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风雨欲来仍向阳
入殓师灵异录小说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叶凡唐若雪医婿、将军,夫人喊你种田了、恰似寒光遇骄阳、至尊神婿叶昊、卓禹安舒听澜、阮沐希慕慎桀、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稳住别浪、史上最强炼气期、魏晋干饭人、渣前夫总想抢我儿砸
赵峰的拳头重重砸在办公桌的玻璃台面上,裂痕像蛛网般蔓延开,倒映出他眼底翻涌的阴鸷。办公桌上散落着刚打印出来的新闻报道,《老巷危局:开发商断水电逼迁,居民抱团守家园》的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配图里,张婶在柴火灶前蒸馒头的身影、孩子们举着 “守护银杏巷” 纸牌的模样,像一根根针,扎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废物!一群废物!” 他抓起桌上的文件狠狠摔在地上,文件夹散开,里面银杏巷的规划图飘落在地,被他一脚踩得褶皱不堪。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助理小林战战兢兢地探进头,手里攥着一部震动不停的手机:“赵总,区政府…… 区政府的电话,第三次了。”
赵峰深吸一口气,指节泛白的手理了理皱巴巴的西装领口,努力压下声音里的戾气:“接。”
电话那头传来区规划局王科长严肃的声音:“赵峰同志,关于银杏巷项目的舆情,你知道吧?现在市局都收到了几百封市民来信,还有文化界的老领导专门打电话过来,要求彻查断水电的事。局里决定,暂停你们项目的所有施工许可,明天会成立专项调查组进驻银杏巷,你做好配合准备。”
“王科长,这是误会!” 赵峰急忙辩解,“断水电是施工队的误操作,我们已经在安排恢复了,那些居民就是借机炒作,想多要补偿……”
“是不是误会,调查组会查清楚。” 王科长打断他的话,语气不容置喙,“还有,你跟居民沟通时的态度问题,也有人反映上来了。明天调查组会直接和居民座谈,你别搞什么小动作,否则后果自负。”
电话挂断的忙音传来,赵峰无力地瘫坐在办公椅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他原本以为,这群住老破小的居民撑不了几天,断了水电,再用补偿和威胁逼退几个,剩下的人自然会乖乖签字。可他没算到,林夕和晨光会这么 “死硬”,更没算到,一条不起眼的老巷,竟然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关注 —— 那些素不相识的网友、从未谋面的专家,甚至退休的老领导,都成了银杏巷的 “后盾”。
“赵总,那…… 那五十万的事,林夕那边还是没松口,晨光也真的辞职了。” 小林小声补充,“还有,我们联系的几个媒体,本来答应帮我们发‘城市更新必要性’的通稿,现在都反悔了,说不想掺和这事儿。”
赵峰闭了闭眼,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脑子里飞速盘算着。他不能让这个项目黄了 —— 前期投入的资金、跟总公司签下的军令状、他在行业里打拼多年的名声,都押在了银杏巷这个项目上。只要熬过调查组这关,只要能找到居民的 “软肋”,他还有机会翻盘。
“明天调查组去巷里,你跟我一起去。” 赵峰突然睁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你去准备几份‘补充补偿协议’,把金额提高百分之二十,再找几个之前有过动摇的居民,私下里跟他们谈,就说只要他们在调查组面前‘说句好话’,不仅能拿高补偿,还能优先选安置房的楼层。”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去查一下那个退休的文物局老局长,就是帮居民说话的那个。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把柄’,比如子女的工作、家里的生意,只要能让他闭嘴,花多少钱都无所谓。”
小林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指攥着衣角,声音带着犹豫:“赵总,这样…… 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了?要是被调查组发现……”
“发现什么?” 赵峰冷笑一声,“我们只是‘正常沟通’,难不成他们还能管居民选不选补偿?至于那个老局长,退休的人了,还想管闲事?给他点‘教训’,他自然会知难而退。”
小林不敢再反驳,低着头退出了办公室。赵峰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手里把玩着一枚银色的打火机。他想起第一次去银杏巷时,那条巷子安静得像幅画,老银杏树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可现在,这条巷子成了他的绊脚石,那些原本和善的居民,成了他的 “敌人”。
