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影青之谜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叶凡唐若雪医婿、将军,夫人喊你种田了、恰似寒光遇骄阳、至尊神婿叶昊、卓禹安舒听澜、阮沐希慕慎桀、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稳住别浪、史上最强炼气期、魏晋干饭人、渣前夫总想抢我儿砸
回到酒店房间,陈墨白和林清瑶立刻反锁房门,拉上窗帘,仿佛两个刚得手了惊天秘密的“文物大盗”,只不过他们“盗”来的,是几片轻飘飘却重逾千斤的瓷胎密信。
将三片瓷碟在书桌上铺开,借着明亮的台灯光,两人再次仔细研读起来。那略带褐色的字迹,在强光下愈发清晰,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书写者当年的紧迫与决绝。
“‘影青之策’……”林清瑶指尖轻轻点着这四个字,秀眉微蹙,“‘影青’在陶瓷史上,特指宋代以来一种釉色青中闪白、白中透青的瓷器,质感如玉,尤其以湖田窑的产品最为著名。密信中提到转移至‘湖田窑’,那么‘影青’首先指代地点,是说得通的。”
陈墨白摸着下巴,若有所思:“但如果只是一个地点代号,何必用‘影青之策’这么有指向性的说法?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以‘影青’为代号的人,或者一套以‘影青’为核心的行动方案。就像……就像特务接头用的代号似的。”
“双关语?”林清瑶眼睛一亮,“很有可能!既暗示了秘密隐藏在与‘影青’瓷器密切相关的湖田窑,又可能指向一个代号为‘影青’的关键人物,由这个人来执行或守护这个转移计划。”
这个推测让两人都兴奋起来。如此一来,“影青”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词,而是充满了人性和变数的活棋。找到“影青”(无论是地点还是人),就成了揭开“承安会”核心秘密的关键。
目标明确:湖田窑。
湖田古窑址,是景德镇历史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窑场之一,尤以生产精美的青白瓷(即影青瓷)闻名于世,是研究宋代陶瓷的圣地。第二天,两人便以学术考察的名义,向会务组提出了前往湖田窑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这次给他们担任向导的,不再是吴助理,而是研究所专门研究古窑址的一位姓董的研究员。董研究员年纪不大,戴着厚厚的眼镜,话不多,但一提起湖田窑,便如数家珍,专业性极强。
车子驶离市区,很快进入一片丘陵地带。与城内随处可见的现代陶瓷产业痕迹不同,这里更多是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只是偶尔能看到一些被保护起来的古代窑址标志。
到达湖田窑遗址保护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被精心规划过的考古现场。巨大的保护棚下,是层层叠叠、揭露出来的古代窑炉、作坊、淘洗池遗迹,如同翻开了一部沉睡在地下的陶瓷史诗。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尘埃气息,远比渣饼山和那处观光龙窑更为厚重、纯粹。
董研究员带着他们沿着规划好的参观路线行走,详细介绍着各处遗迹的功能和价值。陈墨白和林清瑶表面上认真听讲,目光却不时扫视着整个区域,心中默念着“丙字七号秘窖”这个目标。然而,面对这规模宏大的遗址群,“丙字七号”如同大海捞针,仅凭肉眼根本无法定位。
“董老师,”林清瑶适时开口,展现出学者的求知欲,“我们看到的多是生产区域的遗迹,像窑炉、作坊。不知道当时工匠们的生活区,或者一些用于储存、管理的辅助性建筑遗迹,有没有发现呢?”
董研究员推了推眼镜,答道:“有的,生活区和仓储遗迹在那边区域有部分发掘。”他指向保护棚边缘一处用警戒线围着、看起来更杂乱一些的探方,“不过那边目前不是重点展示区,发掘工作也时断时续,主要是做一些清理和记录工作。”
陈墨白和林清瑶顺着方向看去,只见那片区域有几个深浅不一的探方,里面散落着一些破碎的砖石和陶片,旁边还搭着临时工棚,堆放着小铲、刷子、筛子等考古工具。一两个穿着工装、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里面忙碌着。
就是那里!仓储或管理区域的遗迹,正是隐藏“秘窖”最可能的地方!
