资圈炸开了锅。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陈光良敢接盘?为什么美国领事馆会同意?”约翰凯瑟克的声音带着怒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花了那么多心思,联合英美施压,就是为了以低价拿下星光行,现在倒好,让长实捡了个便宜!”
威廉佩利站出来,语气带着不甘:“凯瑟克大班,我们之前的计划没问题,只是没想到陈光良的能量这么大——他不仅搞定了美国领事馆,还能拿出 4300万全款,显然是早有准备。不过,我们还有机会反击。”
他凑近约翰凯瑟克,压低声音:“香港电话公司我们持股 10%,是名义上的大股东。之前我们能用‘断电话’逼退租客,现在照样可以——只要放出消息,说租星光行的商户‘可能无法安装电话’,就算长实收购了大楼,也没人敢租,到时候他们只能看着星光行空置,损失惨重。”
约翰凯瑟克皱起眉头,手指敲击桌面:“可陈光良是英国册封的爵士,这次又帮港府稳定了社会舆论,港府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他总归是华人,和我们不是一条心。”威廉佩利语气坚定,“我们先吓吓他,要是长实服软,说不定能让他们把星光行低价转给我们;就算不成,也能给其他华人企业一个警告——别想着和英资抢地盘。”
约翰凯瑟克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你去安排,注意分寸,别闹太大。”
“听说了吗?租星光行要断电话!”
“又是置地搞的鬼吧?之前霍生就是被他们逼得没办法才卖楼的!”
清晨的香港街头,小贩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香港电话公司“可能不向星光行商户提供服务”的谣言,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大街小巷。
尖沙咀的商户们看着星光行崭新的“长实集团”招牌,既心动又犹豫——谁都想租下这处黄金地段,可没电话,生意根本没法做。
长实集团总部里,陆孝清拿着报纸匆匆走进办公室:“董事长,谣言已经传开了,有几家原本有意向的商户,已经打电话来说要再等等。置地这招,真是阴损!”
陈光良却显得格外平静,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东方日报》的电话:“有个消息帮我散出去——长实正在考虑收购香港电话公司,毕竟,一家垄断企业用‘断服务’的方式打压竞争对手,实在不符合香港的商业规则。”
挂断电话,他对陆孝清说道:“置地以为靠电话公司能拿捏我们,却忘了香港电话是上市公司,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收购它。而且,华人早就对英资垄断不满,正好借这个机会,让大家看看英资的真面目。”
不出陈光良所料,当天下午,《东方晚报》就刊登了“陈光良爵士考虑收购香港电话公司”的消息。
报道中提到,“香港电话公司多次利用垄断地位干预商户选择,此次针对星光行的行为,已引发华人商界不满,长实若收购成功,将推动电话服务公平化”。
消息一出,香港华人沸腾了。
商铺老板们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支持长实收购;学生们举着“打破英资垄断”的标语,在街头游行;连一些中立的英资企业,也私下表示“置地做得太过分”。
香港电话公司的总部里,高管们急得团团转。
总裁拿着股东名单,脸色发白:“长实要是真的收购,我们根本挡不住——那可是世界船王,到时候董事会就要换人了!”
置地的会议室里,约翰凯瑟克看着报纸,气得浑身发抖。威廉佩利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大班,我们没想到陈光良会来这么一手,现在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让电话公司发声明!”约翰凯瑟克怒吼道,“立刻澄清,说不会限制星光行的电话服务,不然,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香港电话公司的声明来得又快又急,白纸黑字写着“在港任何机构均有权申请电话服务,不存在差别对待”,却只字不提之前的谣言,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被长实的收购威胁吓退了。
当天上午,长实在星光行前举行了简单的入驻仪式。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但这次风波暴露的一些东西,却一直被市民津津乐道!