“银杏巷,我赵峰想要的东西,还从来没有得不到的。” 他低声自语,打火机 “咔哒” 一声点燃,火苗映在他眼底,像一团燃烧的欲望。
第二天清晨,银杏巷的天刚蒙蒙亮,张婶就已经起了床。她踩着小板凳,从柜子顶上翻出一个红布包,里面裹着一沓泛黄的照片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照片里,有她年轻时和丈夫在老槐树下的合影,有儿子第一次在巷里骑自行车的模样,还有二十年前巷里邻居一起过年的热闹场景。笔记本上,记着每天的开销、邻居们的生日,甚至还有哪户人家孩子生病、需要帮忙照顾的小事。
“老婆子,这么早起来干啥?” 张叔的声音从里屋传来,他因为腿疾,这几天一直卧床休息,却总惦记着巷里的事。
“今天调查组要来,我得把这些东西准备好。” 张婶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放进一个崭新的文件夹里,用抹布擦了擦封面,“这些都是咱们在巷里过日子的证据,不能让他们觉得,咱们这巷子就只是几块破砖烂瓦。”
张叔慢慢挪到床边,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眼眶有些发红:“辛苦你了,这些天,你又要照顾我,又要帮着巷里的人忙活。”
“说啥呢,都是一家人。” 张婶笑着回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你忘了,当年咱们家盖房子,李爷爷帮着挑了半个月的砖;陈老板刚开杂货店时,咱们还帮着给他看店呢。现在巷子有难,咱们不抱团,谁还能帮咱们?”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陈佳佳。她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额头上带着薄汗,手里还提着一个塑料袋:“张婶,我买了些卡纸和彩笔,等会儿跟孩子们一起做‘欢迎调查组’的牌子,再把巷里的故事写在上面,让他们看看咱们巷多好。”
“好,好,快进来坐。” 张婶赶紧接过塑料袋,从厨房里拿出一瓶冰镇绿豆汤递给她,“昨天你熬夜整理网友的留言,今天又这么早起来,可得注意身体。”
陈佳佳喝了口绿豆汤,笑着说:“没事,我年轻,扛得住。对了张婶,林夕姐和晨光哥已经去巷口等调查组了,李爷爷也说要跟他们一起去,说要亲自跟调查组的人讲讲老银杏树的故事。”
张婶点点头,把红布包放进随身的布袋里:“那咱们也赶紧过去,别让他们等急了。”
此时的巷口,林夕和晨光正站在老银杏树下,整理着一摞厚厚的资料。最上面的是林夕画的《银杏巷四季》画册,每一页都贴着对应的老照片 —— 春天,巷里的海棠花落在青石板路上;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吃西瓜;秋天,银杏叶铺满整条巷子;冬天,邻居们一起在巷里堆雪人。画册下面,是晨光整理的 “银杏巷历史沿革”,从民国时期的地契复印件,到解放后巷里的变迁记录,甚至还有几十年前巷里居民的户籍登记复印件。
“这些资料够不够?” 晨光看着林夕,眼神里满是关切。这几天,林夕为了整理这些东西,经常熬夜到凌晨,眼底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却始终没说过一句累。
“应该够了。” 林夕轻轻抚摸着画册上的银杏叶,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昨天苏曼给我打电话,说她联系的几个文化学者,今天也会过来,帮咱们跟调查组说明老巷的文化价值。只要咱们把真实的情况说清楚,他们总会听的。”
晨光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别担心,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会陪着你。”
林夕抬起头,看着晨光温柔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自从晨光辞职后,他每天都忙着帮巷里的人挑水、买东西,晚上还帮着整理资料,却从来没抱怨过一句。有时候她会自责,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他,可晨光总是笑着说:“能和你一起守护这个家,我很幸福。”
不远处,李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志愿者,是苏曼从外地联系来的大学生,专门来帮忙记录居民的诉求。李爷爷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旧勋章,那是他年轻时在部队立的功。
“小夕,晨光,都准备好了吗?” 李爷爷走到他们面前,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依旧有力,“等会儿调查组来了,我就跟他们说,这老银杏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都没敢砍它;这老槐树,是我爹当年亲手种的,现在还能给咱们遮阴。他们要是敢拆,就是拆了咱们巷的根!”