两人不动声色,跟着董研究员继续参观。待到讲解告一段落,自由活动时间,陈墨白给林清瑶使了个眼色,便捂着肚子,面露难色地对董研究员说:“董老师,不好意思,早上可能吃得不舒服,得去趟洗手间。”
董研究员不疑有他,指了指远处的公共卫生间方向。
陈墨白快步离开,却绕了个圈子,悄悄向那片非展示区的探方靠近。林清瑶则留在原地,继续和董研究员讨论一个宋代匣钵的装烧工艺问题,巧妙地吸引着他的注意力。
陈墨白溜到探方边缘,假装系鞋带,目光迅速扫过。几个探方看起来都差不多,满是泥土和破碎的建筑构件。他深吸一口气,将感知力缓缓延伸出去,如同无形的雷达,扫描着这片土地下残留的信息。
大部分区域都是平淡的、日复一日的劳作气息。然而,当他的感知触及到最角落一个看起来最深、也最不起眼的探方时,一股强烈得几乎让他窒息的情绪洪流猛地冲撞而来!
那不是窑工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味,也不是瓷器出窑时的期待感,而是……极度恐惧!惊慌失措!还有……熊熊燃烧的烈焰!
一幅混乱而惨烈的画面碎片在他脑海中炸开:黑夜,火光冲天(不是窑火,是房屋在燃烧),人影奔跑,哭喊声,兵器碰撞声,有人奋力将沉重的物体拖入地下,然后是一声绝望的呼喊和轰然的坍塌声……画面支离破碎,却充满了末日般的绝望感。
这感觉……与龙窑密信中描述的“事急矣!‘鬼工’追索甚紧!”的情境何其相似!难道这里,就是当年“承安会”遭受灭顶之灾的现场之一?这丙字七号秘窖,莫非就在这惨剧发生的下方?
陈墨白脸色发白,强忍着不适,收回感知。他注意到,这个探方底部的一角,泥土颜色似乎与周围略有不同,更显深暗,而且隐约有砖石垒砌的痕迹,只是被塌陷的土石掩埋了大半。
“喂!你是谁?这里不能进来!”
一个清冷的女声突然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警惕。
陈墨白吓了一跳,赶紧站起身。只见一位穿着沾满泥土的考古工装、戴着口罩和手套的年轻女子,正站在探方对面,冷冷地看着他。她摘下半边口罩,露出一张清秀却面无表情的脸,眼神锐利得像两把小刷子,正上下扫视着陈墨白这个不速之客。
“对、对不起,”陈墨白连忙赔笑,拿出嘉宾证晃了晃,“我是来参加研讨会的,好奇这边的工作,过来看看。不好意思,不知道这里不能进。”
女子看了看他的嘉宾证,又看了看他刚才蹲着的地方,眉头微蹙:“这里是正在工作的考古探方,很危险,也容易破坏遗迹。请马上离开,回到参观区域去。”
“好的好的,马上走。”陈墨白点头哈腰,一边后退一边装作随意地问道,“老师,这个探方看起来挺深的,是发现了什么特别的遗迹吗?比如地窖什么的?”
女子眼神瞬间变得更加警惕,语气也更冷了:“考古信息在未正式发布前,需要保密。请你立刻离开!”
陈墨白知道问不出什么了,只好讪讪地退回到参观区。林清瑶见他回来,眼神询问,陈墨白微微点头,示意有所发现。
这时,董研究员也注意到了那边的动静,过来解释道:“哦,那是我们考古队的夏沫,负责这边几个探方的清理工作。她工作很认真,就是性子冷了点,你们别介意。”
夏沫……陈墨白记住了这个名字。这个气质清冷、对“地窖”一词反应激烈的女考古队员,恐怕不简单。她守护的,或许不仅仅是脚下的这片遗迹。
湖田窑之行,虽然没能直接找到“丙字七号秘窖”,却确认了大致方位,感知到了关键的历史瞬间,还遇到了一个可能知情的、神秘的守护者。代号“影青”的谜团,似乎正与这位名叫夏沫的女子,以及那片充满恐惧印记的土地,慢慢重叠起来。
回去的路上,陈墨白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田园景色,心中暗忖:龙窑密信指引他们来到湖田窑,而湖田窑的线索,似乎又指向了这位冷若冰霜的夏沫。接下来,该如何撬开她的嘴,或者,绕过她,去探一探那深埋着恐惧与秘密的“丙字七号”呢?