首先,当星光行的业主是长实集团时,港府开始坐壁观上,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
其次,置地怕了,香港电话公司的董事局也怕了,因为陈光良真的有实力收购,届时那就是华英资本的开战。
最后,陈光良不仅能让港英官方保持中立,还能让美国领事馆支持他。
当然大家也时候明白,陈光良也不想和英资开战,收购电话公司只是被迫的反击行为;稍后,香港电话公司的股价并无波动,说明陈光良并没有去收购。
事后,长实集团并没有马上租赁星光行,而是先搁置在一旁,也是想让舆论暂时平息下。
毕竟陈光良还不想‘打草惊蛇’,他需要社会的大环境变化后,再收购英资的。
http://www.rulianshi.net/congshanghaitanderenlichefukaishijueqi/48795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他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星光行招商记录上——“1月 15日,顶好百货退租,按金 5万港元放弃;1月 20日,某电器行意向租客来电,称香港电话公司‘建议谨慎考虑’,决定不租;3月 5日,保龄球场设备商来电,澳洲产收银机需额外加价 30%,因运输路线需绕开美国管制……”
“霍生,汇丰银行的催款函又来了。”副手推门进来,声音压低,“他们说,若月底前不能给出贷款偿还方案,可能要启动担保条款——毕竟那 1000万是您个人担保的。”
霍英栋终于点燃香烟,烟雾缭绕中,他拿起催款函,红色的“逾期风险”字样格外刺眼。
“知道了。”
他深吸一口烟,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星光行的玻璃幕墙,昨天我路过时看了,积的灰都能写字了。英资公司那边,有动静吗?”
“置地的威廉佩利昨天在酒会上提了一句,说‘愿意帮霍生解决麻烦’,但具体条件还没明说,不过听语气,怕是不会客气。”副手补充道,“还有,先生的秘书来电,说股东会议定在后天,何先生希望您能拿出‘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霍英栋掐灭香烟,起身走到窗边。
窗外,尖沙咀海旁的行人步履匆匆,惟有星光行的底层大门紧闭,“招租”告示牌被风吹得哗啦作响。
他想起 1962年星光行刚动工的场景,自己与何添等人站在工地上,畅想着“这里会成为尖沙咀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
“再等等,”他低声说,“我再想想办法。”
会议室。
声音带着几分无奈:“英东,不是我们不支持你,只是独资收购的话……你也知道,大家当初合资时说好各占 25%,现在你一个人接盘,传出去,别人会说我们‘没钱撑不住’。”
原来,霍英栋不是没钱,而是有不少钱,不管是汇丰银行的1000万贷款,还是三个其他股东手中的股份,他都拿的出钱来。
旁边的何添也附和:“是啊英东,地产市道这么差,我们手里也没多少现金流。若你能找到第三方买家,价格合适,我们都愿意卖;但让你一个人独吞,确实不妥——大家都是几十年的朋友,别因为这事生了嫌隙。”
霍英栋指节微微发白,他早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股东们不是没钱,是怕“被比下去”,更怕英美后续的压力牵连自己。
大家一齐合作,股份是均等的,卖给别人,不论盈亏,大家的利益也是均等的。但如果卖给霍英栋一个人,说明自己没有霍英栋那样多钱,由霍英栋一个人独大,大家之间就有等级了。
“我明白大家的顾虑。”
他尽量让语气平和,“那如果有第三方买家,出价能覆盖成本,甚至略有盈余,大家愿意考虑吗?”
“当然愿意!”“但英东,你也清楚现在的情况,谁敢接星光行?英美那边盯着呢,除了置地这种英资巨头,怕是没人敢碰。”
其他股东纷纷点头。
霍英栋看着他们的脸,忽然觉得有些无力——他曾以为,多年的合作情谊能扛过难关,却忘了在“利益与面子”面前,情谊有时如此脆弱。
“我知道了”
“我会再找买家,尽快给大家答复。”
会议结束后,办公室陷入死寂。
霍英栋拿起星光行的股东协议,翻到自己签名的那一页,墨迹早已干透。
威廉佩利坐在真皮沙发上,手指把玩着水晶杯,目光带着审视扫过霍英栋。
“霍先生,明人不说暗话,星光行现在的处境,全香港都知道。”
他放下杯子,语气带着施舍般的傲慢,继续说道:“置地愿意出 3000万港元收购,并承担汇丰银行的那1000万贷款,已经很有诚意了——要知道,换成其他公司,怕是连 2500万都不愿出。当然,我们的付款方式是这样的.”
“3000万,其中 2000万还要用承诺票据结算?”霍英栋皱紧眉头,声音提高几分,“佩利先生,你是在开玩笑吗?星光行投资 3000万,现在连本都回不了,还要用‘纸片’搪塞?”