林夕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李爷爷,谢谢您。”
“谢啥,我也是巷里的一份子。” 李爷爷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当年我老伴走的时候,是巷里的邻居帮我办的后事;我生病的时候,是张婶每天给我送粥。我这条老命,早就跟这巷子绑在一起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三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停在巷口。第一辆车上下来几个穿着正装的人,为首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是调查组的组长,区政府办公室的刘主任。
赵峰和小林跟在后面,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容,手里拿着几份文件,快步走上前:“刘主任,辛苦您了,这么早就过来。我已经跟巷里的居民打过招呼了,他们都很配合调查。”
刘主任没有理会他,而是径直走向林夕和李爷爷,伸出手,语气温和:“您好,我是调查组的刘建国。感谢大家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今天我们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了解一下银杏巷的情况。”
李爷爷握住刘主任的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刘主任,您可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这巷子是我们的家,我们住了一辈子,不能就这么拆了!”
刘主任点点头,认真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调查,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咱们先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说。”
大家一起走到老槐树下,张婶和陈佳佳已经搬来了几张长椅和小凳子,还端来了绿豆汤和西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拿出笔记本和录音笔,赵峰则站在一旁,眼神时不时瞟向居民,试图从中找到 “突破口”。
刘主任率先开口:“首先,我们想了解一下,之前有居民反映,项目方断了巷里的水电,这件事是真的吗?”
赵峰***着回答:“刘主任,这是个误会!因为近期要进行管道改造,施工队不小心弄断了水电线路,我们已经安排人去维修了,预计今天就能恢复。”
“误会?” 陈佳佳忍不住站起来,从包里拿出手机,点开一段录音,“赵总,这是三天前我跟施工队队长的对话,他说‘是赵总让我们断的水电,不逼居民签字,就不给恢复’,您怎么解释?”
录音里传来施工队队长的声音,清晰地说出了赵峰的指示。赵峰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急忙辩解:“这是伪造的!肯定是你们恶意剪辑的!”
“是不是伪造的,你们可以去查施工队的通话记录,还有当时的监控。” 晨光冷静地说,“巷口的小卖部有监控,正好能拍到施工队断水电的过程,还有他们跟您的通话记录,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
刘主任点点头,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件事我们会去核实。接下来,我们想听听大家对改造计划的看法,为什么不愿意搬离银杏巷?”
李爷爷第一个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枚保存完好的银杏叶标本:“刘主任,这枚银杏叶是我孙子出生那天摘的,现在我孙子都三十岁了。这老银杏树,看着我们巷里的人出生、长大、变老,它就是我们的亲人。我在这巷里住了六十年,我老伴的照片还挂在墙上,我要是搬了,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
张婶也站起来,把红布包里的照片和笔记本递给刘主任:“刘主任,您看这些照片,这是我们巷里的邻居一起过年的样子,这是我儿子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样子。这本子里记着我们巷里每个人的事,谁家孩子生日,谁家老人不舒服,我们都互相帮忙。这巷子不是冷冰冰的房子,是有温度的家啊!”
林夕把《银杏巷四季》画册递给刘主任,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刘主任,我是个画家,我的画里全是银杏巷的故事。春天,巷里的海棠花会落在青石板路上;夏天,孩子们会在老槐树下吃西瓜;秋天,银杏叶铺满整条巷子,像金色的地毯;冬天,我们会一起在巷里堆雪人。如果巷子拆了,这些风景就再也没有了,我的画也失去了意义。”
居民们一个个站起来,诉说着自己与银杏巷的故事。有人说,自己的婚纱是在巷里的裁缝店做的;有人说,自己小时候生病,是巷里的老中医治好的;还有人说,自己在外打工多年,每次回来,只要看到老银杏树,就知道到家了。
刘主任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眼眶也渐渐湿润。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居民,又看了看一旁脸色越来越难看的赵峰,语气严肃地说:“这些故事,比任何规划图都更有价值。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居民的生活更好,而不是让大家失去家园。如果一个项目,需要以牺牲居民的情感和记忆为代价,那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赵峰急忙上前,拿出准备好的 “补充补偿协议”:“刘主任,我们可以提高补偿金额,还能给居民优先选房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搬,我们可以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
“钱不是万能的。”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站起来,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这是我女儿小时候玩的布娃娃,是巷里的陈裁缝帮我做的。我女儿现在在国外,每次打电话都说,想回来看看巷里的老房子,想再摸一摸这个布娃娃。你给我再多钱,能买回来我女儿的童年吗?能买回来我对巷里的感情吗?”