http://www.rulianshi.net/chuwujianbaoyiyanqiannian/488940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将三片瓷碟在书桌上铺开,借着明亮的台灯光,两人再次仔细研读起来。那略带褐色的字迹,在强光下愈发清晰,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书写者当年的紧迫与决绝。
“‘影青之策’……”林清瑶指尖轻轻点着这四个字,秀眉微蹙,“‘影青’在陶瓷史上,特指宋代以来一种釉色青中闪白、白中透青的瓷器,质感如玉,尤其以湖田窑的产品最为著名。密信中提到转移至‘湖田窑’,那么‘影青’首先指代地点,是说得通的。”
陈墨白摸着下巴,若有所思:“但如果只是一个地点代号,何必用‘影青之策’这么有指向性的说法?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以‘影青’为代号的人,或者一套以‘影青’为核心的行动方案。就像……就像特务接头用的代号似的。”
“双关语?”林清瑶眼睛一亮,“很有可能!既暗示了秘密隐藏在与‘影青’瓷器密切相关的湖田窑,又可能指向一个代号为‘影青’的关键人物,由这个人来执行或守护这个转移计划。”
这个推测让两人都兴奋起来。如此一来,“影青”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词,而是充满了人性和变数的活棋。找到“影青”(无论是地点还是人),就成了揭开“承安会”核心秘密的关键。
目标明确:湖田窑。
湖田古窑址,是景德镇历史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窑场之一,尤以生产精美的青白瓷(即影青瓷)闻名于世,是研究宋代陶瓷的圣地。第二天,两人便以学术考察的名义,向会务组提出了前往湖田窑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这次给他们担任向导的,不再是吴助理,而是研究所专门研究古窑址的一位姓董的研究员。董研究员年纪不大,戴着厚厚的眼镜,话不多,但一提起湖田窑,便如数家珍,专业性极强。
车子驶离市区,很快进入一片丘陵地带。与城内随处可见的现代陶瓷产业痕迹不同,这里更多是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只是偶尔能看到一些被保护起来的古代窑址标志。
到达湖田窑遗址保护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被精心规划过的考古现场。巨大的保护棚下,是层层叠叠、揭露出来的古代窑炉、作坊、淘洗池遗迹,如同翻开了一部沉睡在地下的陶瓷史诗。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尘埃气息,远比渣饼山和那处观光龙窑更为厚重、纯粹。
董研究员带着他们沿着规划好的参观路线行走,详细介绍着各处遗迹的功能和价值。陈墨白和林清瑶表面上认真听讲,目光却不时扫视着整个区域,心中默念着“丙字七号秘窖”这个目标。然而,面对这规模宏大的遗址群,“丙字七号”如同大海捞针,仅凭肉眼根本无法定位。
“董老师,”林清瑶适时开口,展现出学者的求知欲,“我们看到的多是生产区域的遗迹,像窑炉、作坊。不知道当时工匠们的生活区,或者一些用于储存、管理的辅助性建筑遗迹,有没有发现呢?”
董研究员推了推眼镜,答道:“有的,生活区和仓储遗迹在那边区域有部分发掘。”他指向保护棚边缘一处用警戒线围着、看起来更杂乱一些的探方,“不过那边目前不是重点展示区,发掘工作也时断时续,主要是做一些清理和记录工作。”
陈墨白和林清瑶顺着方向看去,只见那片区域有几个深浅不一的探方,里面散落着一些破碎的砖石和陶片,旁边还搭着临时工棚,堆放着小铲、刷子、筛子等考古工具。一两个穿着工装、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里面忙碌着。
就是那里!仓储或管理区域的遗迹,正是隐藏“秘窖”最可能的地方!