“这不是搪塞,是商业规则。”威廉佩利摊开手,语气带着威胁,“霍生,你该清楚,英美对星光行的态度——若不是置地愿意接盘,你觉得还有谁会要?别忘了,你在珠城的两家戏院,片源还依赖美国公司,若是他们知道你‘不配合’,后果……”
霍英栋的拳头在桌下攥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他知道威廉佩利在威胁什么——美国若切断片源,两家戏院将无片可放,那是他除船务外的另一大收入来源。
“你这是趁火打劫。”他冷冷地说。
“随便你怎么说。”威廉佩利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给你三天时间考虑,要么接受条件,要么……等着星光行变成‘烂尾楼’。”
走出置地总部,寒风迎面吹来。霍英栋裹紧大衣,却觉得浑身发冷。
他抬头看向中环的高楼,英资公司的招牌在阳光下刺眼——从朝鲜战争时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到如今星光行被打压,他忽然意识到,华人商人在香港的生存空间,从来都是被英资攥在手里。
“不能认输。”他咬着牙,从口袋里摸出那张烫金的名片——“陈光良”三个字,此刻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霍英栋反复看着陈光良的名片,名片保存得很好。他想起那天,陈光良在一群西装革履的英资商人中格外显眼,却敢直言“环球航运的油轮,未来要走遍全球”“华人也能称霸海上”,那份底气,让他印象深刻。
“要不要打这个电话?”
他犹豫着,手指悬在老式拨号电话机上方。
他不知道陈光良是否愿意接盘——毕竟星光行沾着“英美施压”的麻烦,‘陈爵士’虽然位高权重,但未必愿意蹚这趟浑水。
“试试吧。”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名片上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那边传来陈光良沉稳的声音:“喂,哪位?”
“陈生,我是霍英栋。”霍英栋的声音有些发紧,“有件事,想跟您聊聊——关于星光行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陈光良温和的声音:“霍生,别着急,慢慢说。我对星光行,也有些了解。”
霍英栋握着听筒,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在被英资逼到墙角、被股东委婉拒绝后,这句“慢慢说”,竟成了他连日来听到的最温暖的话。他定了定神,开始讲述星光行的困境——从租予中艺被施压,到租客退租,再到置地的苛刻条件,每一句话,都带着他这些天的挣扎与不甘。
“我知道这是个麻烦,但星光行的地段,是真的好。”霍英栋最后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陈生,长实……有没有兴趣,接下这栋楼?”
电话那头,陈光良的声音传来:“霍生,明天上午,我在长实办公室等你。我们见面谈,带上星光行的资料,详细聊聊。”
霍英栋带着星光行的资料走进办公室时,陈光良正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中环的建筑群。
见他到来,换上客气的语气。
“陈生,这是星光行的详细资料,包括股东结构、贷款情况,还有英美施压的具体条款。”霍英栋将资料放在桌上,语气带着几分忐忑,“我已经让律师去美国驻港领事馆询问,若买家是长实,星光行和我能否从黑名单中剔除——毕竟,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陈光良转过身,拿起资料翻了两页,嘴角扬起一抹深意:“霍生,你放心,关于领事馆的态度,我已经提前沟通过了。”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霍英栋,“这是美国领事馆昨天晚上给我的回复,明确表示‘若星光行由长实收购,你将不再列入限制名单’——我和美国的关系,还算很不错!”
不仅仅是环球航运在美国运输的贡献,更有陈光良多年来的美国政坛经营。当然,美国人最近在打仗,对香港也是颇为依赖,那自然也绕不开陈氏家族。
霍英栋接过文件,看到上面的官方印章,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接着,陈光良目光落在地图上的置地物业,语气带着坚定:“其实,我决定接盘星光行,还有一个原因——怡和在香港地产界垄断太久了,中环、尖沙咀的核心地段几乎被他们包揽,这次正好借星光行,敲一敲他们的傲气。”
霍英栋恍然大悟,原来陈光良的布局远不止“救星光行”那么简单,而是借着这场收购,正式向英资地产巨头宣战。
“那收购价格……”他试探着问。
“4300万港元,全款支付。”陈光良语气笃定,“其中 1000万用于偿还汇丰银行的贷款,剩下的 3300万按股东持股比例分配——你能拿到 825万,比置地的报价多了近 300万,其他股东也能有不错的收益。关键我们是现金!”
这个价格远超霍英栋的预期,他激动地握住陈光良的手:“陈生,多谢!”
“都是华人,互相扶持是应该的。”陈光良笑着摇头,“不过,我们要尽快签约,避免夜长梦多——置地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如今他的势力,英国人只有拉拢的份,不可能为了这事和他撕破脸。
反倒是三个股东,才是不定因素。
“没问题”
约翰凯瑟克坐在主位,脸色铁青地将星光行的收购公告摔在桌上。
纸张划过红木桌面,发出刺耳的声响,会议室里的高管们都低着头,没人敢说话——长实以 4300万港元收购星光行的消息,像一颗炸弹,在英资圈炸开了锅。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陈光良敢接盘?为什么美国领事馆会同意?”约翰凯瑟克的声音带着怒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花了那么多心思,联合英美施压,就是为了以低价拿下星光行,现在倒好,让长实捡了个便宜!”