赵峰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就在这时,巷口传来一阵脚步声,苏曼带着几个穿着西装的人走了过来,为首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刘主任,您好,我是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张教授,这是我们协会出具的《银杏巷文化价值评估报告》。” 张教授把文件递给刘主任,“经过我们的调查,银杏巷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树两棵,属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符合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条件。按照相关规定,这样的街巷不能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只能进行保护性修缮。”
刘主任接过报告,认真地翻看着,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么说,银杏巷是可以申报历史文化街区的?那之前的改造计划,根本就不符合规定?”
“是的。” 张教授点点头,“我们已经将评估报告提交给了市局,市局也同意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程序。在申报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对银杏巷进行拆迁改造。”
赵峰听到这话,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思想要拿下的项目,竟然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规定;他更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居民,竟然能请来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专家,还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程序。
刘主任合上报告,脸色变得十分严肃,看向赵峰的眼神里充满了不满:“赵峰同志,你们公司在申报项目时,为什么没有对银杏巷的文化价值进行评估?为什么明知有百年古树和民国建筑,还要制定拆迁计划?这里面是不是存在失职渎职的情况?”
赵峰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自己这次彻底栽了 —— 项目暂停、舆情发酵、现在又被查出不符合规定,不仅项目要黄,他还要面临调查,甚至可能失去工作。
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开始对赵峰进行询问,记录下他之前的违规行为。居民们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爷爷激动地握住张教授的手:“张教授,谢谢您,谢谢您帮我们保住了巷子!”
张教授笑着说:“不用谢我,是你们对巷子的感情打动了我们。这些传统街巷,是城市的记忆,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银杏巷的青石板路上,老银杏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 、
http://www.rulianshi.net/chenmulinxi/492094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
“废物!一群废物!” 他抓起桌上的文件狠狠摔在地上,文件夹散开,里面银杏巷的规划图飘落在地,被他一脚踩得褶皱不堪。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助理小林战战兢兢地探进头,手里攥着一部震动不停的手机:“赵总,区政府…… 区政府的电话,第三次了。”
赵峰深吸一口气,指节泛白的手理了理皱巴巴的西装领口,努力压下声音里的戾气:“接。”
电话那头传来区规划局王科长严肃的声音:“赵峰同志,关于银杏巷项目的舆情,你知道吧?现在市局都收到了几百封市民来信,还有文化界的老领导专门打电话过来,要求彻查断水电的事。局里决定,暂停你们项目的所有施工许可,明天会成立专项调查组进驻银杏巷,你做好配合准备。”
“王科长,这是误会!” 赵峰急忙辩解,“断水电是施工队的误操作,我们已经在安排恢复了,那些居民就是借机炒作,想多要补偿……”
“是不是误会,调查组会查清楚。” 王科长打断他的话,语气不容置喙,“还有,你跟居民沟通时的态度问题,也有人反映上来了。明天调查组会直接和居民座谈,你别搞什么小动作,否则后果自负。”
电话挂断的忙音传来,赵峰无力地瘫坐在办公椅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他原本以为,这群住老破小的居民撑不了几天,断了水电,再用补偿和威胁逼退几个,剩下的人自然会乖乖签字。可他没算到,林夕和晨光会这么 “死硬”,更没算到,一条不起眼的老巷,竟然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关注 —— 那些素不相识的网友、从未谋面的专家,甚至退休的老领导,都成了银杏巷的 “后盾”。