两人不动声色,跟着董研究员继续参观。待到讲解告一段落,自由活动时间,陈墨白给林清瑶使了个眼色,便捂着肚子,面露难色地对董研究员说:“董老师,不好意思,早上可能吃得不舒服,得去趟洗手间。”
董研究员不疑有他,指了指远处的公共卫生间方向。
陈墨白快步离开,却绕了个圈子,悄悄向那片非展示区的探方靠近。林清瑶则留在原地,继续和董研究员讨论一个宋代匣钵的装烧工艺问题,巧妙地吸引着他的注意力。
陈墨白溜到探方边缘,假装系鞋带,目光迅速扫过。几个探方看起来都差不多,满是泥土和破碎的建筑构件。他深吸一口气,将感知力缓缓延伸出去,如同无形的雷达,扫描着这片土地下残留的信息。
大部分区域都是平淡的、日复一日的劳作气息。然而,当他的感知触及到最角落一个看起来最深、也最不起眼的探方时,一股强烈得几乎让他窒息的情绪洪流猛地冲撞而来!
那不是窑工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味,也不是瓷器出窑时的期待感,而是……极度恐惧!惊慌失措!还有……熊熊燃烧的烈焰!
一幅混乱而惨烈的画面碎片在他脑海中炸开:黑夜,火光冲天(不是窑火,是房屋在燃烧),人影奔跑,哭喊声,兵器碰撞声,有人奋力将沉重的物体拖入地下,然后是一声绝望的呼喊和轰然的坍塌声……画面支离破碎,却充满了末日般的绝望感。
这感觉……与龙窑密信中描述的“事急矣!‘鬼工’追索甚紧!”的情境何其相似!难道这里,就是当年“承安会”遭受灭顶之灾的现场之一?这丙字七号秘窖,莫非就在这惨剧发生的下方?
陈墨白脸色发白,强忍着不适,收回感知。他注意到,这个探方底部的一角,泥土颜色似乎与周围略有不同,更显深暗,而且隐约有砖石垒砌的痕迹,只是被塌陷的土石掩埋了大半。
“喂!你是谁?这里不能进来!”
一个清冷的女声突然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警惕。
陈墨白吓了一跳,赶紧站起身。只见一位穿着沾满泥土的考古工装、戴着口罩和手套的年轻女子,正站在探方对面,冷冷地看着他。她摘下半边口罩,露出一张清秀却面无表情的脸,眼神锐利得像两把小刷子,正上下扫视着陈墨白这个不速之客。
“对、对不起,”陈墨白连忙赔笑,拿出嘉宾证晃了晃,“我是来参加研讨会的,好奇这边的工作,过来看看。不好意思,不知道这里不能进。”
女子看了看他的嘉宾证,又看了看他刚才蹲着的地方,眉头微蹙:“这里是正在工作的考古探方,很危险,也容易破坏遗迹。请马上离开,回到参观区域去。”
“好的好的,马上走。”陈墨白点头哈腰,一边后退一边装作随意地问道,“老师,这个探方看起来挺深的,是发现了什么特别的遗迹吗?比如地窖什么的?”
女子眼神瞬间变得更加警惕,语气也更冷了:“考古信息在未正式发布前,需要保密。请你立刻离开!”
陈墨白知道问不出什么了,只好讪讪地退回到参观区。林清瑶见他回来,眼神询问,陈墨白微微点头,示意有所发现。
这时,董研究员也注意到了那边的动静,过来解释道:“哦,那是我们考古队的夏沫,负责这边几个探方的清理工作。她工作很认真,就是性子冷了点,你们别介意。”
夏沫……陈墨白记住了这个名字。这个气质清冷、对“地窖”一词反应激烈的女考古队员,恐怕不简单。她守护的,或许不仅仅是脚下的这片遗迹。
湖田窑之行,虽然没能直接找到“丙字七号秘窖”,却确认了大致方位,感知到了关键的历史瞬间,还遇到了一个可能知情的、神秘的守护者。代号“影青”的谜团,似乎正与这位名叫夏沫的女子,以及那片充满恐惧印记的土地,慢慢重叠起来。
回去的路上,陈墨白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田园景色,心中暗忖:龙窑密信指引他们来到湖田窑,而湖田窑的线索,似乎又指向了这位冷若冰霜的夏沫。接下来,该如何撬开她的嘴,或者,绕过她,去探一探那深埋着恐惧与秘密的“丙字七号”呢?
http://www.rulianshi.net/chuwujianbaoyiyanqiannian/488940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