威廉佩利站出来,语气带着不甘:“凯瑟克大班,我们之前的计划没问题,只是没想到陈光良的能量这么大——他不仅搞定了美国领事馆,还能拿出 4300万全款,显然是早有准备。不过,我们还有机会反击。”
他凑近约翰凯瑟克,压低声音:“香港电话公司我们持股 10%,是名义上的大股东。之前我们能用‘断电话’逼退租客,现在照样可以——只要放出消息,说租星光行的商户‘可能无法安装电话’,就算长实收购了大楼,也没人敢租,到时候他们只能看着星光行空置,损失惨重。”
约翰凯瑟克皱起眉头,手指敲击桌面:“可陈光良是英国册封的爵士,这次又帮港府稳定了社会舆论,港府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他总归是华人,和我们不是一条心。”威廉佩利语气坚定,“我们先吓吓他,要是长实服软,说不定能让他们把星光行低价转给我们;就算不成,也能给其他华人企业一个警告——别想着和英资抢地盘。”
约翰凯瑟克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你去安排,注意分寸,别闹太大。”
“听说了吗?租星光行要断电话!”
“又是置地搞的鬼吧?之前霍生就是被他们逼得没办法才卖楼的!”
清晨的香港街头,小贩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香港电话公司“可能不向星光行商户提供服务”的谣言,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大街小巷。
尖沙咀的商户们看着星光行崭新的“长实集团”招牌,既心动又犹豫——谁都想租下这处黄金地段,可没电话,生意根本没法做。
长实集团总部里,陆孝清拿着报纸匆匆走进办公室:“董事长,谣言已经传开了,有几家原本有意向的商户,已经打电话来说要再等等。置地这招,真是阴损!”
陈光良却显得格外平静,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东方日报》的电话:“有个消息帮我散出去——长实正在考虑收购香港电话公司,毕竟,一家垄断企业用‘断服务’的方式打压竞争对手,实在不符合香港的商业规则。”
挂断电话,他对陆孝清说道:“置地以为靠电话公司能拿捏我们,却忘了香港电话是上市公司,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收购它。而且,华人早就对英资垄断不满,正好借这个机会,让大家看看英资的真面目。”
不出陈光良所料,当天下午,《东方晚报》就刊登了“陈光良爵士考虑收购香港电话公司”的消息。
报道中提到,“香港电话公司多次利用垄断地位干预商户选择,此次针对星光行的行为,已引发华人商界不满,长实若收购成功,将推动电话服务公平化”。
消息一出,香港华人沸腾了。
商铺老板们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支持长实收购;学生们举着“打破英资垄断”的标语,在街头游行;连一些中立的英资企业,也私下表示“置地做得太过分”。
香港电话公司的总部里,高管们急得团团转。
总裁拿着股东名单,脸色发白:“长实要是真的收购,我们根本挡不住——那可是世界船王,到时候董事会就要换人了!”
置地的会议室里,约翰凯瑟克看着报纸,气得浑身发抖。威廉佩利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大班,我们没想到陈光良会来这么一手,现在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让电话公司发声明!”约翰凯瑟克怒吼道,“立刻澄清,说不会限制星光行的电话服务,不然,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香港电话公司的声明来得又快又急,白纸黑字写着“在港任何机构均有权申请电话服务,不存在差别对待”,却只字不提之前的谣言,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被长实的收购威胁吓退了。
当天上午,长实在星光行前举行了简单的入驻仪式。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但这次风波暴露的一些东西,却一直被市民津津乐道!
首先,当星光行的业主是长实集团时,港府开始坐壁观上,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
其次,置地怕了,香港电话公司的董事局也怕了,因为陈光良真的有实力收购,届时那就是华英资本的开战。
最后,陈光良不仅能让港英官方保持中立,还能让美国领事馆支持他。
当然大家也时候明白,陈光良也不想和英资开战,收购电话公司只是被迫的反击行为;稍后,香港电话公司的股价并无波动,说明陈光良并没有去收购。
事后,长实集团并没有马上租赁星光行,而是先搁置在一旁,也是想让舆论暂时平息下。
毕竟陈光良还不想‘打草惊蛇’,他需要社会的大环境变化后,再收购英资的。
http://www.rulianshi.net/congshanghaitanderenlichefukaishijueqi/48795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