“赵总,那…… 那五十万的事,林夕那边还是没松口,晨光也真的辞职了。” 小林小声补充,“还有,我们联系的几个媒体,本来答应帮我们发‘城市更新必要性’的通稿,现在都反悔了,说不想掺和这事儿。”
赵峰闭了闭眼,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脑子里飞速盘算着。他不能让这个项目黄了 —— 前期投入的资金、跟总公司签下的军令状、他在行业里打拼多年的名声,都押在了银杏巷这个项目上。只要熬过调查组这关,只要能找到居民的 “软肋”,他还有机会翻盘。
“明天调查组去巷里,你跟我一起去。” 赵峰突然睁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你去准备几份‘补充补偿协议’,把金额提高百分之二十,再找几个之前有过动摇的居民,私下里跟他们谈,就说只要他们在调查组面前‘说句好话’,不仅能拿高补偿,还能优先选安置房的楼层。”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去查一下那个退休的文物局老局长,就是帮居民说话的那个。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把柄’,比如子女的工作、家里的生意,只要能让他闭嘴,花多少钱都无所谓。”
小林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指攥着衣角,声音带着犹豫:“赵总,这样…… 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了?要是被调查组发现……”
“发现什么?” 赵峰冷笑一声,“我们只是‘正常沟通’,难不成他们还能管居民选不选补偿?至于那个老局长,退休的人了,还想管闲事?给他点‘教训’,他自然会知难而退。”
小林不敢再反驳,低着头退出了办公室。赵峰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手里把玩着一枚银色的打火机。他想起第一次去银杏巷时,那条巷子安静得像幅画,老银杏树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可现在,这条巷子成了他的绊脚石,那些原本和善的居民,成了他的 “敌人”。
“银杏巷,我赵峰想要的东西,还从来没有得不到的。” 他低声自语,打火机 “咔哒” 一声点燃,火苗映在他眼底,像一团燃烧的欲望。
第二天清晨,银杏巷的天刚蒙蒙亮,张婶就已经起了床。她踩着小板凳,从柜子顶上翻出一个红布包,里面裹着一沓泛黄的照片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照片里,有她年轻时和丈夫在老槐树下的合影,有儿子第一次在巷里骑自行车的模样,还有二十年前巷里邻居一起过年的热闹场景。笔记本上,记着每天的开销、邻居们的生日,甚至还有哪户人家孩子生病、需要帮忙照顾的小事。
“老婆子,这么早起来干啥?” 张叔的声音从里屋传来,他因为腿疾,这几天一直卧床休息,却总惦记着巷里的事。
“今天调查组要来,我得把这些东西准备好。” 张婶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放进一个崭新的文件夹里,用抹布擦了擦封面,“这些都是咱们在巷里过日子的证据,不能让他们觉得,咱们这巷子就只是几块破砖烂瓦。”
张叔慢慢挪到床边,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眼眶有些发红:“辛苦你了,这些天,你又要照顾我,又要帮着巷里的人忙活。”
“说啥呢,都是一家人。” 张婶笑着回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你忘了,当年咱们家盖房子,李爷爷帮着挑了半个月的砖;陈老板刚开杂货店时,咱们还帮着给他看店呢。现在巷子有难,咱们不抱团,谁还能帮咱们?”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陈佳佳。她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额头上带着薄汗,手里还提着一个塑料袋:“张婶,我买了些卡纸和彩笔,等会儿跟孩子们一起做‘欢迎调查组’的牌子,再把巷里的故事写在上面,让他们看看咱们巷多好。”
“好,好,快进来坐。” 张婶赶紧接过塑料袋,从厨房里拿出一瓶冰镇绿豆汤递给她,“昨天你熬夜整理网友的留言,今天又这么早起来,可得注意身体。”
陈佳佳喝了口绿豆汤,笑着说:“没事,我年轻,扛得住。对了张婶,林夕姐和晨光哥已经去巷口等调查组了,李爷爷也说要跟他们一起去,说要亲自跟调查组的人讲讲老银杏树的故事。”
张婶点点头,把红布包放进随身的布袋里:“那咱们也赶紧过去,别让他们等急了。”
此时的巷口,林夕和晨光正站在老银杏树下,整理着一摞厚厚的资料。最上面的是林夕画的《银杏巷四季》画册,每一页都贴着对应的老照片 —— 春天,巷里的海棠花落在青石板路上;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吃西瓜;秋天,银杏叶铺满整条巷子;冬天,邻居们一起在巷里堆雪人。画册下面,是晨光整理的 “银杏巷历史沿革”,从民国时期的地契复印件,到解放后巷里的变迁记录,甚至还有几十年前巷里居民的户籍登记复印件。
“这些资料够不够?” 晨光看着林夕,眼神里满是关切。这几天,林夕为了整理这些东西,经常熬夜到凌晨,眼底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却始终没说过一句累。
“应该够了。” 林夕轻轻抚摸着画册上的银杏叶,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昨天苏曼给我打电话,说她联系的几个文化学者,今天也会过来,帮咱们跟调查组说明老巷的文化价值。只要咱们把真实的情况说清楚,他们总会听的。”
晨光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别担心,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会陪着你。”
林夕抬起头,看着晨光温柔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自从晨光辞职后,他每天都忙着帮巷里的人挑水、买东西,晚上还帮着整理资料,却从来没抱怨过一句。有时候她会自责,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他,可晨光总是笑着说:“能和你一起守护这个家,我很幸福。”
不远处,李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志愿者,是苏曼从外地联系来的大学生,专门来帮忙记录居民的诉求。李爷爷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旧勋章,那是他年轻时在部队立的功。
“小夕,晨光,都准备好了吗?” 李爷爷走到他们面前,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依旧有力,“等会儿调查组来了,我就跟他们说,这老银杏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都没敢砍它;这老槐树,是我爹当年亲手种的,现在还能给咱们遮阴。他们要是敢拆,就是拆了咱们巷的根!”
林夕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李爷爷,谢谢您。”
“谢啥,我也是巷里的一份子。” 李爷爷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当年我老伴走的时候,是巷里的邻居帮我办的后事;我生病的时候,是张婶每天给我送粥。我这条老命,早就跟这巷子绑在一起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三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停在巷口。第一辆车上下来几个穿着正装的人,为首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是调查组的组长,区政府办公室的刘主任。
赵峰和小林跟在后面,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容,手里拿着几份文件,快步走上前:“刘主任,辛苦您了,这么早就过来。我已经跟巷里的居民打过招呼了,他们都很配合调查。”
刘主任没有理会他,而是径直走向林夕和李爷爷,伸出手,语气温和:“您好,我是调查组的刘建国。感谢大家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今天我们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了解一下银杏巷的情况。”
李爷爷握住刘主任的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刘主任,您可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这巷子是我们的家,我们住了一辈子,不能就这么拆了!”
刘主任点点头,认真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调查,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咱们先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说。”
大家一起走到老槐树下,张婶和陈佳佳已经搬来了几张长椅和小凳子,还端来了绿豆汤和西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拿出笔记本和录音笔,赵峰则站在一旁,眼神时不时瞟向居民,试图从中找到 “突破口”。
刘主任率先开口:“首先,我们想了解一下,之前有居民反映,项目方断了巷里的水电,这件事是真的吗?”
赵峰***着回答:“刘主任,这是个误会!因为近期要进行管道改造,施工队不小心弄断了水电线路,我们已经安排人去维修了,预计今天就能恢复。”
“误会?” 陈佳佳忍不住站起来,从包里拿出手机,点开一段录音,“赵总,这是三天前我跟施工队队长的对话,他说‘是赵总让我们断的水电,不逼居民签字,就不给恢复’,您怎么解释?”
录音里传来施工队队长的声音,清晰地说出了赵峰的指示。赵峰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急忙辩解:“这是伪造的!肯定是你们恶意剪辑的!”
“是不是伪造的,你们可以去查施工队的通话记录,还有当时的监控。” 晨光冷静地说,“巷口的小卖部有监控,正好能拍到施工队断水电的过程,还有他们跟您的通话记录,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
刘主任点点头,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件事我们会去核实。接下来,我们想听听大家对改造计划的看法,为什么不愿意搬离银杏巷?”
李爷爷第一个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枚保存完好的银杏叶标本:“刘主任,这枚银杏叶是我孙子出生那天摘的,现在我孙子都三十岁了。这老银杏树,看着我们巷里的人出生、长大、变老,它就是我们的亲人。我在这巷里住了六十年,我老伴的照片还挂在墙上,我要是搬了,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
张婶也站起来,把红布包里的照片和笔记本递给刘主任:“刘主任,您看这些照片,这是我们巷里的邻居一起过年的样子,这是我儿子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样子。这本子里记着我们巷里每个人的事,谁家孩子生日,谁家老人不舒服,我们都互相帮忙。这巷子不是冷冰冰的房子,是有温度的家啊!”
林夕把《银杏巷四季》画册递给刘主任,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刘主任,我是个画家,我的画里全是银杏巷的故事。春天,巷里的海棠花会落在青石板路上;夏天,孩子们会在老槐树下吃西瓜;秋天,银杏叶铺满整条巷子,像金色的地毯;冬天,我们会一起在巷里堆雪人。如果巷子拆了,这些风景就再也没有了,我的画也失去了意义。”
居民们一个个站起来,诉说着自己与银杏巷的故事。有人说,自己的婚纱是在巷里的裁缝店做的;有人说,自己小时候生病,是巷里的老中医治好的;还有人说,自己在外打工多年,每次回来,只要看到老银杏树,就知道到家了。
刘主任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眼眶也渐渐湿润。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居民,又看了看一旁脸色越来越难看的赵峰,语气严肃地说:“这些故事,比任何规划图都更有价值。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居民的生活更好,而不是让大家失去家园。如果一个项目,需要以牺牲居民的情感和记忆为代价,那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赵峰急忙上前,拿出准备好的 “补充补偿协议”:“刘主任,我们可以提高补偿金额,还能给居民优先选房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搬,我们可以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
“钱不是万能的。”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站起来,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这是我女儿小时候玩的布娃娃,是巷里的陈裁缝帮我做的。我女儿现在在国外,每次打电话都说,想回来看看巷里的老房子,想再摸一摸这个布娃娃。你给我再多钱,能买回来我女儿的童年吗?能买回来我对巷里的感情吗?”
赵峰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就在这时,巷口传来一阵脚步声,苏曼带着几个穿着西装的人走了过来,为首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刘主任,您好,我是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张教授,这是我们协会出具的《银杏巷文化价值评估报告》。” 张教授把文件递给刘主任,“经过我们的调查,银杏巷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树两棵,属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符合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条件。按照相关规定,这样的街巷不能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只能进行保护性修缮。”
刘主任接过报告,认真地翻看着,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么说,银杏巷是可以申报历史文化街区的?那之前的改造计划,根本就不符合规定?”
“是的。” 张教授点点头,“我们已经将评估报告提交给了市局,市局也同意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程序。在申报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对银杏巷进行拆迁改造。”
赵峰听到这话,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思想要拿下的项目,竟然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规定;他更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居民,竟然能请来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专家,还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程序。
刘主任合上报告,脸色变得十分严肃,看向赵峰的眼神里充满了不满:“赵峰同志,你们公司在申报项目时,为什么没有对银杏巷的文化价值进行评估?为什么明知有百年古树和民国建筑,还要制定拆迁计划?这里面是不是存在失职渎职的情况?”
赵峰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自己这次彻底栽了 —— 项目暂停、舆情发酵、现在又被查出不符合规定,不仅项目要黄,他还要面临调查,甚至可能失去工作。
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开始对赵峰进行询问,记录下他之前的违规行为。居民们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爷爷激动地握住张教授的手:“张教授,谢谢您,谢谢您帮我们保住了巷子!”
张教授笑着说:“不用谢我,是你们对巷子的感情打动了我们。这些传统街巷,是城市的记忆,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银杏巷的青石板路上,老银杏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 、
http://www.rulianshi.net/chenmulinxi/492094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rulianshi.net。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m.rulianshi.net